• 财富幻象的哲学批判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财富幻象的哲学批判

33 7.3折 45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宝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8506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23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5元

上书时间2024-05-17

鲁安格斯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财富幻象的哲学批判
定价:45.00元
作者:范宝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208138506
字数:197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财富幻象的哲学批判——中国面向未来的财富观建构》对财富幻象做了哲学解读,认为财富幻象是指人们脱离财富的物质实体构成、财富生成的社会历史关系和财富的属人性本质,而在主观上通过感觉、意念、联想和想象路径所形成的关于财富存在的假象、错觉乃至幻觉意向。财富幻象范畴的界定以对西方表征主义哲学传统关于真理世界与表象世界何以区分,以及多维视域下财富内涵历史演变的深入解读为基础。在资本逻辑下,财富幻象表现为货币幻象、资本幻象、信用幻象和目的性幻象。具体说来就是:把作为财富一般形式和一般代表的货币理解为是财富的本质,把作为形式因的财富理解为是质料因的财富,把资本当作纯粹的物幻象为是财富生成的内在根据,把财富对人们欲望的满足及其具有的享受功能幻象为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向自身、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财富幻象的生成及其加剧与商品化向金融化,再向价值符号化的深度推进相一致。商品化把交换价值变成超感觉的存在。金融化使财富成为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割裂的脱域存在。价值符号化使得财富对人的精神诱惑和征服超越于财富本身的力量。同时,作者对中国如何超越财富幻象的羁绊,如何建构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多数人利益的财富观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在拓展经济增长的新领域上,要树立生态财富观、虚拟财富观、知识财富观等;另一方面,在财富的价值指向上,要树立共同富裕的财富观、公平正义的财富观、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再一方面在财富的获取上,要把财富创造落实到辛勤劳动、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原则上来。
内容提要
《财富幻象的哲学批判——中国面向未来的财富观建构》对财富幻象做了哲学解读,认为财富幻象是指人们脱离财富的物质实体构成、财富生成的社会历史关系和财富的属人性本质,而在主观上通过感觉、意念、联想和想象路径所形成的关于财富存在的假象、错觉乃至幻觉意向。财富幻象范畴的界定以对西方表征主义哲学传统关于真理世界与表象世界何以区分,以及多维视域下财富内涵历史演变的深入解读为基础。在资本逻辑下,财富幻象表现为货币幻象、资本幻象、信用幻象和目的性幻象。具体说来就是:把作为财富一般形式和一般代表的货币理解为是财富的本质,把作为形式因的财富理解为是质料因的财富,把资本当作纯粹的物幻象为是财富生成的内在根据,把财富对人们欲望的满足及其具有的享受功能幻象为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向自身、向合乎人性的人复归。财富幻象的生成及其加剧与商品化向金融化,再向价值符号化的深度推进相一致。商品化把交换价值变成超感觉的存在。金融化使财富成为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割裂的脱域存在。价值符号化使得财富对人的精神诱惑和征服超越于财富本身的力量。同时,作者对中国如何超越财富幻象的羁绊,如何建构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多数人利益的财富观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在拓展经济增长的新领域上,要树立生态财富观、虚拟财富观、知识财富观等;另一方面,在财富的价值指向上,要树立共同富裕的财富观、公平正义的财富观、以人为本的财富观;再一方面在财富的获取上,要把财富创造落实到辛勤劳动、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原则上来。
目录
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章 财富范畴的理解图式演变 / 1节 财富范畴的“物”的理解图式 / 2第二节 财富范畴的社会化理解图式 / 16第三节 财富范畴的符号化理解图式 / 31第二章 幻象与财富幻象的内涵解读 / 48节 幻象范畴的内涵解读 / 49第二节 经济学视域中的财富幻象内涵解读 / 67第三节 哲学视域中的财富幻象内涵解读 / 80第三章 财富幻象的表现形式 / 92节 货币幻象 / 93第二节 资本幻象 / 100第三节 信用幻象 / 105第四节 目的性幻象 / 110第四章 财富幻象的生成路径分析 / 117节 商品化与财富幻象的生成 / 118第二节 金融化与财富幻象的生成 / 130第三节 符号化与财富幻象的生成 / 146第五章 中国面向未来的财富观建构 / 166节 市场经济对我国传统财富观的矫正 / 166第二节 市场失范条件下的财富观乱象及其根源 / 182第三节 中国面向未来财富观建构的实践指向与价值指向 / 195参考文献 / 214后记 / 222
作者介绍
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部。
序言
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 财富尤其是物质财富,无论是对个人的幸福还是对人类的发展而言,无疑都是一种为坚硬的存在。今天,尽管人们在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人的幸福感提升之间找不到正相关的对应关系,“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物质财富的短缺注定要把人置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的求生存的痛苦境地。在任何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性的历史活动,具有奠基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因为人首先必须活着,才能更好地生活。人类这一万物之灵,之所以能在这个地球上做到君临世界,就在于他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享有上所具有的独特才能。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围绕财富这个轴心展开的一幅关于人类历史命运变幻的全息画卷。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在财富如何创造和如何享有的推动下,实现人的行为和观念的主体性提升、实现社会制度辩证走向进步的历史。然而,对于人们来说,财富在其内容与形式、实体与虚拟、目的与手段、欲望与理性、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等等的矛盾运动中,彰显出的却又是行走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的如此神秘、神奇和神异般的一种存在。当第一粒种子植入土壤,农业文明的光芒照耀大地的时候,原始先民不仅摆脱了纯粹依靠大自然恩赐而生存的境地,而且能够把他们的意愿和能力施加在自然里面。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剩余产品的偶尔出现。剩余产品营造出靠岸而据的村落,更创造出了王朝帝国。然而,剩余产品也犹如“潘多拉魔盒”,不仅打破了原始先民生活的宁静,激发了人们的欲望,更是把他们界分为奴隶和奴隶主,引发彼此之间的生死搏斗。可以说,财富意识同剩余产品的产生一同出现,与人世间的不平等状况相互交织。尔后,从大工业到知识经济,再到无处不在的金融创新;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再到符号价值,财富改变的不只是它的形态,更是人们的精神观念。因为财富不只是缔造了一个无生命的物的世界,而更是缔造了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满足张扬欲望的梦幻世界。财富幻象的哲学批判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当原始先民依靠大自然的恩泽,共同协作,采集自然界的果实,围捕自然界的猎物,仅仅能够满足生存需求的时候,这些果实和猎物只是原始先民的生存意义上的存在物。这些果实和猎物尽管对原始先民的需要具有满足意义,但是这种满足彰显的仅仅是这些果实和猎物的使用价值。然而,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分工的出现、交往的扩大、需求的多样化,财富开始进入交换阶段。财富的交换催生了对财富的量度。物物交换实现了不同形态、不同种类、不同使用价值的物的之间的转化。然而,物与物之间的比例交换则显得是如此的司空见惯、约定俗成,但却又如此地难以理解。当物与物的交换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所代替时,尤其是当货币终落实到只是一个数字信用符号的时候,数字化财富对实体性财富的通约,使得超感觉的数字化财富转变成一种可感觉的实体性财富,同时,可感觉的实体性财富似乎只有转化成超感觉的数字化财富,才可能是真实的而不是潜在的可感觉的实体性财富。更为令人惊异的是,数字化的财富——货币成为商品,使得超感觉的数字化财富,不需要经过任何可感觉的实体性财富阶段,就能够从自身中生产自身,更不用说,金融创新使得超感觉的数字化财富更是插上了推进“能指飘移”的翅膀,成为自身繁衍自身的动力因。所以,成吉思汗永远理解不了华尔街的人们为什么为那曲线的变动或喜或悲,同样,华尔街的人们不会因为拥有成群的牛羊而比拥有电子屏幕上的令人陶醉的数字更让他们心旷神怡。在华尔街的人们眼里,电子屏幕上的数字是比牛羊更为真实的财富。因为那数字具有通约并转化为人世间的任何东西的力量。尤其是,在一切为了交换的时代,当牛羊等能够触摸得到的实体的东西越来越多时,却使得表征它的数字在不断地“缩水”,结果是你生产得越多,真正得到的却越少。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当一切为着交换价值这个轴心而运转的时候,数字财富由此上升为是绝对的神圣存在,从而人们只有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的劳动以及劳动的结果与数字财富相兑换,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劳动以及劳动成果的价值。财富内容与财富形式的疏离乃至颠倒,使得财富的属性变得如此地扑朔迷离和不可捉摸。财富是看不见的上帝之手,既在抚慰受伤的心灵、抚平人世的纷争,同时也在激发人世间的恩仇、引燃浓浓的硝烟和战火。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行走,其极端的表现样式,就是在消费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中由符码(物的意义逻辑超越了物的操持性功能)所彰显出来的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意象世界(拟真世界),成为可感觉的存在,反过来,原本作为意义的存在论基础的物本身的财富,如果首先不具有意义,或者没有进入符码视域,就不成为物的财富,从而成为不可感觉的东西,财富的可感觉与不可感觉竟然如此地发生倒转。这种倒转不是发生在经济学视野中的财富的真实价值与货币表现、财富创造与价值生成、财富效用与主观臆想之间的背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把商品、货币、资本作为财富之神来膜拜而忘记了人本身的拜物教意义上的倒转,而是消费社会中,商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普遍意象与商品之间的倒转、物化了世界观(或者说物化了的意识形态)与财富对于人生价值的倒转、比真实还要更为真实的“类象模型”与财富真实运动之间的倒转。总之,消费社会中,是意义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倒转。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行走,使得财富对于人生手段与目的之间关系发生异化。我们一边在慨叹财富是如此这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一边在慨叹严监生、葛朗台等吝啬鬼典型人物的可悲可笑,一边在慨叹财富的非理智态度导致的人生悲剧,似乎在财富问题上都显示出如此的清醒和理智,然而,现实是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和追求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理性和自觉,连续不断地在上演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闹剧。因为财富是如此的令人向往,让人着迷。它在使朋友之间反目为仇的同时,也能使毫不关联的人之间的有着“蜜月般”的亲密关系;在把父母兄弟变成陌路人的同时,也能把从未谋面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转化成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财富的巨大力量使人们混淆了“财富为我而生”与“我为财富而生”之间的本质区别,混淆了“财富作为人的能力的表征”与“财富就是人生目的本身”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终把对财富的无止境地追逐幻化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面对斑驳陆离、绚烂多彩的财富世界,“我就是财富”还是“财富就是我”之间的界限是如此地从清晰走向模糊,如此地从理性转化为非理性,如此地把财富编织的梦幻世界当作是人生真谛的终寄托。当今,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的错位、倒转,乃至幻化,是人性的欲望使然么?是财富本身属性和形态转换使然么?抑或是社会舆论引导使然么?人性的欲望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欲望或者欲望什么,有着时代的具体内涵,从来都没有抽象的人性欲望。财富本身的属性和形态转换,是人类对财富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和创造进行不断挖掘和深化的结果,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智能化时代,新媒体对意义的传播、对人们精神观念的驯化和改造确实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意义的塑造其深层次的逻辑又是什么呢?实际上,财富在人的精神深处所产生的幻化,如果从追根究源的意义上来讲,依然是资本逻辑所带来的结果,只不过是资本扩张的方式和路径不同而已。资本增殖的本性促使资本从依赖实体要素扩张拓展到依赖精神要素扩张,从对肉体的有形控制转化到对灵魂的无形控制,从强迫性的压服转向激发欲望的诱惑,从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转化为如此的“文质彬彬”和“人性化”,从而使每一个人从灵魂深处臣服资本,不仅不能自拔,失去批判意识和能力,而且显得是如此这般幸福地和愉悦地享受这种压制。总之,资本要把一切都纳入到它的怀抱,服从于其不断增殖的神圣使命。资本扩张本性是使财富在可感觉与不可感觉之间来回跳动的幽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