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论学派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摄论学派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摄论学派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正版全新

155.76 7.9折 19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圣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2335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98元

货号3586182

上书时间2024-05-14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摄论学派研究(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书    号】 9787100212335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作    者】 圣凯
【出版日期】 2023-06-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98.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基于作者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曾获教y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此次再版,特别增订了对于真谛所属部派及其翻译典籍的考察内容,力求完整深入地呈现出摄论学派的思想源流及演进历程。

【内容简介】 
《摄论学派研究》基于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以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为中心,对中国南北朝佛教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摄论学派”进行整体研究。作者基于大量原始资料,一方面对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等进行了认真细密的比较研究并揭示出其特质与异同,另一方面吸收西方语言哲学、现象学等研究成果对摄论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尤其是通过比较研究对该学派代表人物真谛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论述。本书对于唯识古今学异同之探讨、对于摄论学派思想之解读及对于真谛思想之剖析等都颇具新意,于中国南北朝佛教学派研究乃至佛教中国化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引言 研究史与方法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史的回顾

    三 “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

第*章 传承历史与文献考证

 第*节 真谛的生平与译著

    一 真谛的生平

    二 真谛与正量部

    三 真谛的译著

 第二节 摄论学派传承史

    一 摄论学派第*代弟子群

    二 北地摄论师与地论学派

 第三节 摄论学派现存文献

    一 道基《摄论章》

    二 灵润与《摄论章》卷第*(S.2435)及《摄论章》(S.6715)

    三 智凝与《摄论章》卷第*(S.2048)

    四 敦煌写本中的其他文献

 结语

第二章 识体与八识

 第*节 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

    一 认识作用与精神主体

    二 名异体一与名异体异

    三 诸识差别与八识现行

    四 一心论与一意识论

 第二节 阿陀那识与末那识

    一 阿陀那与执受

    二 染污意与结生识

    三 染污意与无间灭意

    四 心体第三与意体第*

 第三节 阿黎耶识的成立——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在论

    一 能藏、所藏与执藏

    二 因相、果相与自相

    三 异熟与无覆无记

    四 缘识与用识

 第四节 种子与熏习

    一 种子六义与生死种子

    二 种子假实与相续

    三 本有与新熏

 第五节 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一 大小乘心识差别

    二 三识与一心二门

    三 真妄与心识

 结语

第三章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第*节 唯识无境与虚妄分别——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一 识与了别

    二 唯识与唯表

    三 显现与虚妄分别

 第二节 识转变与因果同时、异时

    一 识转变——存在论向认识论层面的转化

    二 因转变与果转变

 第三节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一 显现与二取

    二 显现与变异

    三 一分说与三分说

 结语

第四章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第*节 三性思想的诠释——语言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角

    一 情事理门——语言与存在

    二 尘识理门——认识与存在

    三 染净通门——存在与心识

 第二节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一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二 性相融即与性相永别

    三 三性之非一非异

    四 三性与五法

 第三节 唯识与中观

一 自性空与他性空

    二 三性、三无性与空性

    三 三性与二谛

 第四节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

    一 三性与真妄

    二 三性、三无性与依遣

    三 两重唯识观

 结语

第五章 解性黎耶与阿摩罗识

 第*节 “界”之诠释与解性黎耶

    一 “界”之诠释

    二 心性清净与真如

    三 解性黎耶与如来藏

 第二节 智慧种子与道后真如

    一 智慧种子与四德种子

    二 三烦恼与三真如

 第三节 阿摩罗识与本觉

    一 九识与有垢真如

    二 智如无差别与自性清净心

    三 阿摩罗识与本觉

 结语

第六章 五性各别与一性皆成——摄论学派的佛性思想

 第*节 佛性与种性——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一 佛性与buddha-dhqtu

    二 如来藏与tathqgata_garbha

三 种性与gotra

 第二节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

    一 无漏种之本有与新熏

    二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节 一性皆成与佛性、如来藏

    一 存在与过程——三因佛性、三种佛性、三藏义所彰显的“性修不二”

    二 如来藏与“悉有佛性”——《佛性论》与《宝性论》的比较研究

    三 阐提有性与三信

    四 理佛性与如来藏——有关《佛性论》的现代论争

 第四节 方便与真实——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一 佛性与一乘

    二 三乘真实与究竟一乘——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节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一 三种佛性与正因佛性

    二 本有与始有

    三 究竟一乘与真实胜乘

 结语

第七章 转依与涅槃

 第*节 转依与种子、真如

    一 转依与如来藏

    二 转依与种子、阿黎耶识

    三 转依二义——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第二节 所依转变与转变所依

    一 转依二义与唯识古学、今学

二 转依四道与六分转依

 第三节 转依与涅槃

    一 真如离障与四种涅槃

    二 二分依他与有为道果

    三 转识成智与三身四智

 结语

第八章 摄论学派与中国佛教

 第*节 三法轮与四教——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一 三法轮与转、照、持

    二 四教与顿渐

    三 二藏与四宗

 第二节 摄论学派与隋唐佛教

    一 摄论学派与天台宗

    二 摄论学派与三论宗

    三 摄论学派与华严宗

    四 摄论学派与唯识宗

    五 摄论学派与净土宗

 第三节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一 梅光羲与太虚

    二 守培与印顺

 结语

结语 比较与诠释——以唯识古今学、如来藏与唯识交涉为中心

   一 文献的发现与方法论的创新

     二 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

   三 唯识与如来藏——经验立场与超越立场的不同

   四 从唯识走向如来藏——摄论学派的中国化

   五 “批判佛教”与“解脱诠释学”的诠释

   六 摄论学派的现代诠释

参考文献

   一 原始典籍

   二 研究论著

后记

出版后记

再版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