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全新未拆)

展览画册 盒装 29.5x22x5.4cm

180 3.8折 480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386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03

印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80元

上书时间2024-05-28

皓艺书局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

夏季风

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潇湘”初始语义来自于文学上的概念。虽然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已经出现在有关文学创作中,但“潇”与“湘”二字作为一个词汇约在魏晋时代(222—589)才结合。在绘画方面,“潇湘图”随着“潇湘”语词的定型出现了相关的图式,有据可考的题名与潇湘相关的山水画创作,直到唐代(618-907)才出现和兴起。这个时期的“潇湘”意象,大多源于潇湘神话“舜帝二妃”传说、屈原辞赋以及左迁流寓文学,加之与寄情桃花源、追求身心清净逍遥的思想合流,从而罩染上离愁别绪、和美自得的“渔隐”情景色彩。

真正以潇湘八景命名的绘画作品,最早见于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沈括所记的宋迪(字复古,约1015-1080),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朝庭罢黜,于嘉祐八年(1063)三月,来到潇湘之地,恰逢长沙建八景台,宋迪于壁上描绘了八景图,此事件被视为这个伟大图式的创始。其后,徽宗朝禅僧觉范慧洪(1071-1128)从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意境中,体悟到诗画互文的美妙,引申出“无声诗”和“有声画”的概念,抒写“潇湘八景诗”赞颂,加之苏轼等文人墨客的无数品题,让这个平远山水图式成为影响中国乃至泛东亚的视觉典范。

此后,在近一千年的时间中,历代画家对于潇湘八景题材的创作长盛不衰,流传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除了中国本土之外,在以日本和朝鲜为主的泛东亚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延续不绝的艺术实践母题。自宋迪之后,中国南宋的王洪(约1131-1161前后)、李氏(12世纪)、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夏圭(1180-1230前后)、牧溪(1210-1270)、玉涧(13世纪)、张远(14世纪)、文征明(1470-1559)等;日本的思堪(印,14世纪)、岳翁藏丘(15世纪末)、贤江祥启(15世纪)、狩野元信(1476-1559)、相阿弥(15世纪)、雪村周继(1504-1589)、海北友松(1533-1615)、雪舟等杨(1420-1506)等;朝鲜的安忠(印,朝鲜时代前期)、李宁(12世纪)、安坚(约1400—约1470)、如雪(15世纪)、姜希孟(1424-1483)、梁彭孙(1488-1545)等,共同打造这个东亚文化的意象和主题,同时也不断地参与建构和阐释工作,为潇湘八景演化出多元的视觉面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因画家的个人意志以及不同的地域风土性,潇湘八景的风格要素被选择性地作了继承。相近中国江南湿润气候的日本,水墨画的发展与禅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自然接受了董源、马远、夏圭、牧溪、玉涧等人的江南系风格,并以他们的造型语汇作为创作主流;而朝鲜半岛对天寒地冻的光景感到亲近,以李成、郭熙等寒林特征为代表的华北系,成为了他们的潇湘主题。在中国本土,潇湘八景的创作则是兼具融合了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梁铨有关潇湘八景的创作,源自于他个人的传统美学修养,对禅宗文化的领悟,以及对这个主题的深层理解。当这一切与他具有国际化的绘画语言相遇,一种独具风格的图式就此问世。与绝大多数前辈艺术家一样,梁铨没有亲身去过潇湘八景的生发地,而是假借“卧游”的形式进入创作语境。事实上,即便入境湖南也恐难找到宋迪归纳出来的八景,现实中并不存在命题中对应的具体地点和特定的景物,例如“江天”、“洞庭”、“潇湘”指的是浩瀚的大片区域,“平沙”、“远浦”、“山市”、“烟寺”、“渔村”虽较为具体,但多为中国南方常见的山水风光。南宋邓椿在《画继》中说宋迪是“先画而命意”,可见这位经典图式的创始者,是在游赏大片的潇湘景色的无限可能性中,选择了八个最佳观看的时机和角度来创作,并进一步以八个标题来命名和确认。潇湘八景的表现目的,在于将湿润的空气以及明灭的光线变化固定在画面上,与指涉地域无关,而是与气候季节有关,与特定的时间有关,最重要的是与艺术家的心境态度有关。这是一个建构于历代文人心中永恒的文化意象,却又是一片可以四处移动的风景。潇湘八景的这种“在地化”与“抽象化”的特征,恰当地回应了梁铨的抽象创作形式,彼此之间达成了心领神会的图式契合。

在梁铨的潇湘八景系列作品中,那些无法亲临的古老风景,经过艺术家个人化的理解与转化,已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经验,而是超越其上,具有了一种更普遍意义的内心景观。历史上文人画家无数次重复产生的吟唱与书写、欢乐与悲伤,成为艺术家有关过去的感知经验在心中复现与回忆,聚集为一种难以割裂的美学传承。美国汉学家罗樾(Max Loehr)评述明清绘画具有“艺术史的艺术”(Art Historical Art)的特征,仿佛略带贬义的意味,大意指艺术的创新被禁锢在以往已有的艺术框架之中。梁铨虽然同样以潇湘八景这个传统典范来创作,但与一直以来“以画临画”的僵化模式截然相反,他以当代的艺术思想与形式激活传统,从而开拓性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图景与语言,试图呈现当代艺术的一种东方高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