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的那些皇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明清的那些皇子

正版全新

22.34 4.7折 4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云凌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08399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8元

货号3737335

上书时间2024-05-17

军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明清的那些皇子
【书    号】 9787517108399
【出 版 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作    者】 高云凌
【出版日期】 2017-0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8.00元

【编辑推荐】 
1写作内容新颖:明清那些皇太子充斥影视剧由来已久,到底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经历了什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背景,有些皇太子成长危机重重,有的老皇上好不容易选了一个皇太子,临了却又不得不废掉。有些皇太子则是含着金饭碗出生的,等等,这是本书探究之所在。

2.有可读性教育性:明清那些皇太子成长过程要经历那些读书教育和磨难历练,比如万历小皇帝就曾读过张居正为他编写的小人书《帝鉴图说》,但是皇帝长大以后选择妻子妃子等又不由自主,皇帝简直不是人当的但是他们却非当不可。皇帝的人生和普通人的人生意义有何不同。

【内容简介】 
明清两代历时近600年,在这近600年的历史中,皇帝们为了江山社稷,用尽各种方法挑选继承人,皇太子们的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众多皇太子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故事。本书则是将这些皇太子们的传奇定格在了纸上,用*朴实*严谨的语言书写着一段段皇太子的故事。本书以传略的形式,选取明清时期有影响力的十四位皇太子,描摹当时波澜壮阔的重大社会背景,再现他们成长的曲折经历以及残酷的宫廷争斗的历史片段。

【目录】 
目录

第*章仁弱儿子遇上强势父亲——朱标

朱元璋教子以德

“大头太子”遇名师

马皇后的相夫教子

朱标死亡之谜

第二章大智若愚勤治国——朱高炽

太子有个好老师

太子之争漩涡中险胜

监国太子的柔术

改革奠定“仁宣之治”

第三章“仁宣之治”集大成——朱瞻基

大圭梦成就皇太孙

平藩王革旧维新

传丹青才华横溢

第四章隔代教育叛逆多——朱祁镇

文华殿经筵逃学

辅政五臣日讲周公言

太皇太后深宫听政

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影响

第五章委权宦官朝纲乱——朱见深

太子之位失而复得

经筵讲学一言不发

创立西厂贻害社会

一项功绩三大弊政

第六章苦难太子的辉煌人生——朱祐樘

东躲西藏不幸童年

出阁讲学学养深厚

太子老师左右时政

弘兴之治各有评说

第七章独生子的顽主情怀——朱厚照

出阁讲学大臣逼读

朱寿大将军巡边平叛

南巡计划不可阻挡

富有戏剧性的传奇人生

第八章三十年不朝隐深宫——朱翊钧

皇太后教子传孝道

朱翊钧奉母尽孝道

皇太子的“小人书”——《帝鉴图说》

张居正死后遭夺情

万历武功国库空

第九章被父亲剥夺受教育权——朱常洛

为何不让太子读书

勤政之举矫枉过正

国本之争疑案重重

第十章万千教育独缺“德”——胤礽

护子心切辱师长

两立两废为江山

九王夺嫡法不宥

第十一章文功武略一生风景——弘历

“尚书房”里的皇子与帝师们

博学多才大兴文字狱

勤政好习惯非同常人

反贪养贪掏空国库

第十二章长在深宫不思变——永琰

嘉庆帝就这样出生

永琰和他的老师们

和珅扳倒嘉庆吃饱

盛世风光不再来

第十三章捉襟见肘俭治国——绵宁

皇子绵宁的恩师

韬光养晦得储位

“力崇节俭”形同丐帮帮主

穷皇帝打吝啬仗

第十四章巧胜一时痛败一世——奕詝

藏拙示仁得天下

帝师博弈定乾坤

千疮百孔疑无路

奕詝对垒太平天国

绝命承德有遗篇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1578年(万历六年),朱翊钧大婚,亲政,李太后结束临朝。

在重返慈宁宫前,她对重臣张居正嘱咐:“我不能早晚看着皇帝了,他年龄尚小,恐怕他不像以前那样自学、勤政,负了先帝的付托。你身为要臣,又受先帝之托,应早晚进谏,尽到先帝顾托的责任。”

得到李太后的信任,张居正感动得涕泪横流。

在万历帝登基的第*个月里,李彩凤做了两件事:第*,撤换司礼监掌印太监,将孟冲换成了冯保;第二,撤换内阁首辅,将高拱换成张居正。从此,李太后内依靠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外依靠内阁首辅张居正,推动了明朝中兴的“万历新政”,使本已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迅速恢复了生气。李彩凤在客观上使得张居正有充分的权力,大刀阔斧地对朝政进行改革,促成了新政的推行。正如史书所说:万历初年的政治,委任张居正,综覆名实,几乎达到富强,李太后的功劳居多。

李太后自己放手任用张居正管理年幼的皇帝,还常以张居正来吓孩子,并威胁说:“假若张先生知道了,怎么办?”

朱翊钧因此很怕张居正,心里种下了强烈的逆反种子。

由于李彩凤的严格管教,太子太师张居正等臣的尽心辅导,以及他本人的努力,朱翊钧的学业进步很快。

李太后向来办事严明,对朝中和家中都要求很严,是一个很坚持原则的人。

户科给事姜应麟上疏请求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受到朱翊钧的谪遣,李太后听到此事后震怒。这一天,朱翊钧到慈宁宫请安,李太后满脸寒霜,问他:“你为什么不把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

朱翊钧漫不经心地回答:“因为他是都人(宫女)的儿子。”

李太后柳眉上挑,勃然大怒:“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朱翊钧恍然大悟,一下子想到自己的母亲就是宫女出身,自知失言,双膝一软,当即跪地,给李太后赔不是:“母后,儿臣知错了。”但是,他心里是极其不服气的,他宠爱郑贵妃,喜欢郑贵妃为他生的儿子朱常洵。

这件事对朱翊钧的刺激很大,到后来,由于大臣、太后都反对立郑贵妃生的儿子,朱翊钧只得无奈地册立了朱常洛。为此,他用近三十年不上朝、不搭理大臣的实际行动,进行坚决抗议。

多年之后,尽管万历皇帝临朝的频率越来越低,但每年十一月慈圣皇太后李彩凤的生辰,他还是会亲临皇极门接受百官的庆贺。

皇太子的“小人书”——《帝鉴图说》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臣时,一面主持朝廷各项政务,一面做小皇帝朱翊钧的老师。

张居正给朱翊钧当了十六年的老师。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用人之道,生活小节,张居正都细细地与皇帝说。张居正主持大臣们编写了《世宗御笔》等教材,*著名的就是《帝鉴图说》。

朱翊钧六岁时学习的是《三字经》,出阁学习的是《四书》,以及学习《资治通鉴》中的重要段落《通鉴节要》。

朱翊钧每天都在文华殿由讲官讲授读书。深奥的《四书》《通鉴》虽有经验丰富的讲官老师讲解,但朱翊钧这么小的孩子根本就听不懂,一到这样的课程,朱翊钧便昏昏欲睡。

于是,张居正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和马自强大学士商议,怎么样把皇帝培养好,怎么样让太子有兴趣,教学有成绩,可以速成。他们“期以精诚悟主,往往援引经传,列古义以规时政”。可是,大家想破了脑子也没有合适的办法,各自散去。

朱翊钧的另外一位老师是吕调阳,《帝鉴图说》的主编之一。

1574年(万历二年),内阁中只有张居正和吕调阳,第二年增加了张四维,第四年增加了马自强和申时行。万历五年八月修成《明世宗实录》,修书主编之一的吕调阳所冠头衔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实录》修成后,晋少傅。次年二月,又晋为建极殿大学士。去世后,赠官太保,谥号为“文简”。因此,张居正作吕公墓志铭所冠的头衔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

朱翊钧还有一位老师叫马自强,《帝鉴图说》的主编之一。

在朱翊钧做皇太子时,马自强担任讲官,他的课陈述明白、深切,受到皇上器重。

朱翊钧登基的时候,马自强已经调任詹事府,负责教导翰林院的庶吉士。不久,又提升为礼部右侍郎,担当皇帝的日讲官,以左侍郎身份负责詹事府,像以前一样负责讲授。

马自强的继母去世,丁忧期满,朱翊钧诏令他,归任原职协助负责詹事府诸事,又升任吏部左侍郎,仍然负责经筵。刚两个月,朝廷又推举他任礼部尚书。

皇帝派遣使者询问张居正尚书,马自强是否可以兼任讲官,张居正回答,事务繁多不得兼任。于是任用他为尚书,罢除日讲,担当经筵讲官。

1578年(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乡安葬父亲。思虑在乡里休息的内阁大臣,高拱与自己有很深的嫌隙,殷士儋有冯保做内援,有可能乘隙复出,只有徐阶年老容易结交,打算举荐他代替自己。已经派遣使者报告了徐阶,又思虑徐阶为前辈,自己还朝,应位居其下,于是奏请增设内阁大臣。

皇帝当即指令张居正推举,张居正就推荐了马自强以及所厚爱的申时行。

于是,皇帝诏令加封马自强为太子太保兼任文渊阁大学士,与申时行一起参与机要事务。

还是在1572年(隆庆六年)的时候,一天,马自强走在路上,忽然间看到了几个小孩围拢在一起在看什么东西。既然是孩子,那会有什么孩子觉得好玩的呢?想到了朱翊钧的事情,他下轿过去凑热闹。原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在看一本有图的书——看图说话!看罢,马自强非常兴奋。

马自强急匆匆跑去向张居正报告了这件事。

张居正和吕调阳一听,茅塞顿开,马上商量写书画图的事情。张居正认为,应该为小太子编撰一本小人书。“采摭前代君人治迹”,“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

*终,取唐太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之语,名曰《帝鉴图说》。

翰林院的翰林们忙碌起来,又写又画,很快,隆庆六年当年就书成。

十岁的朱翊钧拿着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马上兴致勃勃地从头看到尾,爱不释手,根本就不用讲官熬心费力地讲解,当时就吩咐史官,要把这件事载入史册,“以昭我君臣交修之义”。李太后也非常高兴,还奖励了几位大臣。

朱翊钧把此书置之座右,随时翻阅,经常于日讲之毕,命张居正为其解说,对于有些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提高了学习能力。

1575年(万历三年),朱翊钧就汉光武帝刘秀因阳湖公主一事“赏强项令”董宣的事时,很感慨地对张居正说:“彼公主也,尚不能私一奴,如此外戚家,何可不守法令。”

《帝鉴图说》一书,由于可读性强,对幼年朱翊钧的教育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前言】 


厚重六百余年的明清之书,嚼了;作为明心醒世的药,吞了。借着胆子,在这个朗朗春日里,拨开了缭绕云雾的明清王朝兴衰的纱幕。

没有来得及深思熟虑,没有足够的时间回味更多,大幕已经徐徐拉起……

推着镜头走,走过了明朝,走过了清朝,“采访”了十四位皇子。他们或一帆风顺马到成功,或钩心斗角手足相残,或文治武功千古少有,或呼风唤雨一代天骄,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或目不识丁贪恋奢华,或遭人暗害暴死早亡……

红墙碧瓦中的纸醉金迷,奢靡极致;权力之巅的乐极生悲,林林总总;争权夺位惊心动魄,血雨腥风草木皆兵。这些,拉洋片似的,一一呈现。

从明朝开国到清朝结束的数百年间,天空中无数星群掠过,地上多少轮回生灭。皇宫里的宝座上,几人抢夺端坐,又有几人被轰下龙庭?一个皇帝站起来,多少皇子倒下去!明朝多半的嫡生太子们,一出生即定了乾坤;而清朝的皇位继承者们,多是物竞天择之后的幸存者。

茶色氤氲中,眼见得明月清影下,一个个少年踌躇满志地走来,又伤痕累累地飘远。一部明清史,滴水成泉,岁月之茶煮深了,泡出人生百味。

为了家国天下的传承,明清两朝帝王,煞费苦心地册立储君,选择大儒帝师,实施精英教育。帝王们为了江山社稷,对皇子们的教育要求之苛刻,让人几乎难以想象。

面对帝师的严酷要求,皇子们黎明即起上课,日落放学回宫,早晚读书习武,比平常人家的孩子流下更多汗水,艰辛更甚。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是谁,学习是为了什么。

走出了梦魇,不听史家说长道短的约定俗成,体会太子生活之味,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和判断,一定会悟到点什么。

本书以传略的形式,选取明清时期有影响力的皇太子,描摹当时波澜壮阔的重大社会背景,再现他们宫廷争斗的历史片段。

朝饮中古翰墨之香,夕餐近世文明之葩。历史是成功之学,也是未来之学。读史能明智,读史能修身。

明月清影岁月深,可惜太子少年时!养心至乐多少事:莫善寡欲,无如读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