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思勉讲读三国
  • 吕思勉讲读三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吕思勉讲读三国

正版全新

12.54 3.2折 39.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ISBN9787516916322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9.8元

货号3062018

上书时间2024-03-12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吕思勉讲读三国
【书    号】 9787516916322
【出 版 社】 华龄出版社
【作    者】 吕思勉
【出版日期】 2020-1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39.80元

【编辑推荐】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应其学生杨宽之邀,写给当时年轻人的一本读物,其目的就在于纠正大众对三国历史的错误了解,正本清源,还原事实。《三国史话》亦是吕先生*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然而通俗中却包含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吕思勉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其论断之有力,条理之通贯,视野之开阔,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3年开明书店初版《三国史话》为基础,并增补了吕先生发表在其他报刊上的三国历史相关文章,精心校勘,并略作注释。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简明扼要、通俗浅近的语言讲述三国的历史,引领年轻人正确打开三国历史的经典之作。作者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对三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还原被湮没的史实,端正被歪曲的人物,为曹操、魏延等若干被演义丑化的人物辩诬平反,纠正人们的谬误历史观念,同时挖掘史实中不为人所知或为人所忽略之处,尽显历史之有趣。

【目录】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辩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辩诬

姜维和钟会

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附录:吕思勉自述

【文摘】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东汉。东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造反。因黄巾的造反,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十常侍乱政。曹操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就从此分裂了。然则东汉的祸源,优选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东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作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就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作《礼记》。《礼记》的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就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现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问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一切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宗教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教会之中,而教育权也操在教会手里。古代教会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总不能全脱离宗教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宗教中所行的礼,乐即宗教中所用的乐,诗就是乐的歌词,书大约是宗教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宗教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很好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口,就因为他是一个宗教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色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作《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举行祭礼,就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机关,而其宗教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它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就是为此。
    然则古人没有应用的知识技能吗?不然。我们知道:所谓三代之世,已有较高度的文明,其时有许多事情,已非有专门知识技能不能办,就是现在所传的几部先秦子书,其中包含专门的知识技能也颇多,不能说全是后人伪造的。然则古人的知识技能,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从宦之中得来。
    古人解释“宦”字,有的说是学,有的说是仕,的确,这二者就是一事。因为在古代,有些专门的知识技能,就是在办理那件事的机关里,且办事且学习而得的。从其办事的一方面说,就是仕;从其学习的一方面说,就是学。
    P5-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