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心理学()

15 1.9折 79 八五品

仅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钟毅平 杨碧漪 谭千保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1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6-2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钟毅平 杨碧漪 谭千保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11
  • 版次 1
  • ISBN 9787302550136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丛书 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心理学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结构由总论、个体的社会心理、群体的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学四部分组成,大体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的轮廓与面貌。

 

本书在内容上尽量贯彻四个统一,即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此外,本书还对某些经典的实证研究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以便读者从中获得创新研究的启发。

 


【作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1990----1993

 

学位论文:“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研究――三维物体图形的大小和颜色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学士 专业:教育学、心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长沙, 1982----1986

 

毕业论文:“小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2004.12 ―― 今 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其中,2006.12 ――2007.12 访问学者,加拿大McGill大学心理学系)

 

2003.8 ―― 2004.12  教授,校长助理,教务处长,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2002.6 ―― 2003.8 教授,院长助理,教务处长,湘潭师范学院

 

2001.1 ―― 2002.6 教授,教务处长,湘潭师范学院

 

1999.7 ―― 2001.1 教授,系主任,湘潭师范学院教育系

 

1998.6 ―― 1999.7 副教授,院办副主任,湘潭师范学院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简介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争议 4

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7

三、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1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17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7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4

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24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26

三、文化人类学的社会心理学 29

四、进化视角的社会心理学 3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3

一、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34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5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简史和理论 37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简史 37

一、前社会心理学时期 38

二、社会心理学的黎明时期(1862—1895) 43

三、社会心理学的早期(1895—1935) 47

四、社会心理学的成熟期(1936—1945) 49

五、社会心理学快速扩张期(1946—1969) 52

六、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和重估时期(1970—1984) 56

七、社会心理学全球扩张和跨学科研究时期(1985年至今) 5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视角 61

一、社会学习视角(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61

二、社会文化视角(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65

三、进化论视角(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67

四、社会认知视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72

五、视角的整合 73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5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问题来源 75

一、过去的研究 75

二、个人的观察体悟 7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6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76

二、人文主义方法论 78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79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82

一、客观性原则 82

二、系统性原则 83

三、伦理性原则 84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86

一、观察法 87

二、档案法 90

三、调查法 90

四、相关法 92

五、实验法 93

第四章  自我 96

第一节  自我概念概述 97

一、相关概念辨析——自我、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 97

二、自我的结构与功能 101

第二节  自我认识 108

一、自我认识的动机 108

二、自我认识的途径 110

第三节  自尊 114

一、自尊的概念 114

二、自尊的来源 115

三、自尊的影响因素 118

四、自尊的作用 119

第四节  自我呈现 121

一、自我呈现概述 121

二、自我呈现的策略 123

第五章  社会认知 125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125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26

二、社会认知的三要素 127

三、社会认知的隐喻 128

四、社会认知的步骤 131

第二节  印象形成 133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133

二、印象形成的方式 134

三、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135

第三节  社会推断 138

一、背景的影响 138

二、社会图式及其作用 143

三、启发式判断 146

第四节  归因 150

一、归因概述 150

二、归因理论 151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 154

四、归因偏差 155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159

一、内隐社会认知概述 159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160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解读 163

第六节  具身社会认知 164

一、具身认知与具身社会认知 164

二、四种普遍的社会具身效应 165

三、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 166

第六章  态度与态度改变 169

第一节  态度概述 171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 171

二、态度的结构与功能 174

三、态度的强度 176

四、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 179

五、态度与行为 182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87

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定义与过程 187

二、态度的来源 188

三、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194

四、通过劝导改变他人态度 200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 219

一、态度调查法 219

二、生理测量法 223

三、行为测量法 224

第七章  人际关系 226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226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及其分析 228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35

三、人际关系与健康 236

第二节  人际吸引 239

一、人际吸引的理论 239

二、人际吸引的因素 247

第三节  爱情 263

一、什么是爱情 264

二、爱情的种类 266

三、爱情的理论 274

四、爱情的变化与维护 281

第八章  侵犯行为 298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299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299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300

三、侵犯行为的发展 301

第二节  侵犯行为的理论 303

一、生物学理论 303

二、挫折—攻击假设的理论 304

三、社会学习论 307

四、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309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311

一、生物因素 311

二、社会和环境因素 314

三、学习和经验因素 318

四、文化因素 321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322

一、增强社会公平感 322

二、控制媒体暴力及其影响 323

三、惩罚侵犯行为 324

四、实施说服教育 325

五、强化非攻击性榜样的作用 326

六、重视个人干预 326

第九章  亲社会行为 328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329

一、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其特点 329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330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331

一、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331

二、社会交换论: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333

三、社会规范理论:助人的行为模式 334

四、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助人的纯粹动机 335

第三节  紧急情况下的助人行为 337

一、社会心理学家眼中的紧急情况 337

二、紧急情况中的旁观者效应 338

三、紧急情况下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340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343

一、助人者的特征 343

二、受助者的特征 348

三、情景与亲社会行为 349

第五节  增强助人行为的方法 351

一、强化助人责任 351

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352

三、提升助人动机 354

四、培养移情能力 355

五、学习助人技能 356

六、价值取向的教育 357

第十章  群体行为 359

第一节  群体概述 360

一、什么是群体 360

二、人们加入并认同群体的原因 365

三、群体的分类 367

第二节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69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369

二、社会懈怠 373

三、社会排斥 375

四、去个性化 381

第三节  群体决策 383

一、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384

二、群体极化 384

三、群体思维 386

第四节  社会困境:合作与冲突 389

一、社会困境概述 389

二、社会困境的种类 390

三、对社会困境的反应 392

四、解决社会困境 394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397

第一节  社会影响概述 398

一、社会影响的定义 398

二、“自动化”的社会影响 399

三、社会影响的基础 400

第二节  从众 401

一、从众概述 401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402

三、从众的原因 406

四、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409

五、不从众及其原因 414

第三节  众从 416

一、众从概述 416

二、从众与众从的心理机制 420

第四节  依从 421

一、依从概述 421

二、特殊的依从策略 422

第五节  服从 428

一、服从概述 428

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430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433

四﹑服从的原因 438

第十二章  偏见与歧视 440

第一节  偏见和歧视的定义 441

一、偏见是负面态度 441

二、歧视是负面行为 442

三、刻板印象与偏见和歧视 442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的原因 443

一、社会认同理论 443

二、政治经济竞争:现实冲突理论 445

三、权威主义人格 446

四、公正理念 448

五、挫折攻击假说 449

第三节  偏见与歧视的主要表现 450

一、种族偏见与歧视 450

二、性别偏见与歧视 450

三、年龄偏见与歧视 452

第四节  偏见与歧视的消除 452

一、接触假说 452

二、接触减少偏见的条件 453

三、合作与互倚 455

参考文献 456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