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性论大疏
  • 宝性论大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宝性论大疏

正版全新

189.6 6.6折 288 全新

库存6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嘉曹·达玛仁钦 著,江波 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1104

出版时间2015-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903页

定价288元

货号1478682

上书时间2024-05-18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宝性论大疏
【书    号】 9787516161104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    者】 嘉曹·达玛仁钦 著,江波 译
【出版日期】 2015-10-01
【开    本】 16开
【页    码】 903
【定    价】 288.00元

【编辑推荐】 
汉传佛教一直以来缺少一部《宝性论》的完整注疏,这对后人深入把握原论的宗旨与义理造成了一些障碍和不确定性,《宝性论大疏》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完整的把握《宝性论》的思想内涵,填补了汉传佛教的一项空白。《宝性论大疏》也将对我们以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汉藏佛学、促进汉藏佛教的交流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

【内容简介】 
《宝性论》是《究竟一乘宝性论》的简称,又名《大乘无上续论》,为佛家重要论典,向来受汉藏各宗派佛学家重视。书中围绕佛性如来藏宣讲了七个内容,汉土华严、天台、禅宗(甚至律宗);藏地宁玛派的大圆满、萨迦派的道果、噶举派的大手印,皆据如来藏思想而建立。论中弥勒菩萨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围绕佛性如来藏宣讲了七个内容:一、具八种功德的究竟皈依处佛宝;二、具有六种功德的法宝;三、具有六种功德的僧宝;四、又以三理、十义、九种比喻宣说了全论的核心——如来藏;五、从本体、因、果二利、三身八个方面宣说了觉悟自性的大菩提;六、宣说菩提所具有的离系与异熟等众多功德;七、进一步宣说自己觉悟后任运、相续利乐有情之佛事业。七个内容或金刚处开示众生解脱还灭的因果。

【目录】 
前言
凡例
导读
《宝性论大疏》
  科判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一
    [序品]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二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三
    [第*金刚处:佛宝]
    [第二金刚处:法宝]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四
    [第三金刚处:僧宝]
    [归依]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五
    [后四金刚处总建立]
    [第四金刚处:界]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六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七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八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九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一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二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三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四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五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六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七
  大乘上续论释大疏卷十八
    [结束分]
附录:宝性论释
  辨宝性大乘上续论释
  第*如来藏品释
    [序分]
    [第*金刚处:佛宝]
    [第二金刚处:法宝]
    [第三金刚处:僧宝]
    [归依]
    [后四金刚处总建立]
    [第四金刚处:界]
  第二菩提品释
  第三功德品释
  第四如来事业品释
  第五胜利品释
参考文献
那仓·向巴昂翁仁波切所造翻译回向文
索引
《宝性论释》、《宝性论大疏》词汇汉梵藏文对照

【前言】 
嘉曹•达玛仁钦(Rgyal tshab Dar ma rin chen,1364-1432)所著【宝性论大疏】(Theg
pa chen po
rgyud bla ma'i ñãkà)一书,是集中体现藏传佛教格鲁派“如来藏”(tathàgatagarbha) 思想的代表作。它本是笔者博士论文的研究课题,当时为了写作之便,英译了【宝性论大疏】中的“总论”部份,以及“七金刚处”(vajrapada)
中的“如来藏”部份。在之后的博士后研究期间,笔者又将【宝性论大疏】全文作了英译及汉译,同时依据梵、藏文本新译了【辨宝性大乘上续论】(Ratnagotravibhāgamahàyànottaratantra),以便读者与【宝性论大疏】参照对读。这一课题的探索,旨在响应近期西方学界在“如来藏”教义研究中产生的若干问题。

众所周知,“如来藏”说是佛教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反映在藏传佛教思想史上的,是某些欧美学者所谓的“自空”(rang stong) 与“他空”(gzhan
stong)
之诤。这些学者在后现代哲学推崇“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下,主张解构佛教;而用“无我”(nairàtmya)、“性空”(niþsvabhàva)等公认的佛教核心思想来诠释“如来藏”说的方法,则被称为是“本质论的”(essentialist)。
一时间,学界热衷于与传统“无我”论相捍格的“他空”思想的译介,且往往从“他空”思想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论诤。例如,所谓“自空”与“他空”的对立。但从
历史上看,作为“自空”代表的格鲁派学者从不自认其见解为“自空”。这是对双方观点介绍上的偏差。又如,这些学者认为,有关“如来藏”教义的经文,至少部
份地与传统“无我”论不相兼容,而必须如“他空”派那样,按其字面意思去理解。但格鲁派学者认为,这些经文与“无我”、“性空”等教义的一致性,存在于经
文本身的逻辑之中,因此,并不需要强为曲解。这是对格鲁派经典诠释学(humernutics)认识上的缺失。

虽然西方在“如来藏”研究方面的权威,比利时学者David S. 
Ruegg早在六十年代便对格鲁派学者的“如来藏”说作了不少译介,但或许是由于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学界对此派之说仍不甚了了。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进而对这场藏传佛教思想史上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论诤全貌有所了解,笔者翻译了嘉曹杰的这一部【宝性论大疏】,并就其中的“如来藏”说内容作了初步探索。
研究成果已择要概述于本书“导读”之中。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美利坚佛教研究所(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的大力支持,以及何鸿毅家族基金 (The Robert H.
N. Ho Family Foundation) 
的慷慨资助。在本书出版准备阶段,上海俞晨辉、俞敏、姚忆等朋友,以及北京大学图登云丹(朱竞旻)、图登巴丹(关迪)、曹先顺、金芳初、马艳、邵华等同
学,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那仓仁波切,按佛教习俗为本书写了回向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对本书简体版的出版给予了极大
帮助。另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陈彪先生提出的意见,在“导读”中增加了题记说明,并对之前在台湾出版的繁体版作了相关修改。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江波

2012年9月于沪上绵穆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