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出真我:黑衣壮人的人观与认同表征

10 2.9折 35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海力波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库13-1

上书时间2024-12-14

砚书斋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海力波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1
  • 版次 1
  • ISBN 9787802309739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6页
  • 字数 26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田野人文丛书
【内容简介】
  《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是对壮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认同重构过程的翔实的民族志记录,对从事人类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族群认同研究和壮族研究的读者有所裨益。在民族—国家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黑衣壮人不断对本族群文化传统加以改造、再阐释甚至重新发明,以确立文化自我的核心,划分“我群/他群”的认同边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序格局”的自我意识和族群认同观念。
  族群认同是一个动态的文化实践过程,黑衣壮族群文化表征过程中所体现的“复调”色彩,正说明族群认同既受到外在的时代主流“话语型”和现实功利的影响,也受到族群的人观、宇宙观等文化认知体系的制约,从而揭示了认同建构与自我塑造的微妙关联。
【作者简介】
  海力波,广西柳州人氏,回族血统,2006年于中央民族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以广西壮族地区为田野,从事艺术人类学、文学人类学、族群认同、壮族文化研究。
【目录】
序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族群认同理论探讨
一族群认同现有理论范式的缺陷
二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认同研究的已有成果
三壮族认同研究回顾

第三节视角与方法
一理论视角的选择
二新概念的引用
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第四节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现代性的边缘:黑衣壮族群的民族志考察
第一节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
一地理背景
二历史沿革
三生态环境

第二节族群边界的划分与互动
一各族群人口与地理分布
二空间的道德地理学

第三节民族志背景:“文寨”的生活世界
一“文寨”概况与日常生活周期
二现代性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三章三界之内:黑衣壮族群的自我与人观表述
第一节自我与人观的建构理论
第二节生活世界的文化建构
一“三界”宇宙观的表述
二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
三时空观念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节自我与人观的地方性表述
一“好功德”——自我的核心观念
二“阴阳同一理”——黑衣壮人的仪式生活与“善好生活”观
三“传魂”——黑衣壮人的灵魂观
四“魂、名、骨”——黑衣壮人三位一体的身体观
五“做人道理”——黑衣壮人可逆的人观

第四章另类“差序格局”:黑衣壮族群认同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文化资本与族群等级的“差序格局”
一从通婚范围看族群等级
二吃大米的与吃玉米的——族群特征与生存状态的主观想象

第二节从“黑壮人”到“黑衣壮”:想象背后的宏大叙事与话语一权力关系
一“黑壮人”:民国时期民族一国家现代化话语下的黑衣壮
二“富有光辉的革命传统的民族”:民族团结一平等话语观照下的黑衣壮
三“壮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全球化语境多元文化话语观照下的黑衣壮

第三节另类“差序格局”:从文化自我与人观出发的认同建构
一“刻板印象”的建构:黑衣壮人对其他族群的文化想象
二刻板印象的由来:从“好功德”观出发的认同建构
三“吾祖吾海”与“变成黑衣壮的瑶人”:族群边界的维系与破坏
四谁是“真正的黑衣壮”:黑衣壮族群认同的新发展

第五章记忆、表征与能动性:黑衣壮人的文化一政治实践
第一节寻找“英明的祖先”:塑造历史记忆的基础与动力
一从神话到现实的历史记忆:“文寨”的黑衣壮历史表达
二从“家族史”到“族群史”:族群历史记忆的建构与基础

第二节消费与被消费:文化表征过程中的能动性
一大众文化中的消费品:作为表征对象的黑衣壮传统文化
二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作为大众文化消费者的黑衣壮人
三“安花”:仪式中的文化一政治与社会能动性

第三节面对现代性的女性:文化开发与社会性别观的变迁
一“女性=受害者?”:对人类学族群认同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反思与质疑
二“阳男阴女、左白右红”:黑衣壮人传统的社会性别观与性别区隔
三车窗内外:旅游开发进程中的黑衣壮女性

第六章结论
一时代话语与人的分类
二认同、自我与表征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