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中医综合要点精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考研中医综合要点精粹

正版全新

87.21 8.1折 108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巩静,陆付耳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720784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08元

货号3677621

上书时间2024-05-24

爱学习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考研中医综合要点精粹
【书    号】 9787577207841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    者】 巩静,陆付耳
【出版日期】 2024-05-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08.00元

【编辑推荐】 
(1)形式多样,方便记忆:本书采用流程图、黄绿蓝红彩色标记、加粗倾斜等形式变化突出重点加深记忆,提醒易混淆易忘记知识点。(2)真题融入,洞悉考点:采用绿色下划线标注、倾斜加粗、加阴影等形式标注近10年的真题考到1次、2次、3次及以上。助力考生掌握出题重点、方向、动态。(3)趣味记忆,事半功倍: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编纂参考一些谐音口诀,趣味快速记忆,不易遗忘。(4)详略得当,减轻负担:本内容将一些简单的或繁杂少考难记的部分内容省略。如中药以功效为主,主治病证可从功效推导;中药性味归经较为繁琐,纳入易考到的部分;大大降低记忆难度。(5)统一排版,贴近原书:行文采用统一的“一、(1)、①、1. ”各级标题的形式对内容逐级排版,内容框架靠近原书的逻辑,在理解中记忆。(6)自主出题,查缺补漏:引导考生猜测新考点查缺补漏,全盘掌握考试内容。(7)方便携带,随时复习:书本设计小巧,方便随身携带,随时可以复习。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结合个人考研经验和近年考研大纲,在“让中医考试更轻装简行”的思想指导下,总结了考研中医综合部分7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供参加中医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参考。本书采用了流程图、黄绿蓝红彩色标记、加粗倾斜等形式变化突出重点加深记忆,提醒易混淆易忘记知识点,还包含大量趣味记忆等提高记背效率。采用绿色下划线标注、倾斜加粗、加阴影等形式标注近10年的真题考到1次、2次、3次及以上,引导考生注意近年考试重点内容,及时查漏补缺。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2

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6

第*节阴阳学说6

第二节五行学说9

第三节精气学说14

第二章藏象15

第*节藏象学说概论15

第二节五脏16

第三节六腑21

第四节奇恒之腑23

第五节脏腑关系23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25

第*节精25

第二节气25

第三节血27

第四节津液28

第五节神28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29

第四章体质30

第五章病因31

第六章发病35

第七章病机37

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43

第*节养生43

第二节预防43

第三节治则44

中医诊断学

绪论48

第*章望诊49

第*节全身望诊49

第二节局部望诊52

第三节望排出物56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57

第五节望舌57

第二章闻诊61

第*节听声音61

第二节嗅气味63

第三章问诊65

第*节问诊的内容65

第二节问现在症65

第四章切诊70

第*节脉诊70

第二节按诊73

第五章八纲辨证76

第六章病因辨证78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80

第八章脏腑辨证82

第九章六经辨证88

第十章卫气营血辨证90

第十一章三焦辨证91

中药学

第*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94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96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97

第四章药性理论98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00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101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02

第八章解表药103

第九章清热药106

第十章泻下药110

第十一章祛风湿药112

第十二章化湿药114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115

第十四章温里药117

第十五章理气药119

第十六章消食药121

第十七章驱虫药122

第十八章止血药123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125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28

第二十一章安神药131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132

第二十三章开窍药134

第二十四章补虚药135

第二十五章收涩药139

第二十六章涌吐药141

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142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143

方剂学

总论146

第*章解表剂149

第二章泻下剂153

第三章和解剂156

第四章清热剂159

第五章祛暑剂165

第六章温里剂166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169

第八章补益剂171

第九章固涩剂178

第十章安神剂181

第十一章开窍剂183

第十二章理气剂185

第十三章理血剂189

第十四章治风剂193

第十五章治燥剂196

第十六章祛湿剂199

第十七章祛痰剂204

第十八章消食化积剂208

第十九章驱虫剂211

第二十章治疡剂212

中医内科学

第*章肺系病证218

第*节感冒218

第二节咳嗽219

第三节哮病222

第四节喘证224

第五节肺痈226

第六节肺胀228

第七节肺痿230

第八节肺痨231

第二章心系病证233

第*节胸痹、真心痛233

第二节心悸235

第三节心衰237

第四节不寐239

第三章脑系病证241

第*节头痛241

第二节眩晕243

第三节中风245

第四节痴呆247

第五节癫狂249

第六节痫证251

第四章脾胃系病证254

第*节胃痛254

第二节吐酸256

第三节嘈杂257

第四节痞满257

第五节呕吐259

第六节噎膈261

第七节反胃262

第八节腹痛262

第九节呃逆264

第十节泄泻266

第十一节痢疾268

第十二节便秘269

第十三节萎黄、黄胖271

第五章肝胆系病证272

第*节胁痛272

第二节黄疸273

第三节积聚275

第四节鼓胀277

第五节瘿病280

第六节疟疾280

第六章肾系病证282

第*节水肿282

第二节淋证285

第三节尿浊286

第四节癃闭287

第五节关格289

第六节遗精290

第七节耳鸣耳聋291

第八节阳痿292

第九节早泄293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294

第*节血证294

第二节痰饮297

第三节郁证299

第四节消渴301

第五节内伤发热303

第六节厥证304

第七节虚劳306

第八节自汗盗汗307

第九节肥胖309

第十节癌病309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311

第*节痹证311

第二节痉证313

第三节痿证314

第四节腰痛316

第五节颤证318

针灸学

第*章经络总论322

第二章腧穴总论326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330

第四章刺灸法各论345

第五章治疗总论350

第六章治疗各论353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第*章医学职业素养364

第二章医患关系365

第三章临床伦理368

第四章卫生法律法规370

附录

方剂速记总表380

中医内科学总表396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四章体质

第五章病因

第六章发病

第七章病机

第八章养生与防治原则

考研中医综合要点精粹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概念

·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

·中医学学科属性: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古代哲学影响深刻,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为多学科交互渗透产物(201512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方法

·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基本确立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医学之宗”

·《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与《黄帝内经》同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方书之祖”,在《素问·热论》基础上创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被称为“经方”,《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62方,去其重复方,共314方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神农本草经》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还提出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以及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理论

·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第*部脉学专著,提出“寸口诊脉法”,载24脉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为我国第*部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开创了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20121),将病因分三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呼叫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之先河,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

·刘完素(字守真):创立河间学派,火热论,后人称寒凉派。提出“六气皆从火化”(20141)、“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2021106)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后人称攻邪派。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提出“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为主,代表作《儒门事亲》

·朱丹溪(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滋阴派,阐明“相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0221、20181、20151),治病倡导“滋阴降火”,代表作《格致余论》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补土派,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2016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补脾胃法,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明清时期

·命门学说:明代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明代赵献可,著《医贯》,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明代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为第*部传染病学专著。阐述了瘟疫和温病的病因,创立“戾气”学说,认为“瘟疫”的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且“瘟疫”的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并提出了治疗见解,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温病四大家

续表

温病四大家著作意义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薛雪(字生白)《湿热病篇》发展湿热病理论,提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的独到见解

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三焦辨证理论

王孟英《温热经纬》提出了“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

·清代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创制通窍活血汤

·明清集成性著作,如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近代与现代

·收集整理前人学术成果: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为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中西汇通、中医学理论科学化思潮的代表人物: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201212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病理、论治上的整体性

·生理上的整体性:①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二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构成五脏生理系统。②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两大要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五脏别称五腑五体官窍五华经脉

肝“将军之官”胆筋目爪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心“君主之官”小肠脉舌面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脾“仓廪之官”胃肉口唇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相傅之官”大肠皮鼻毛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作强之官”膀胱骨耳及二阴发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病理上的整体性: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时,从整体出发分析局部病变的整体反应,重视局部病变与内在脏腑的联系,也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影响

·诊断、治疗的整体性: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依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临床治疗局部病变时,注意其与其他脏腑组织的联系,从整体着手,整体调理

·经典论述:①“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枢·大惑论》);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④“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0211)。“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2016121)

·自然环境与防治的关系:诊治时,需要结合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特点。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治疗时需要结合气候与地域特点。“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素问·疏五过论》中写的“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为社会因素的影响(20171),“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中说:“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高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坚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辨证论治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麻疹、水痘、感冒、肺痈、肠痈、痢疾、消渴等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20131),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病机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变化。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

·①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证候的时相性特征(疾病不同阶段有不同证候);②证候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证候的空间性特征(同一病有不同类型)

·症,即症状(患者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异常)和体征(医生检查患者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的总称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要求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及发展变化趋势,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病机(2017106,病机不包括病因)

·辨病因: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症状和体征,推导出疾病的原因与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如风寒感冒。对于外感疾病,辨病因是辨证过程的首要环节,内伤疾病往往不能找到直接病因,只能确定证候

·辨病位:确定病证所在部位,外邪多引起表证后入里;情志、饮食、劳逸直接损伤脏腑精气,病变在里。辨病位,既可知病邪属性,又可了解病情轻重、疾病传变趋向

·辨病性: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邪正的盛衰决定着病证的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不同病邪侵犯人体导致不同类型的阴阳失调而出现寒热性病证,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辨病势: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论治包括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及据方施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013121、20191)

·同病异治:发病的时间、地域、疾病阶段、体质有异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