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正版全新

84.08 7.1折 11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56364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18元

货号3645121

上书时间2024-05-23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书    号】 9787521756364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作    者】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出版日期】 2022-09-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118.00元

【编辑推荐】 
1. 你一定要了解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博尔赫斯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评价:“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她是一个谜,本书刨根问底式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2. 《书单》评价为“迄今为止*完整的狄金森传记”,内容信实全面,深挖诗人的传奇人生与创作背后的故事

本书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以时间为序追踪狄金森的人生发展轨迹,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童年回忆、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未发表的书札残简、狄金森与友人的往复书简……读者可见的参考资料非常丰富。

3. 作者严谨,译文考究,《出版人周刊》评价本书“达到了文学传记的*高水准”

作者长期执教于堪萨斯大学英语系,写作本书时大量阅读了具有价值的文献,广泛调查了档案资料和业已模糊的事件线索,使得成书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译笔华丽考究,首席译者王柏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学会理事,多年来深耕狄金森诗歌研究。曾轶峰、胡秋冉也均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目前学术界公认*权威详实的狄金森传记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博尔赫斯的偶像,她是一个谜,而本书试图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出版人周刊》称其达到了文学传记的*高水准
  作为美国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受人喜爱的、*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一个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可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千余份书信。
  这个留下了近2000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努力追随着狄金森的脚印,《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显示出他向世人揭开谜底的雄心:“我的目标无非是把我们所能知道的关于狄金森的一生写出来,特别是她的生活和作品之间的裂缝。”
  为完成这本刨根问底式的传记,作者阅读了大量详实且具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当代女性写作以及狄金森本人未发表的书札残简等,他不遗余力地发掘新材料,广泛调查档案资料和业已模糊的事件线索。
  基于此,《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首次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作者以时间为序,追踪狄金森的人生发展轨迹,呈现这位天才诗人非同寻常的一生,及其饱满热忱的创作活动。这本书是把读者引入狄金森世界的*佳途径。

【目录】 
序言

第*部分 1636—1830年

第*章 阿默斯特镇与父辈

刚毅与坚定的全副武装

击退逆流

耶鲁对阵阿默斯特慈善学院

熬过黑夜之黑

两性智力比较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

选乔尔兄弟任委员

贝齐姐妹与第*女性祈祷圈

狭窄受限的少女时代

赫里克学校

第三章 1826—1828年:迎娶艾米莉·诺克罗斯

“考莱伯斯”对妻子有何要求

“考莱伯斯”找到另一半

有些话她没有说

第四章 1828—1830年:釜底抽薪

出局

你知道,担子落在你身上

姐姐!为何那灼热的泪水? 

崭新的开始

第二部分 1830—1840年

第五章 1830—1835年: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危险的晚间寒气

变故

热情的小姨,满足的小孩

半个房子都不够我翻身的

她有没有说丢了行李? 

第六章 1836—1840年:盗火者的童年

启蒙教育

儿童文学

放手不顾年迈的父母

艰难时世

议员的来信

阿默斯特镇*好的小姑娘

第三部分  1840—1847年

第七章 西街的*初年月

初到西街

勇敢的新英格兰之声

雄伟的老房子全属于他们自己

我送你上那儿寻求进步

笔墨传达的“好哇”

证人

第八章 阿默斯特学堂

以后你会满怀欣喜

没有舞蹈课

混乱

腊叶标本集

作文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亲密交流

威胁正步步逼近

她如此独立,一字不提

一见倾心与“五人行”

家中的友谊与共谋

早期银版照片

第四部分  1847—1852年

第十章 1847—1848年:霍山女子学院

一个热切的学生

汉娜·波特与霍山的宗教复兴

没有希望

一个机密的叛逆者

艾米丽被得意洋洋地带走

第十一章 1848—1850年:初尝美酒

我的导师

阅读

写作

禁止嬉笑或喧哗

第十二章 1850—1852年:某个人的白日梦

阅读与幻想

她的小马鞭

她的小门飞速敞开,看到她回家啦

甘油内服

无力偿还

苏珊·吉尔伯特

悄悄的恋情

第五部分 1852—1858年

第十三章 1852年—1854年:生活在避风港里

父亲的责任

阿默斯特与贝尔彻敦铁路

无回报的忠贞不渝

复杂的订婚

第十四章  1853年—1855年:来自古往今来的真正诗人的消息

霍兰夫妇

一种情感的神学

也许您觉得我的想法奇怪,先生

埃蒙斯和蜜蜂

阿默斯特的朋友完全误解了她

第十五章  1855年—1858年:纷乱与谜语

从华盛顿到沃兹沃思

奥斯汀皈依

父亲搬家

衰弱与崩溃

大觉醒

“我边写边踌躇” 

第*本手稿册

第六部分  1858—1865年

第十六章  1858—1860年:没有什么是渺小的

一位诗人和隔壁的生活

秃鹰凯特

塞缪尔·鲍尔斯

练习泰坦的歌剧

第十七章  1860年—1862年:承载和歌唱压在心上的重物

诗人与美国内战

神化

“妻子”

主人

我离陆地太远

生子

第十八章  1862年—1865年:挣扎的岁月

她和朋友远隔重洋

希金森

女人之间的友谊

给苏的诗

山如何升起

唯一让我发抖的苦痛

第七部分 1866—1886年

第十九章 1866年—1870年:休养生息

仆人

主人们

尘埃与露水

一个相当强健的一袭白裙的女子

他人

第二十章  1870年—1878年:不会陈腐的智慧

回顾之作

关于回忆的诗作

乡村生活,按她的方式

在孩子们中间

跟希金森严肃

海伦·亨特·杰克逊

客死他乡

没有父亲的生活

“艾米莉,你这无耻的坏蛋” 

第二十一章 1878—1884年:暮年的友情与爱情探险

温柔的许可

洛德法官和语言中*狂野的字眼

解决

第二十二章 1880—1886年:优雅的自制

狄金森围地中的家庭生活

吉布的夭亡

一颗休止的心

附录1 狄金森家族和诺克罗斯家族谱系图

附录2 艾米莉·狄金森的第二张照片?

附录3 鸣谢

译后记/王柏华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1880—1886年:优雅的自制
对于狄金森围地中的其他居民,出现了冷酷的阵线划分,战争才刚刚开始。奥斯汀彻底跟苏疏远,1882年他和玛贝尔·卢米斯·托德坠入情网。托德,一位教师的年轻妻子,热烈地回应了他的感情。翌年,吉布不幸夭折。他是奥斯汀和苏中年生养的一个孩子,排行*小,是全家的宠儿。如今50多岁的艾米莉是那么的依恋着全家的老老小小,这一切对她来说想必痛苦万分,可她别无选择,只能面对。透过她对家庭变故的反应,可以了解她晚年的家庭观念以及她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家庭内部的分裂对狄金森作品的出版和接受产生了深远影响。1890年即她死后四年,她的诗选出版,赢得了广泛声誉。接着又出版了几部选集,包括两卷本的书信集。所有这些都是由奥斯汀的情人玛贝尔编辑的,维尼从旁鼓励,希金森出谋划策;这些编选本对狄金森的作品做了自由的编辑加工。1913 年苏去世后,坚决捍卫母亲的女儿玛莎推出了艾米莉寄给隔壁的诗作选,接着又推出了第*本厚重的传记《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和书信》(The Life and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1924);八年后又出版了《艾米莉·狄金森面对面》(Emily Dickinson Face to Face,1932)。玛莎决心彻底抹掉托德夫人的记录,将艾米莉姑姑收归狄金森家所有,取得版权,从而维护这位被冷落的妻子和失去两个儿子的悲惨的母亲(内德1898年死于心脏病)。毫不奇怪,这些书籍的出版为苏的婚姻提供了一份圣洁的记录,对她和隔壁天才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理想化的描述。里面还充
斥了大量偶然的靠不住的“事实”。
不过,比安奇把自己放在一个无人能比的位置上,而且她叙述的很多事情似乎提供了一种视角,给予我们近距离观察诗人的机会——她在家庭圈子中全神贯注地阅读;她“喜欢做表示勇敢的夸张手势”;她在门上转动一把幻想的钥匙,说,“就这么一转-就自由了,马蒂”。诗人热爱游戏、玩笑、虚构、秘密、破坏规矩和各种调皮捣蛋之举,关于这些方面的描述没有谁能赶得上这个“帝王般的女孩”(Imperial Girl),艾米莉正是这么叫她的。老年比安奇回首往昔时,理解了狄金森年过半百时所赢得的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尘世的劳役和烦恼对她来说并不存在。她放手不顾外界的一切纷扰,获得了一种优雅的自制。”这个句子凝练地概括了诗人精神之独立,正是这一点使她跟阴沉的奥斯汀和苦恼的维尼完全不同。
狄金森的自制如此完满,以至于她在许多诗篇中表达的成就感似乎并未表现为任何公开的吹嘘。一般来说,对自己精湛的技艺有一定把握的作家都期待一种配得上自己的公众认可。他们留下一部作品选本;他们诡秘地向先贤祠颔首,以示他们的骨灰盒放在什么位置*合适。狄金森笔耕不辍,却几乎从未花心思清理或编排自己的诗作,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以保证其作品能触及广大读者。恰恰相反,她迫使维尼和马吉保证一定要烧毁她写的东西,很可能也包括她的手稿册以及那些零散的诗作。毫无疑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她一直以来对各种公开曝光的反感。但是为什么她从未在任何一封书信里评价过她的成就呢?这种沉默可以被理解为谦卑、疏忽,或某种幻灭吗?她不知道自己有多好吗?这可能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
要找到答案,一个方法是追踪她对两位作家的兴趣,一位是乔治·艾略特,一位是艾米莉·勃朗特。在某种意义上,她们三人可谓并驾齐驱。狄金森崇拜这两位女作家,但在内心深处,她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急切地想了解她们个人的历史。1880 年看到乔治·艾略特的死讯,她简直无法将“那些印刷在纸页上的字迹”从脑海中赶出去。诗人惋惜这位小说家缺少“信仰天赋,是她的伟大否决了她”,至于个中原因,诗人猜测道:“也许没有童年,她早年失去了信的机会,后来再无别的机会。”1882年,编辑托马斯·奈尔斯告诉狄金森,乔治·艾略特的第二任丈夫“没有放弃”为亡妻写传记的计划。翌年,玛蒂尔德·布林德的《乔治·艾略特》和阿格尼丝·玛丽·罗宾逊的《艾米莉·勃朗特》在美国首次发行,诗人迅速做出反应,暗示出她对自己的成就是有感觉的。
读布林德的《乔治·艾略特》,狄金森看到了一幅玛丽安·埃文斯青春期的画像:严肃、笨拙和内心孤独,与父兄相处的诸多痛苦和烦恼,以及早年对福音派的拒斥。这本传记称她“一来到世上就已臻成熟,好像第二个智慧女神密涅瓦”,同时也一再强调“旺盛的心智并不能使她免于女性所特有的敏感和软弱”。这本书让她更多地了解了她自己和这个英国女人的同与异,她给奈尔斯写道:“我以前不太了解玛丽安·埃文斯的生活-一个无花而结果的命运,在劫难逃,就像尼日尔无花果。”这个“在劫难逃”的果实让人联想起“在劫难逃的香膏”(Fr1368B),出自诗人赠给海伦·亨特的结婚贺信。诗人给奈尔斯的信中还包含一首诗作,关于一种从虚无中创生的补偿性的生产能力,这与埃文斯活跃的一生并不那么相符,倒更符合诗人本人:
她的丧失让我们的收获蒙羞。
她背负生命的空囊
英勇无畏,就好像东方
在她的脊背悬荡-
抒情主人公的语气显得有些窘迫,因为她缺少创造力,于是羡慕别人。可是到了第二节我们看到,原来她也是一个负重者和酿蜜者,所以才懂得埃文斯的秘密:
沉重莫过于生命的空囊
搬运工个个心知肚明-
徒劳无益把蜂蜜惩罚-
只会让它更加甜蜜-
Fr1602B
显然,诗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和这位小说家不相上下。
罗宾逊的传记出版还不到一个月,狄金森就读完了,这本书证实了她此前的想象:“巨人艾米莉·勃朗特,正如夏洛特所说,‘对别人满心同情,对自己则毫无怜悯’。”这本书直观且富于戏剧性,处处是细节和洞见,这一切想必会引发诗人的种种联想:勃朗特幼年丧母、恋家、逃避陌生人;她强大的自制力;她的家庭主妇才干;她对布兰韦尔的溺爱;她带刺的才华;她的正直、纯洁,她对激情的大胆书写。她爱一只大狗,她抛弃又改造了加尔文宗,她诡异的想象力转化了“普通生活的泥巴地”。“假如屠夫的儿子来到厨房门口,她会像鸟儿一样飞走。”“这个孤僻、坚毅的女人天性善良,为他人着想……她做面包,在霍沃思村小有名气。”这简直就是这位阿默斯特诗人的翻版!狄金森给伊丽莎白·霍兰写信说,“《简·爱》之后,还没有哪本书比艾米莉·勃朗特一生的故事更令人激动”。她称勃朗特是“十字架上的拿破仑!”她把勃朗特的伟大建立在她对痛苦的驾驭之上,并坚持让伊丽莎白读这本书,不管眼睛好不好。“那是一种如此奇异的力量,我一定要让你拥有它。”
狄金森从未这样大力推荐过别的书。这本勃朗特传记有力地证实了她的思想——力量建立在软弱之上。关于她自己作为诗人的奇特力量,这本书究竟告诉了她什么,既然她对此缄口不言,我们也只能猜测。诗人没有私藏这笔令人激动的新财产,而是希望与人分享。正如在《献上这枚月桂》(Fr1428)里,真正的伟大从不自封伟大。对它自己,也对我们读者和传记作者,毫无怜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