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车难题
  • 电车难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电车难题

正版全新

19.99 5.3折 3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 托马斯·卡思卡特(Thomas Cathcart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3459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8元

货号953380

上书时间2024-05-24

法律专业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电车难题
【书    号】 9787301243459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    者】 [美] 托马斯·卡思卡特(Thomas Cathcart
【出版日期】 2014-06-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38.00元

【编辑推荐】 
全世界大学课堂讨论热烈的问题之一,哈佛大学超级课程《公正》开堂引题,比肩《洞穴奇案》的哲学难题。
  ★首次以图书形式全景呈现全世界大学课堂热烈探究的超级讨论题“电车难题”。
  ★深刻性比肩《洞穴奇案》,但内容生动有趣,阅读门槛更低。

【内容简介】 
《电车难题》虚拟了一桩符合“电车难题”情境的事件及随之而来的审判,检控官、法官、被告、受害人家属、陪审团、律师、媒体、大学师生、电视观众、论坛网友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自表态,一场思维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作者还结合案情与审判进程中的讨论热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古往今来若干大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展示诸位先哲对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全书生动有趣,全景式地呈现了诞生数十年来讨论不休且越来越热烈的“电车难题”,堪称一次为广大公民讲授的伦理通识课。

【目录】 
序言:有问题的电车

新闻报道
警方声明
陪审团的一堂公民课
检察官的指控
辩方答辩
教授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意见
主教的陈述
无私者的困境
老师之间的谈话
法官的指示
陪审团的决定
后记:然后怎样?

【文摘】 
        《新闻报道》
    (旧金山电)区检察官克利夫兰·坎宁安昨天宣布,大陪审团已作出决定,就去年十月造成旧金山居民切斯特,法利被电车撞击身亡一案,对奥克兰居民达夫妮,琼斯提起公诉。琼斯女士扳动道岔,将一辆失控电车引入岔道,挽救了五人的生命,但也因此造成事发当时站在岔道上的法利先生身亡。去年十二月,琼斯因“展现出非凡的机智和勇气”,获得市长颁发的见义勇为奖。坎宁安表示,大陪审团作出了正确的决定:琼斯女士私做主张,认定法利先生一人的死优于另五人丧生,但她“无权扮演上帝”。
    法利先生的女儿桑德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她表示,希望对琼斯女士的定罪能“帮助家人讨一个说法”。本报获悉,法利先生的家人还对旧金山市政府和琼斯女士提起了民事诉讼。
    萨利·乔·卡利亚吉蒂斯作为当时获救的五人之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于琼斯女士的迅速反应深表感激。我当然对法利先生的家人表示同情,但我觉得琼斯女士减少伤亡的举动是大多数人都会作出的选择,而她并不应当为此受到谴责。我希望这番话并不会令人觉得无情,尤其因为我是获救者之一。”卡利亚吉蒂斯女士曾与琼斯女士共同出席了多场公开活动,很近一次是“湾区通勤者协会”在十二月为促进电车安全而举行的募捐。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湾区居民,对于琼斯女士被指控一事看法不一。当坎宁安先生宣布大陪审团的决定时,现场响起了零星的掌声。但索萨利托居民弗洛伊德·卡卢奇对记者说,他认为琼斯女士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做做算术就能明白。”
    区检察官坎宁安说,他认识到大陪审团的决定“可能不会为社会各界所广泛接受”,并赞扬大陪审团顶住了压力,作出了艰难的抉择。“如果我们允许个人以某些公民为牺牲,在生死的问题上作出偏向其他公民的决定,这将是一个危险的先例。”
    本报还取得了该起事件的警方报告原件,可在本报网站查阅。
    《警方声明》
    2012年10月5日下午4时49分许,巡警萨拉·福斯特和我接到调度中心指令,前往加利福尼亚街与万内斯街路口。调度说一名男子遭到了一辆电车的撞击。“身受重伤或已身亡”。福斯特警官和我到达上述地点时,看到一群本市的急救人员正将一名大约五十岁的白人男子抬上救护车。一辆电车停在侧线轨道上,离事发地不远。
    一名情绪激动的年轻女子找到我们,自称是达夫妮·琼斯,二十七岁,家住奥克兰克莱波恩街二十一号。她自称扳动了轨道的道岔,将电车导向了侧线,也即事故的发生地点。我们询问她为何这样做,她表示当时另有五名人员(年龄、种族不详)站在主线轨道上。我们指令她在警车上等待,对现场进行了控制,并盘问了在场目击者。
    在与数名目击者进行谈话后,我们认为琼斯女士对事故的描述准确属实。在与旧金山警察局总部联络后,根据总部的指示,琼斯女士的行为显然符合一百九十二条杀人罪第三款例外:“为避免自己或他人丧生或重伤,造成他人死亡的,不论是否故意,不构成杀人罪。”我们告知琼斯女士,区检察院可能会联系她,但目前她可以自行离开。她的情绪仍然相当激动,因此我们开车将她送回住处,并于下午7时15分通知了调度员。P13-20

【前言】 
序言:有问题的电车
  一个思想实验,近五十年前出现在英国的一份哲学刊物上,却于不经意间成为了全世界大学校园、教师休息室、餐桌闲谈、大众杂志和学术期刊中为人津津乐道的脑经急转弯。从这个“电车难题”之中,几乎派生出一个迷你学术门类来,被人戏称作“电车学”。今天的电车学家之中有哲学家、心理学家、神经学家、进化理论家,也有普通人。
  *早的电车难题,是英国哲学家菲莉帕·富特于1967年提出的。难题的内容十分简洁:一辆有轨电车失去了控制,司机看见前方的轨道上有五个人。他可以任凭电车继续前行,这样他们五人一定都会被撞而死(这五个人不知何故都无法离开轨道);他也可以将电车转向,开到一根岔道上,而这样只会撞死另一个人。那么,他是否应当把电车开到人少的轨道上,撞死一个人,而不是五个人呢?富特还进一步推想,如果杀死一个人,用他的尸体制成救人的灵药,这和电车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富特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赞成第*种情形,也就是将电车改道,杀一救五;但却会反对第二种情况,也即杀人制药。她觉得,面对这两种情形的不同反应,实在很值得深究。
  1985年,一位名叫朱迪斯·贾维斯·汤姆森的美国哲学家将这个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这一次,是你亲自看见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沿着轨道疾驰而去,而你则站在一个道岔开关的旁边。你可以无动于衷,任凭电车继续前行,撞死那五个人;或者你也可以扳动道岔,将电车引至侧线,只撞死另外的那个人。这里的一个新的条件是:和电车司机不同,你并没有在两条轨道之间做出选择的职业责任。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那位电车司机也可以无动于衷,让电车继续前行,但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就必须不断地在轨道之间做出选择,因此他的“无动于衷”,至少在伦理道德上比一个毫无干系的旁观者来得更复杂些。汤姆森的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是否应当无动于衷,将一切交付于命运,还是应当扳动道岔,杀一而救五?
  这两位哲学家也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情形藉以比较,虽然多有雷同,但也可说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由汤姆森提出的:你站在一座跨越电车轨道的天桥上。没有道岔,也没有侧线。只有唯一的一条轨道,和轨道上的那五个人。如果你无动于衷的话,那这五个人必死无疑。你发现,要救这五个人的性命,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电车前投以重物,迫其停止。你身边唯一重量足以能够挡住电车的,是同时站在天桥上的一个胖子。你是否应当将他推落下桥,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性命?这与是否扳动道岔,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那以后,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研究大脑的科学家们,都试图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觉得扳动道岔可取,而推人下桥当责。各种版本的电车难题纷纷出现,而电车学家们则一直在寻求答案:扳动道岔和推人下桥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或者两者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本质区别?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科瓦梅·阿皮亚就曾说过,这些差异细微、数量庞大而又不断涌现的评论,“令《塔木德》都显得宛如CliffsNotes 一般精简。”
  一些哲学家和许多业余的观察者们,都曾质疑此类思想实验的价值。毕竟,真实生活中的抉择显然复杂得多,也没有电车难题这样牵强。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此类思想实验的简洁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在更复杂的伦理问题中,我们是如何抉择,或者应该如何抉择的。例如,菲丽帕·富特1967年的那篇文章,目的就是为了讨论因堕胎而引起的伦理问题:譬如对于天主教徒来说,能否为了保全母亲的生命切除子宫,虽然因此造成的妊娠终止是他们宗教意义上的不良后果?*后,虽然大多数的哲学著作对于我们非专业人士来说都显得艰深晦涩,但电车难题却通俗易懂。
  多年以来,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深受电车难题的吸引。2003年,哈佛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名叫“道德观念测试”的网站,记录访客们对于各种电车难题的反应。研究初期需要五千名参与者,但达到这个目标只用了数周的时间。如今十多年后,这个网站仍在运作,并继续吸引了大量的访问者。
  2009年,哈佛大学首度将课程全面展开。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本科课程“正义”本来就十分受欢迎,如今被放到了互联网上,既可修学分,也通过PBS电视台供普通观众收看。桑德尔教授的第*堂课就以电车难题展开,受到了热烈的反响。由于这堂课在很多渠道都可看到,因此要知道具体的观众人数并不容易。但是仅仅PBS版的视频在Youtube上就有440万人次的访问量,比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2010年宣布转会的视频高出两倍。
  电车难题提出延绵不绝,层层深入的新问题,就和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家们一样,它在世界各地激起许多彻夜的讨论。一直以来,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巧妙的哲学谜题,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甚至是有些异想天开。
  但是,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