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 向死而生
  • 聆听 向死而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聆听 向死而生

正版全新

16.75 4.3折 39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 菲利普·纳西夫 著,王倩 译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4229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9元

货号1262764

上书时间2024-05-22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聆听 向死而生
【书    号】 9787307194229
【出 版 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    者】 (法) 菲利普·纳西夫 著,王倩 译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39.00元

【内容简介】 
《聆听:向死而生》这本书收集了77位优秀人物在临终前所说的*后一句话,并通过他们的遗言来剖析他们的一生,给后辈的人带来激励和启示。告知后人生命的终结亦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要坦然接受生死。本书是一本心灵治愈系的图书,并配了40幅生动的插画来给图书增加些轻松的基调。

【目录】 
目录

安东·契诃夫 // 001

路易十四 // 004

艾米莉·狄金森 // 00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009

欧仁·拉比什 // 012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015

列奥尼达 // 018

托马斯·爱迪生 // 021

亨利·梭罗 // 024

温斯顿·丘吉尔 // 026

保罗·波烈 // 029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032

理查德·瓦格纳 // 034

莎拉·伯恩哈特 // 036

艾伦·金斯堡 // 039

弗朗索瓦·拉伯雷 // 041

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 // 044

奥兰普·德·古热 // 047

苏格拉底 // 049

艾克托尔·柏辽兹 // 052

乔尔丹诺·布鲁诺 // 054

路易十六 // 057

罗兰夫人 // 060

拉瓦肖尔 // 063

米萨克·马努尚 // 065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 067

乔治·雅克·丹东 // 070

劳伦·克里莫·德·拉海涅尔 // 072

艾德蒙·罗斯坦德 // 074

文森特·凡·高 // 076

科特·柯本 // 079

耶稣·基督 // 082

居伊·德·莫泊桑 // 085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088

古斯塔夫·马勒 // 091

保罗·塞尚 // 094

米哈伊尔·巴枯宁 // 097

列奥纳多·达·芬奇 // 10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103

拿破仑·波拿巴 // 106

克洛泰尔一世 // 109

简·奥斯汀 // 111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114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 116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 119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 121

雅克·夏多纳 // 123

马塞尔·普鲁斯特 // 125

杰拉尔·德·奈瓦尔 // 128

亨特·S. 汤普森 // 130

奈伊元帅 // 132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135

尚福尔 // 137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139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 142

葛饰北斋 // 144

塞扎尔·弗朗克 // 147

尼禄 // 149

阿基米德 // 151

马瑟·巴纽 // 154

安德烈·布勒东 // 156

奥斯卡·王尔德 // 158

尤金·奥尼尔 // 160

奥古斯特·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 // 162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 164

查尔斯·夏尔·佩吉 // 167

小阿格里皮娜 // 169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 // 171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 174

让·拉辛 // 176

皮埃尔·儒勒·列那尔 // 178

列夫·托尔斯泰 // 180

圣方济各·迪·阿西西 // 183

克莱尔·迪·阿西西 // 185

弗朗索瓦·戈贝 // 187

阿尔弗雷德·雅里 // 189

维克多·雨果 // 191

费尔南多·佩索阿 // 194

【文摘】 
场景回放:报业大亨夏尔·福斯特·凯恩在仙娜度庄园去世前,临终时只说了“玫瑰花蕾”几个字。这是奥森·威尔斯的著名电影《公民凯恩》的片头场景。该影片讲述了一名记者探索“玫瑰花蕾”真相的故事。片中,主角们对“玫瑰花蕾”四个字一无所知,但影片结束时记者发现:凯恩小时候玩过的雪橇上面刻着“玫瑰花蕾”四个字。那时小凯恩已经继承了一口金矿井,他的母亲委托某金融巨头代替她抚养儿子。凯恩强烈的权力欲望或许与他凄惨的童年经历有关。

从此,我们将这类调查称为“玫瑰花蕾”现象,即以大人物的临终遗言为线索展开调查。临终遗言如同死神手中的启示录:上面写满了原始诗句的片段。这些临终遗言一方面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可以从遗言中发现一些真理,为今后的生命之路提供指导。然而,真理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比如凯恩的“玫瑰花蕾”的寓意,但是,通过结合人物的生平和临终前的状况,我们可以剥开真理的外壳,发现和触摸真理。

这种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广袤的思考空间:本书所选的78篇临终遗言,或充满恐惧、或充满希望、或幽默风趣、或麻木惊愕、或是无意识之语、或是调戏圣人之言,有人发表预言性的长篇大论,也有人状如痴者,行为出格。但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验证了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勒罗斯的死亡五段论: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这些临终遗言不禁让我们想起自己与死神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这也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当然,我们谈论的死亡,绝不是简单的肉体消失而已。读完这些临终遗言,我们会发现,绞尽脑汁地构思临终前要说什么或者精心准备一篇墓志铭,意义并不大。从出生起,我们就开始经历各种形式的“告别”:与母亲的分离;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逝去;颜面扫地时尊严的丧失,失去爱人或是离别家园;远去的爱情与友情;希望的破灭;信任的崩塌。临终遗言正是对这些“告别”的写照。

不论是愤怒或者否定,抑或是讨价还价,失望与接受,都是用遗言的形式来宣泄“告别”情绪:这就是遗言的启发性力量。因此,我们可以把遗言比作一种鼓励,鼓励自己与逝去的人生告别,以开放的姿态奋然前行:如获新生。

目录

安东·契诃夫 // 001

路易十四 // 004

艾米莉·狄金森 // 00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009

欧仁·拉比什 // 012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015

列奥尼达 // 018

托马斯·爱迪生 // 021

亨利·梭罗 // 024

温斯顿·丘吉尔 // 026

保罗·波烈 // 029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032

理查德·瓦格纳 // 034

莎拉·伯恩哈特 // 036

艾伦·金斯堡 // 039

弗朗索瓦·拉伯雷 // 041

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 // 044

奥兰普·德·古热 // 047

苏格拉底 // 049

艾克托尔·柏辽兹 // 052

乔尔丹诺·布鲁诺 // 054

路易十六 // 057

罗兰夫人 // 060

拉瓦肖尔 // 063

米萨克·马努尚 // 065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 067

乔治·雅克·丹东 // 070

劳伦·克里莫·德·拉海涅尔 // 072

艾德蒙·罗斯坦德 // 074

文森特·凡·高 // 076

科特·柯本 // 079

耶稣·基督 // 082

居伊·德·莫泊桑 // 085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088

古斯塔夫·马勒 // 091

保罗·塞尚 // 094

米哈伊尔·巴枯宁 // 097

列奥纳多·达·芬奇 // 10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103

拿破仑·波拿巴 // 106

克洛泰尔一世 // 109

简·奥斯汀 // 111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114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 116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 119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 121

雅克·夏多纳 // 123

马塞尔·普鲁斯特 // 125

杰拉尔·德·奈瓦尔 // 128

亨特·S. 汤普森 // 130

奈伊元帅 // 132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135

尚福尔 // 137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139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 142

葛饰北斋 // 144

塞扎尔·弗朗克 // 147

尼禄 // 149

阿基米德 // 151

马瑟·巴纽 // 154

安德烈·布勒东 // 156

奥斯卡·王尔德 // 158

尤金·奥尼尔 // 160

奥古斯特·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 // 162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 164

查尔斯·夏尔·佩吉 // 167

小阿格里皮娜 // 169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 // 171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 174

让·拉辛 // 176

皮埃尔·儒勒·列那尔 // 178

列夫·托尔斯泰 // 180

圣方济各·迪·阿西西 // 183

克莱尔·迪·阿西西 // 185

弗朗索瓦·戈贝 // 187

阿尔弗雷德·雅里 // 189

维克多·雨果 // 191

费尔南多·佩索阿 // 194

安东·契诃夫[1]

1904年7月2日

巴登威勒(德国)

44岁

“我已经很久没有闻过香槟酒的气息了。”

[1]安东·契诃夫(法语:Anton Tchekhov,1860—1904),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现实主义大师。

这位俄国作家一生笔耕不辍。从《樱桃园》到《海鸥》,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契诃夫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心怀世界的医生。他亲自到寒冷的萨哈林岛考察,揭露了收容苦役犯的教养院里残酷的生活条件。住在契诃夫宅邸周围的农民,也经常受到这位医生的照拂。另外,他还捐资助学。不幸的是,他本人却染上了肺结核:身为医生的他,从23岁第*次咳血到去看病,中间整整隔了12年。1904年夏天,契诃夫携妻子奥尔·嘉尼波到德国黑森林的温泉疗养院休养。一天夜里,他醒来后将医生叫到床边,还要喝香槟酒。他妻子说,这是他生平第*次问她要香槟酒喝。契诃夫的戏剧作品言简意赅,结尾经过精心雕琢,他将喜剧和悲剧拿捏得恰到好处。正因如此,这位剧作家临终前坐在床上,大声用德语向医生宣布:“Ich
sterbe”(我死了)。然后,他向妻子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静静地喝完香槟后,呈左侧卧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路易十四[2]

1715年9月1日

凡尔赛宫

76岁

“你们哭什么?你们以为我会永垂不朽?”

[2]路易十四(法语:Louis XIV,1638—1715),法国波旁王朝国王,号称“太阳王”(Roi Soleil),法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之一。

几天前,路易十四的左腿开始疼痛难忍,*终被诊断为老年坏疽病。这位法国国王气息奄奄地熬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并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度过了生命的*后几个小时。两个贴身仆人看到昔日的国王命在旦夕,不禁轻声啜泣起来,国王责怪他们没有准备好接受他的死亡。或许他们是惊讶于原来国王也终有一死这个事实。路易十四责问道,你们何时才能意识到,太阳王、专制君主、天授神权是纯属虚构?统治期间,我在凡尔赛宫的舞台上,导演了这一部部虚构戏剧。临终前,他放下国王的架子,神态自若地说完这番话。他还将曾孙——未来的国王路易十五——叫到跟前。当他提起某段回忆,总是强调说:“当我还是国王的时候……”永垂不朽的,不是路易十四而是皇室子嗣:戏剧永不停演。

艾米莉·狄金森[3]

1886年5月15日

艾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州)

55岁

“起雾了,我要走了。”

[3]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诗风凝练婉约,意象清新,描绘真切、精微。

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在马萨诸塞州的艾姆赫斯特家园里过着隐居修道的生活,她喜欢穿白色衣服,深居简出,也很少会见来访客人。艾米莉把自己的诗集藏在小木箱里,直到她去世,她的妹妹拉维尼亚才发现这些诗作。她的作品富有神秘、自由气息,光芒四射,题材丰富,充满与死亡之谜的抗争,比如,她笔下的生命铰链、死神降临的可能性、耶稣圣像、宁静美丽的花朵、爱情赞歌。1884年夏天,她在厨房里看到“一大片阴翳降落”后便晕倒了。从那时起,走向彼世这一主题便经常出现在她的书信和日记中。1885年冬天,艾米莉生病卧床不起,她的临终遗言震撼人心:“起雾了,我要走了。”艾米莉的作品诗意与灵感并存,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终,鼓舞着女诗人坚定而从容地走向死亡。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4]

1750年7月28日

莱比锡

65岁

“我将听到真正的音乐了。”

[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法语:Jean Sébastien Bach,1685-1750),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誉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在几近失明中度过了生命中*后的岁月。1750年7月18日,自脑疾发作彻底失明后的十天里,巴赫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他还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修改了口述给女婿阿尼古拉的管风琴曲。本曲原名《当我们忧伤至极时》,后来,巴赫把这首安静朴素的曲子改名为《我来到你的王座前》。莱比锡作曲家*后的音符缓缓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证明,如果说巴氏乐曲把传统音乐形式演绎到极致,是因为每支曲子都经历了无数遍相似练习、或忧心忡忡或兴高采烈的尝试以及对神圣和弦的演绎推理。之后,巴赫音乐受到新教徒支持,特别是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的支持,他说,神的世界不是“看得见的世界”,而是“听得见的世界”。天堂即音乐,所以天堂像巴赫清唱曲一样,让我们感到无比心安。

欧仁·拉比什[5]

1888年1月22日

巴黎

72岁

——爸爸,你快见到玛德琳娜了,请跟她说,我一直爱她!

——你不能自己跟她说吗?

[5]欧仁·拉比什(法语:Eugène Labiche,1815—1888),法国戏剧作家,*著名的作品为《意大利人的草帽》。

有人说拉比什的*后时刻,像他笔下的戏剧一样。作为第二帝国著名喜剧作家,拉比什的轻喜剧集虚幻、荒谬和怪诞于一体,如《意大利人的草帽》《裴立颂先生的旅行》都是典型代表。拉比什不喜欢长篇大论地抒情,而是用风趣尖刻的词句来突出主题:揭露愚蠢的新兴资产阶级。这一次他的儿子,经受丧妻之痛不久的安德鲁违心地扮演了一个平庸滑稽的粗人:他愚钝而冥顽不化,却一直幻想见到死去的父亲,当然是想让亡父继续为他卖命!剧作家用愤世嫉俗的嘲讽方法,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尖刻。大荒唐代替小荒唐,却产生了更好的喜剧效果,堪称完*。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6]

1527年6月21日

佛罗伦萨

58岁

“我宁愿到地狱里与英雄论国事,也不到天堂与无赖苟且!”

[6]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olas Machiavel,1469-1527),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

马基雅维利用饶有趣味的遗言传递了自己的思想。他将《君主论》这本政权著作献给了当时的统治者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7],一是为了鼓励洛伦佐一统意大利,二是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马基雅维利谋略”以他的名字命名,宣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也有人说,他是当时并不明朗的共和之道的倡导者。马基雅维利生动地刻画了冒险派政治家的心理政治图,对意大利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看来,完*的政治家要用勇气与谋略来战胜生命的偶然性。同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表示对人类的善意不抱任何幻想。这位富有争议的意大利政治家服用过量泻药医治胃疼,*后腹痛难忍去世。临死前,有人问他是否希望去天堂时,他再次表明,善意是一种空想,住在天堂里的都是伪君子!这些无赖压抑着心中的恶意,表面看起来十分和善:他们没有勇气,没有谋略,更谈不上什么交流技巧了。

[7]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Laurent II
Médicis,1492-1519),从1513年开始就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直到1519年他因为梅毒突然去世。

列奥尼达[8]

公元前480年

温泉关

60岁左右

“今晚,我们到冥王殿里去吃晚饭吧。”

[8]列奥尼达(Léonidas,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80),古希腊斯巴达国王,古希腊抗击波斯入侵的英雄。

列奥尼达是*著名的斯巴达国王。他率部约7000人镇守交通隘道温泉关,阻挡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率领的十余万波斯军。双方鏖战旷日持久。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当地一名叫作Ephialès的希腊人背叛守军,给波斯军队指出了绕开温泉关口的一条山路。由于腹背受敌,列奥尼达命令雅典和底比斯联军撤退,自己率领300名斯巴达人留下来殊死抵抗。出征前的*后一餐十分简单:虽然战局已注定,但*后一战打响前还需要保存体力。列奥尼达对手下的重武装步兵说:假如败北,即使到了冥王殿,他也一定会宴请大家。

托马斯·爱迪生

1931年10月18日

西奥兰治(纽泽西州)

84岁

“那儿很美。”

自学成才的爱迪生一生有1040项创造发明,包括留声机、白炽灯以及电椅等。同时,他还是位有真知灼见的商人,创办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他这样定义天才:“2%的灵感,加上98%的汗水。”在爱迪生眼中,灵感既不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中,也绝非偶然事件。他不信仰上帝,也不是绝对的无神论者,他认为高度的智慧统治着物质世界。不过众多传记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爱迪生在生命*后的十年时间里,一直试图进入冥界。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的灵魂是由一大批微物质聚集组成,可以称之为一个个生命单位,随着人类的死亡,这些微物质也烟消云散。为了给通灵术以科学根据,爱迪生希望发明一种通灵机捕捉、扩大并了解这些微粒子,人一旦死亡,这些微粒子就会逃离人体,带走死者的记忆。因此,爱迪生在临终遗言里由衷赞叹:流动的生命真美。

亨利·梭罗

1862年

康克德(马萨诸塞州)

44岁

——您离冥河岸这么近,岸上的世界什么样?

——是同一个世界!

后人常称梭罗为美式菩提。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即受到其政治随笔《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的影响,而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则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嬉皮一代。瓦尔登湖离梭罗的家乡只有几英里的距离,在书中他详尽地描述了在湖畔再生林中的两年时光。他惊喜地收获《每一次邂逅的赠予》,接受《周围真实世界的供养》。他的良师益友爱默生说,他给林中的鸟儿吹奏笛子,鸟儿陪着他散步,鱼儿游到他的掌心里。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他把晚年大多数时间用来测量康克德及周围的土地上(“我在康克德留下无数的脚印”,他这样说道)。临终前,一个曾经当过牧师的朋友,问他死后的情景,他的回答如同正义引导的生命之火散发着光芒。说起死后的世界,就证明已经离开了曾经生活的活人世界,就意味着驶离当前的生活轨道,是垂危之时,放弃对“鲜活生命”的追求。

温斯顿·丘吉尔

1965年1月24日

伦敦

90岁

“烦死了!”

这位充满激情的战争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胜利的缔造者似乎格外惧怕退休。他曾跟医生表示不想继续苟活:“如果没事做了,还活着干什么?”丘吉尔谨遵诺言。80岁高龄时依然担负着英国首相一职,后因健康原因辞职。期间,他一直任英国下院议员,直到1964年秋天,正式卸任反对党领袖。渐渐闲下来的丘吉尔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中。在发出*后一声叹息后,他连续昏迷了9天,*终停止呼吸,走到了伟大一生的终点。

保罗·波烈[9]

1944年4月30日

巴黎

65岁

  “这些讨厌的护士服,只会磨灭一个男人的生存欲望。可怜的姑娘们,我应该给你们设计一套更合体的制服。用更多淀粉浆,做出线条更柔和的服装。还有颜色,颜色也很重要!”

[9]保罗·波烈(Paul Poiret,1879—1944),法国幻想时装大师。

美国人称其为“时尚教主”。而巴黎人基于保罗·波烈奢华的生活方式,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东方服饰的偏爱,称他为“崇高者”。这位时装设计师变革了法国美好时代的女装轮廓。为了赋予妇女充分的自由,他用连衣裙解放了受紧身胸衣束缚的女性,塑造了纤长的女性形象。他还崇尚简单的剪裁和鲜艳的色彩。他是首位推出个人香水(“玫瑰心”)的服装设计师。毕加索、马蒂斯和康斯坦丁都是他的合作伙伴。总之,保罗·波烈是位不折不扣的时尚先驱。即便生命垂危之时,躺在诊所床上的他依然对周围护士的着装指手画脚。不知如今风靡的护士蓝是否已征得这位时尚教主的同意?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0]

1975年11月1日至2日 深夜

奥斯提海滩(罗马)

53岁

  “可悲的是,人类不复存在,只剩下互相碰撞的奇怪机器。”

[10]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作家、诗人、后现实主义时代导演。

人们在罗马郊外的奥斯提海滩上发现了这位意大利诗人的尸体,用他妻子的话形容像“一捆破布”。帕索里尼10根肋骨骨折,胸骨凹陷,左耳被切掉,脖颈撕裂,下颌骨骨折,左手手指被切掉,心脏肝脏破裂。即使现在,他的死因依然迷雾重重。年轻的朱塞培·佩洛西被指控犯有谋杀罪,他认罪后立即被判刑。30年后,佩洛西重新提起诉讼,翻供表示自己清白无罪,并指出了三位西西里口音的杀手。帕索里尼自称掌握了国家政治丑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