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第123辑
  • 《老照片》第123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照片》第123辑

正版全新

14.25 7.1折 20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克力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30798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89页

定价20元

货号1495525

上书时间2024-03-12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老照片》第123辑
【书    号】 9787547430798
【出 版 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    者】 冯克力 主编
【出版日期】 2019-02-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189
【定    价】 20.00元

【编辑推荐】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内容简介】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新西兰摄影师约翰·特纳镜头里的中国,讲述了空军英烈龙震泽的英勇事迹,以及潘美顾医生在福建屏南棠口传教的经历与见闻。

【目录】 
傅国涌 我的第*本书——故乡雁荡杂忆之九

秦 风 山乡岁月——岁月台湾1960之五

约翰·特纳 中国见闻1956

南洲丁 玉醴泉香:一个乡村的童年记忆

许大昕 莽撞的见者——西方船员镜头里的武汉

穆 公 我的外公刘季英

刘汉忠 长空壮怀 旧影留痕——记中国空军英烈龙震泽

陈探月 一位本土牧师的人生轨迹

王冬梅 祖父辈的故事

吴华民 一张照片 几多悲欢

小 亢 我的三姨

刁耀中 一名教书匠的六十年

许学芳 女儿的童年

潘美顾 潘美顾医生在华生活回忆

李建华 沧洲书场忆往

孙国辉 1949年扑灭平庄鼠疫的又一张照片

郑文安 永盛中学医务班

张鹏程 胜利油田会战点滴

管海寅 难忘的下乡岁月

李 宾 改革开放前的南宁机场

冯克力 严冬里的暖意   

封 面 古帆新桥(汤姆·哈金斯 摄影)

封 二 台湾横贯公路开通的第*年(秦风)

封 三 1956年的辽宁抚顺(汤姆·哈金斯 摄影)

【文摘】 
我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对北斗洞如此情有独钟,《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中《北斗洞》一篇也是他亲自执笔。1985年,距离宗文中学在雁荡已近半个世纪,想起他少年时北斗洞中八仙楼、凌霄殿都曾是教室,朝花夕拾,书声弥漫,名山与学子如此结缘令人神往。难怪他说起洞内建筑如此熟悉。
 这本小书大约四万字,共四十篇,其中我执笔三十五篇,盛老师执笔五篇,我执笔的部分,也都经过他修订。他的文字简练、朴素,绝不哕嗦,但明明白白。在编写这本教材期间,我经常往返于谢公岭,每次去不是他留我吃饭,就是另外一个正在编《旅游地理》的盛老师留我吃饭。他也曾专门来过我家一趟,我又陪他登谢公岭去了雁荡。
 这年6月,当全稿完成,我在写后记时心里想到的是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那时年少轻狂,自以为在做一件大事,其中说:“我们从历史角度系统叙述雁荡山的名胜古迹,这还是有史以来次。”盛老师不同意用后记,也不要前言,连署名都没有就印了。
 这是我生平的本小书,打字油印了二百册。我记得领到二百元稿费,十元面额的一摞。盛老师一分也不要,全给了我,他的理由是他有工资,再说主要是我执笔的。当年,有一篇《马鞍岭》在《温州日报》发表,我们共同署名,他用了一个化名“盛侃”。稿费他全部给了我,我推辞不了,只好收下。
 第二年秋天,他托人带给我一册《雁荡山特辑》,是乐清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印的,从《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中选载了七篇,前面有个编者按:
 盛笃周、傅国涌同志编写的《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是作为雁荡旅游学校旅游历史教材使用的,按雁荡山七个风景区中主要风景点,分别写了近四十篇(名胜古迹)史话。现选载几篇,以飨读者。
 这可以算是我生平本小册子,带有考证和史话的性质。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完成,资料的积累则前后近两年。我记得1984年8月我在北京中关村小娘舅家小住时,正醉心于雁荡山及温州地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决意写几本书出来。舅舅建议我选择某个时代,专攻断代史,像吴晗那样,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认为研究雁荡山也一样很有价值。
 三
 《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印出不久,刚从温州师专毕业的林宏伟和还在读的许平乐办了一期雁荡山语文夏令营,邀我作为老师参加。时在1985年8月。来自温州、台州各地的中学生大约二十人(其中有几个小学生),住在雁荡中学招待所,那曾是我们1983年秋天的学生宿舍。前后大约三天,我们的足迹主要在二灵一龙,我大概是主要的讲解者。我依稀记得那几天,我们在山水之间有西瓜、有啤酒,有单纯的文学话语,尤其难忘在灵岩的一处露天茶室,一杯清茶,休憩闲话的场景。在大龙湫和灵峰合掌峰前,我们留下了两张在当时还有点品质的彩色合影。
 我记得在雁荡中学的办公室做了一次讲座,除了夏令营的师生,还有当地一些大学生来旁听,满满一屋子的人。我主要讲了关于雁荡山名的由来、雁荡山的开发史,没有讲稿,只有一块黑板。这是我生平次做讲座,面对的是同龄人和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学生。
 三十三年后,我偶然遇到来自台州的一位语文教研员,发现他的名字与当年一位同学的一样,我猜想是同一个人,他已经认不出我,因为当时我用的不是本名,他接近无法对号入座。很终是我认出了他。但他依然记得我讲座的内容,我曾说雁荡之所以写成“雁荡”是因为山顶的雁湖,又写成“雁宕”是因为石头。
 2018年夏天,我的《新学记》出版后,在雁荡半书房举行了一场分享会,他从台州开车来参加,结束签书时,看到他的姓名,我猜测他就是当年语文夏令营的那位。
 P9-11

【前言】 
严冬里的暖意

冯克力

这辑《老照片》发稿时,正值2018年岁末。二十二年前,即1996年,《老照片》的诞生也是在岁末。对这一巧合,起先并未在意,是看了“《老照片》粉丝俱乐部”的几位网友在群里晒自己书架上的《老照片》,才蓦然想起的。在晒《老照片》的同时,他们还回忆了与《老照片》的相遇,以及阅读的体验,情真意笃,令人感佩。

交流中,大家都觉得孙国辉先生说的几句话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孙先生是这样说的:“《老照片》仿佛一只温暖的手,轻柔、熨帖地抚摸我们心灵中深邃的地方,那恰是人性中基本的良知以及对曾经的人和事和时境的缅怀和懂得,亦是对历史的审视和认知。其在我们头脑中引起的共振有无尽的内涵和外衍,深刻而隽永。”

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格外凛冽,三九未到,并非寒地的本埠,气温已降至零下10多摄氏度,为多少年来所仅见。在这样一个严酷的季节里,孙先生及众多读者的倾情鼓励,热乎乎地,让我们倍觉温暖。

作为百姓史述的园地,在每一辑《老照片》里都不乏平民家族或家庭的感人故事,本辑亦然。王冬梅在《祖父辈的故事》里围绕一张近七十年前的家庭合影,娓娓道来,逐一介绍了祖父辈的人生遭际,堪为一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平民史诗。吴华民的《一张照片,几多悲欢》再现了一个被打入“另册”的家庭,在饥饿岁月里的相依为命、苦中寻乐,不失为一曲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礼赞。而许学芳《女儿的童年》则述说了匮乏年代的聚散离合,父女情笃……

坎坷也罢,命舛也罢,匮乏也罢,他们的讲述,不正是那一只只“温暖的手”么?在这罕见的严冬里,向世间传递着融融暖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