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之肖像
  • 云南之肖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云南之肖像

正版全新

137.75 7.7折 180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大柜史生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907817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80元

货号2082567

上书时间2024-03-13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云南之肖像
【书    号】 9787548907817
【出 版 社】 云南美术出版社
【作    者】 大柜史生
【出版日期】 2012-06-01
【开    本】 20开
【定    价】 180.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题名为“云南之肖像”,意欲将云南各个民族所创造的原生态传统聚落景观、以及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不加任何修饰地一并收入镜头之中,留给一百年之后的人们。
  著者是一位年轻的日本景观设计师,他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用摄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自2004年起至2008年,历时四年,探寨问俗,几近走遍云南。在不断深入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地拍摄了各民族的服饰与聚落,缀集资料,成书一册。

【内容简介】 
作为本书的*尝试,是想清晰地描绘出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的整体形象,用一系列资料来诠释产生固有文化并保存至今的要因及其关联性。并以此为契机,让众多的人们重新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深邃。包括介绍一些过去鲜有提及的民族及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生活在云南的汉族,在综合介绍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云南的肖像”。
   书中反映各种各样聚落景观的各民族聚落的照片,其包含的民族性、地域性,有序的聚落生活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所显现出来的共同要素,著者希冀自然与村落相互和谐的、美丽恬静的聚落景观永远存留下去,并期望各位读者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民族的肖像”去感受,包括她们的表情、姿态和服饰的质感、形状、美丽的装饰以及照片中融入的氛围等等。
  书中所介绍的聚落,有些村寨业已荒废,而且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民族服饰也与其制作技术一起正在消亡。然而,把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现代化是否合适也是本书的*主题。假如大家能够通过本书来观察云南,对于今后云南的思考有所裨益的话,著者将不胜荣幸。

【目录】 
前言云南这一方土地云南的民族识别云南考察示意图云南聚落文化云南服饰文化云南之肖像云南各民族及支系简介后记

【文摘】 
在云南各地,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生息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在这片令人敬畏的荒野上奋斗着。经年累月的生活,给以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并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今日云南在语言、习俗、聚落及服饰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基础与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及生态等方面的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文化圈的角度去看,可以说云南属于中原文化的西南边境、青蔵文化的东南边境、也属于东南亚文化的北部边境。事实上,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文化的交汇点。居于这种特殊环境之中的各族群之间,不断地重复着融合与分离。其结果,在云南内部形成了众多的民族与支系。当以“云南的民族”这样一个框架来思考被称为“滇文化”这一现象时,可以说由濮人、越人及其他族群所汇集的文化融合,产生了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
自古以来,各民族分别构筑了各自的生活领域。而观察一下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便可得知,他们分别居住于水平面和高度差明显不同的地域。其分栖共存生态,依据大致地理特征可简单分为三类,即;高寒山区、半山区及盆地。作为盆地边缘及山弄等条件较好的半山区,历史上主要聚集着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和傈僳族等各民族的聚落。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主要从事狩猎或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和旱稻,并饲养牛和山羊。而苗族、瑶族与小凉山彝族等民族,则生活在气温偏低,山坡陡峭的高寒山区。此外,在高寒山区的草原或河谷地带,聚集着藏族、普米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的聚落。他们从事渔猎,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马铃薯、青稞和荞麦,采集山货和药材并兼顾畜牧业。生活在盆地的主要为傣族、壮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和阿昌族等民族。他们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因盆地发挥着交易要地的功能,所以这里也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及文化交融的场所。生活在盆地的人们与生活在盆地周边山地的人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若从政治角度来看,山地的人们从属于盆地的人们或完全相反;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作为某种成熟的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语言、习俗、聚落、服饰等方面,小型社会内部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前言】 
法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结构人类学》一书中说过,原始性的社会思考曾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思想,但并非是不完全、不正确、不科学的。在某些观点上,它甚至具有超越现代的要素,其本身作为“野生的思考”,已达到了一个完成的境界。当把目光投向生活在云南的人们时,这句话对我们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我初次与云南文化的邂逅,可以追溯至小学时代。当时和家人一起去国家民族博物馆看展览,那里展出的来自中国云南的各种美丽的民族服饰,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大学时代,我曾前往泰国山区旅游,在与当地的傈僳族及哈尼族的人们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习俗与云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此再次与云南文化相遇,使我对云南的兴趣更加具体化了。
大学毕业后,我在东京的一家设计事务所从事景观设计工作。闲暇时通过书籍和新闻节目进一步了解了云南,云南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令许多到访过那里的日本人怀念。我开始搜集有关云南的文献资料,随着深入阅读照叶林文化方面的书籍,我进一步知悉:迄今为止作为异文化而大书特书的云南,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存在着与日本文化的共通性,并产生了想亲眼看看这种“空间共通性”的冲动。于是,抱着这种模糊不清的想法,我毅然决定去探访云南各地的聚落。
于是,我开始了中国云南之旅,以云南丽江为据点进行原野调查,尽量地在现场收集并拍摄资料。虽然其内容决不能称之为学术性调查,但是,一边确认服饰、聚落等作为表层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一边逐一拍摄资料的作业方式,使立足于实际体验主义的分析与考察成为了可能。诸如实地探访人们的生活空间、直面生活场景或是开展与人们的交流等等,成为了宝贵的体验。而通过这种体验,我不但了解到每个民族所具有的集团同一性,而且,还不时地接触到存在于服饰、聚落等表层形态内部的具有民族特性的思考。
为了选择适当的调查地域与对象,我首先查找、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携带汇集为*小限度的资料及地图,有准备地去探访作为调查现场的聚落。在现场一边搜集新的信息,一边将其反映到调查活动当中。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尽可能去探访*能反映本民族原生态生活方式的聚落,尽量去拍摄*能够代表本民族典型风格的服饰,特别是服饰的穿着方法。每次拍摄时我都会邀请村寨里的年长者,请他们以传统的穿着方法指导年轻人展示服装,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此,我想请各位读者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民族的肖像”去感受,包括她们的表情、姿态和服饰的质感、形状、美丽的装饰以及照片中融入的氛围等等。
在重峦叠嶂的云南,探访各个民族聚落的旅行交通工具不仅仅是公共汽车、摩托车,有时要到达目的地还必须要骑马或徒步。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还时常伴随着各种困难与危险,特别是在接近边境地区,调查活动可谓异常艰苦。但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完全得益于云南文化之魅力。此外,也源于本人的一个信念,即把这次在云南进行的探求当作一种艺术行为,进而创作出令人期待的作品。作者自2004年起至2008年,历时四年,探寨问俗,几近走遍云南。在不断深入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地拍摄了各民族的服饰与聚落,缀集资料,成书一册。
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中国现存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云南。但实际上,除了政府已识别认定的少数民族之外,尚存有若干未被识别的民族,假如进一步仔细观察各少数民族的话,其内部还并入了许多作为支系(亦称族群)的民族。尽管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居住在云南,但令人遗憾的现状是许多人对此并不知晓。作为本书的*大尝试,是想清晰地描绘出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的整体形象,用一系列资料来诠释产生固有文化并保存至今的要因及其关联性。并以此为契机,让众多的人们重新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深邃。包括介绍一些过去鲜有提及的民族及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生活在云南的汉族,在综合介绍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云南的肖像”。
近年来,在社会凸显变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云南为数众多的民族文化也处于逐渐消失的境地,其现状令人堪忧。实际上,在本书所介绍的聚落中,有些村寨业已荒废,而且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民族服饰,同其制作技术一起正在消亡。然而,把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现代化是否合适也是本书的*大主题。假如大家能够通过本书来观察云南,对于今后云南的思考有所裨益的话,我将不胜荣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