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
正版全新
¥
39.05
6.5折
¥
5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徐钧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4012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59.8元
货号1543103
上书时间2023-09-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
【书 号】 9787552024012
【出 版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 者】 徐钧
【出版日期】 2018-10-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59.80元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是探索人性奥秘,医治心灵创伤的工具。《法华经》中也说,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病,救众生之苦。近代西方的先知与远古东方的圣者,他们有什么交集?看完本书,或许你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内容简介】
心理学和佛学的对话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引人入胜的话题。本书跨越精神分析、人本聚焦疗法、认知治疗、认知神经科学、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多个领域,试图厘清二者对话的基本框架和立场,梳理佛学与心理的历史概要,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对比与印证。作者徐钧老师是国内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佛学研究者和禅修者,对两个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列举学术证据的同时,本书穿插了很多生动的临床案例和有趣的佛教故事,是一本了解佛学与心理学整合研究的好书,既适合入门者开阔眼界,又适合研究者参考反思。
【目录】
再版序
序:相遇在心灵深处
绪 论
第*编 佛学与心理学的定位
第*章 佛学和心理学关系的定位—自体心理学观点的阐释
第二编 历史概要
第二章 佛学心理学的古代历史概要
第三章 佛学与心理学的对话的历史概要
第三编 心理学与佛学的理论比较
第四章 禅与箱庭疗法
第五章 藏传佛教历史上四个梦的精神分析解读
第六章 亚洲佛学文化背景下的阿阇世王情结
第七章 死本能与无常:精神分析的超越性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中道:自体的有和空
第九章 佛学因缘哲学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性
第十章 聚焦与因缘哲学
第十一章 空,体验存在的基础
第十二章 十一面观世音本生传说隐喻的成长之路
第十三章 自我与无我:心理疾患等与佛学—兼与杰克·安格勒博士商榷
第四编 正念:来自佛学与心理学的讨论
第十四章 关于正念
第十五章 正念在心理治疗中的发展
第十六章 穿越和当下:临床对话过程中正念的运用
第十七章 慈心在正念中的运用
第十八章 文献注释:呼吸的正念
第十九章 文献注释:慈心的正念
第二十章 有关“正念”的一些省思
第五编 来自佛学的心理学案例
第二十一章 来自佛学的心理咨询案例
第二十二章 三篇应对恐惧的文献
第二十三章 丹增旺嘉的黑关经验
【文摘】
一、 何谓正念
首先要解释一下“正念”的“正”字。大家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正义”或者“善”。“正念”的“正”,在古印度的含义更接近于“如实”,就是一件事情的实际。比如你的手碰到了火,觉得烫,那种烫的感觉是实际的。这个“正”不是“善”的意思,一旦把它理解为“善”,就会落入分别正念,古印度的巴利语写作sati,英语写作mindfulness,是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在巴利语里,sati这个词包含 7种含义:随念、记忆、觉察、忆起、忆持、紧系目标、不忘。目前在西方比较流行的正念,并不包含正念的全部含义,其中*重要的是内观。内观,意为如其实际地看,它是正念的核心内容。
正念、内观,在佛陀处世之前是没有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这个方法才开始传授。此前,在印度虽然已有许多种冥想的方法,但没有正念这种方式。
《大毗婆沙论》中说,佛陀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开始教授正念的禅观。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随着阿育王的影响扩大,正念的方法在东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开始流传。印度佛学在公元15世纪消失之后,中国、缅甸等地保留了正念的训练方法。
正念在中国的本土化,形成了著名的禅宗,从菩提达摩开始,到六祖慧能、神会等发扬光大。而目前对西方有影响的禅宗形式,是唐宋之间韩国和日本留学生学习回去的韩国禅和日本禅。西方正念的起源相当部分是与近代日韩禅宗在美国的传播有关。
正念被现代人广泛得知,还与几位缅甸长老有关,比如缅甸的马哈希长老。以前,正念、内观的方法一般主要是用于僧团内部教学,对僧团之外的教学是比较谨慎的。但是,从马哈希长老开始,他在缅甸对民间的居士们教授这种方法,随后就是大规模地普及。
在缅甸有1000~2000个闭关中心,都是当初马哈希与缅甸政府建立的。 1956年之后,这种方法开始影响到欧美社会,马哈希本人曾经到哈佛大学等校去教授正念,并与许多心理学家一起工作。马哈希推荐了许多修行正念多年的人,让他们做相关的心理测试,来检验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理和谐程度、心理专注程度,检验出来的结果都非常好。还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人物是葛印卡。葛印卡的禅观,在一些西方国家有传授,在中国也有传授。通过日韩禅师、缅甸禅师等的介绍,西方的心理学界和医学界对正念有了相当的了解,接下去就开始了正念的教学。
二、 正念的目的
正念的目的,是佛学里面的一个重要目的:为了如其实际地了解身心、事物。按照佛学的观点,我们的身心是因缘编织起来的一个产物。我们的生命,是由父母提供受精卵,并因神识投胎而产生。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主宰者存在,没有一个绝对的自我在永恒地控制着。既然如此,我们的身心现象实际上是一个变迁的过程。这个道理在佛学经典《无我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无我经》是佛陀在鹿野苑讲的第二部经。
我们如果认为我们的身体就是“我”,而且是能够控制的,为什么我们刚生出来的时候很小,后来却像面粉发酵了一样变得很大?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完全主宰的,它是一个自然的、因缘的过程。而我们的心念和感受,也就是精神的部分,其中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控制者。比如现在我们大家在这里讨论着,西园寺给我们提供的这个环境比较安宁,大家可能觉得很放松、很舒适。但是,如果现在这个房间突然着火了,而且门已经被堵上了,我们所有人都出不去,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就会立即发生变化,紧张感、焦虑感都出来了。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感觉是受因缘条件的影响而变化的。
南传佛学里有这样的内容——我们一般人都有一个通例,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完全符合我的想法。但这个世界是因缘编织的,有的时候符合我们的想法,有的时候不符合。当我们觉得世界与自己的想法不符合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烦恼生起。正念,使人能够了解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它的因缘规律就是如此,你应该如其实际地去了解。当你了解世界就是这样的时候,就会放下“世界要符合自己想法”的控制感,你就从这种感觉里面解脱出来了。
关于这一点, 2 000多年前佛陀开发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在南传的《大念处经》中有记载。《大念处经》的内容在汉传佛学里也有,就是《四念处经》。佛陀教导比丘们,一个人观察自己的身体,时时彻知无常,也就是了解身体的自然规律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主宰的特性。当一个人能够这样地了解自己身心特性的时候,就能够放弃对身心的执着。这就是四念处中的内容。四念处包括身、受、心、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后来所谓的正念里面的内观。相关的经文篇幅很长,我现在只是举出了其中很短的一段内容。
可能很多人觉得,正念这个概念很不容易把握。实际上,练习正念的第*步很容易。大家现在知道自己的身体,此时此刻以什么姿势坐着吧?刚才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你们意识到了吗?有人可能意识到了,有人可能没意识到。没意识到的人,可能当时你们的正念在我的话语里面,而没有观察自己。这就是身念处所需要的观察。我请你们注意自己的身体之前,你们的心可能在别的地方飘移。我一说请你们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们的思想开始集中到自己的身上了,一下子发现,好像自己的身体突然以某种姿势出现了。并不是你意识到了它才出现,实际上,它之前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它,没有观察它而已。正念,就是这样开始的。你可以先注意自己的身体,注意身体的感受。这样注意着时,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你的心会跑开。过了一会儿,它就迁移了,想别的事情去了。练习打坐的人,经常有一个问题,他们会说练习打坐很累。为什么累呢?“因为我的心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我想不让它想,怎么办?”
还有许多人说,练习打坐之前我很平静,但一练习打坐,就觉得自己心里面的想法多得不得了,简直不知如何是好,然后这个人就会开始试图去控制他的想法。到了这个阶段,正念引导的第二部分就开始了。
练习正念,大家可以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姿势开始,也可以从注意自己的呼吸开始。但大家不要误解,以为练习正念就是要注意呼吸或者注意腹部起伏,这完全不是练习正念的目的。练习正念的目的是让你明白身心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宰。如果你认为身体是你的,呼吸是你的,那么大家试试看,你吸进去一口气,然后能憋多久?憋到后来,那口气你能控制得住吗?一般用不了 1分钟,*多几分钟,你那口气一定得吐掉。同样地,你也没办法不吸气。这里有一个自然的因果规律在运作,但没有一个主宰者。
也经常有人误解,以为正念只是觉察。不对。如果只是觉察,外道也有,但外道的觉察不包括理解。还有,许多人以为练习正念的*后目标,就是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很紧张的觉察。那样的话,人就不是追求解脱了,而是非发疯不可。
正念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含义:一是觉察;二是理解。你要去理解发生了什么。我们刚才谈到注意自己的呼吸,或者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
在这样练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总是跑掉。那么,你要接纳性地去了解它。你要理解,心跑掉了,并不是你有什么不对。修定的时候,心不应该跑掉,但是做正念的时候,心跑掉是无所谓的。但是,也不是说你应该放任你的心乱跑,无所作为。那样也就谈不上练习了。心跑掉了,你要了解,这就是心的规律,心就是这么变来变去的,它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当你能够这样了解的时候,你就能以平等的心去对待身体的变化,也能够以平等的心去对待心念变来变去这个现象。
你会了解到,原来心真的如同佛说的那样,确实是没有主宰的。当你了解这一点,你就会产生一种释然的感觉。
我们要理解,身心的变化有它的自然规律,不要去预期什么其他的状态,认为我应该怎么样,或者我能够怎么样,就掉到烦恼心里面了。任何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会开始有很多烦恼。正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方法,用以澄清这样一种现象。然而,并不是说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了。因为大家的内心都有一些习惯性的势力,不愿意这么认知。知道了道理之后,每天都要这么练习,从觉察和理解双方面了解身心当中没有一个主宰者,有的只是自动的因果编织的规律。
彻底了解这一点之后,就开始真正进入内观或者正念的修持。这个阶段叫作安置平整期。
练习的时候,对于你心里出现的好的想法、符合你预期的想法,你要轻轻地看着它,了解它就是一个想法,没有任何更多的意义。当你的心中出现不良感觉的时候,你也要了解,这个感觉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不好,你应该同样地以平等心去看待它。
如果你今天这样预期:“我打坐要有好的感觉”,却发现今天并没有好的感觉,实际上不是坏事。那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个身心不是你主宰的。到了明天打坐的时候,也许你以为,肯定依然会有坏的感觉,却突然有好的感觉了,那就说明,坏的感觉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当一个人能够了解这样的现象的时候,他就不会趋乐避苦。
打坐练习正念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你越想平静,你越烦躁。你坐着,发现自己静不下来,就会恼火,一恼火,越发静不下来了,于是你更恼火。接下来你就被烦恼卷进去了,越卷越深,进入了一个烦恼的圈套。
总之,正念,就是觉察身心变化和理解身心变化的实况。一旦了解之后,就像《阿含经》里面说的,你就放下了对身心的执取,因为你了解了因果的规律。
你轻轻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呼吸,过一会儿,你出现了什么想法或者感受,你只要了解它就可以了。对身心两种现象,你要如其实际地,也就是像它原来的那个样子一样地去理解,然后去接纳。
心念,就像海浪。台风到来的时候,我们看到海浪很大;海面上没有什么风波的时候,我们又会觉得海浪很平静。正念要让你了解的就是,实际上并不存在平静的海浪和很大的海浪,所有的海浪不过是水而已。
当你慢慢有了这样的了解,你的身心反而会平静。
三、 正念在西方的临床运用
在西方,正念的教学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他在美国麻省大学压力管理中心用内观禅治疗疾病,完成了几个心理学上里程碑式的实验。比如说,他研究对牛皮癣患者的治疗。通常对牛皮癣患者只能用日光照射的方法治疗。他把患者分成两个组,一组只用日光照射治疗;另一组在用日光照射治疗的同时,也用内观练习。 6个月之后,练习内观的那一组康复率要高很多,大概高40%。
然后他对化疗之后的绝症病人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测试结果证明,练习内观对绝症病人也很有帮助。
我有一个亲戚也是类似的情况。前段时间,他由于晚期胃癌开刀,并且做化疗。化疗对人体的影响很大。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教他练习正念。他练习了3个月之后,抵抗化疗的反应变得很好。虽然他也有痛苦,但是他能够接纳地、轻松地去面对整个事情。
济群法师经常提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如果设法让烦恼不起现行,人就能够从这个过程里面学到很多东西。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对内观者做了脑部实验,进行了脑部的扫描。被扫描的几位修行者都做了20年的内观。结果发现,他们大脑里面,与情绪调节有关的还有与人的幸福感有关的部位,比平常的人大一倍。
西方新近开发出的一系列心理疗法中,很多都与佛学的正念、内观有关系,其中包括辩证行为疗法、接受与实现疗法、内观认知疗法、聚焦体验疗法等。
其中,内观认知疗法就是教来访者进行内观的训练。用8周时间进行正念训练,训练完毕之后,再由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对于病人的转变,有许多定量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数据在西方心理学界看来是有说服力的,是无可挑剔的。
四、 交流临床心得
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些临床运用中的心得。正念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让来访者运用。我有一位来访者是焦虑性的,还有一位来访者是强迫性的,我就直接教他们练习正念的方法。做了十几周之后,他们的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全部消失。这是他们自己愿意直接练习的情况。
但是,大部分来进行心理咨询的病人,不愿意直接练习正念。那么,可以策略性地运用正念。不需要教他们正念,不需要让他们打坐,而是用正念思想的一部分,对他们的某一个心念进行处理。如果他们对好的想法或者坏的感受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去练习着接纳,就会产生效果。
我有一个来访者,他总是脸红,比如上台讲点什么,他就会脸红。我们就练习正念。我让他每天回去之后感受自己脸红的感觉。每次上台之前,也一定要对他的脸红保持正念。当他保持正念的时候,他的脸红不起来了。之后我给他布置了第二项作业:当他在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脸红了,那就一定要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脸红。当他以接纳的心态去保持这种状态的时候,他就不再脸红了。这样一来,他脸红的时候,也就坦然了。因为他了解了:脸红就是他身心的一部分。当他这样了解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治疗。
实际上,他自己治疗了自己。
所有的心念,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无常的。它都会过去的,它都会变化的。那些病人,往往是当好的心念出现的时候,他拼命要执取这个心念;当坏的心念出现的时候,他拼命地想让这个心念消失。可是,他越想让坏的心念消失,这个心念越消失不了,它反而被加强了。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越想平静,越不平静;不想平静,反而可能平静下来。
西藏有一句俗语:“水不搅它,它自沉;心不整它,它自明。”一杯水,如果里面都是泥,你不搅动,泥就会自然沉淀,泥、水就分开了。对心也是一样。你如果不加整治、不加克服,而是了解它的本性,你会发现更容易触及心的本质。
当然,了解自己的心需要一个过程。临床运用正念的方法时,要现场发挥,灵活运用。正念的方法,在西方心理学的运用中,*主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有问题要解决问题。还有,如果用错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你就会越解决越错误。
关于正念,有一个比喻。一条眼镜蛇盘在你面前,你想赶它走,它就立即咬你。但让你欢迎这个眼镜蛇,肯定也不行。这时候,你*好的办法是:了解它是一条眼镜蛇,它的本性就是如此。当你了解它,你就会发现,过一会儿,那条眼镜蛇自己就游走了。实际上心的规律就是如此。正念就是要帮助大家了解身心的规律,包括在临床中如何运用这样的规律。
【前言】
再版序
《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第1版于2012年由线装书局出版,出版后意外的获得心理学同行关注和反响,很快此书就在市场上卖完了。淘宝上只有复印件,而淘宝原件高达几百元一本。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第1版在彩色图片、文献注释、文字校对上都不是十分完善,所以也有读者提出了善意的批评。2012年之后,国内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对佛学与心理学的对话这一议题的讨论更趋于深化,有很多新的内容出现。我也对自己之前的论文以及对话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创作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新论文,例如反思当代正念流行的前瞻性论文“正念的一些省思”(2013);反思佛学在西方的概念发展及反哺亚洲过程中佛学概念发生的变化,深入探讨佛学与心理学在类似概念上所表现差异的论文《自我与无我:心理疾患等与佛学—兼与杰克·安格勒博士商榷》等。所以, 2017年,在原书市场销空几年的情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周霈与我讨论了此书的重新修订出版的事宜。我觉得十分合适,因此补充了新创作的论文,按照原来论文的文献注释进行了修订,并且确定以彩图形式出版。
徐 钧
戊戌年立春
序:相遇在心灵深处
雨果的一句“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曾经让无数年轻人仰望星空,长久沉浸在对深邃的内心世界的无限遐想中,有时是畅快的思想翱翔,有时被烦恼牵引而魂牵梦萦、无明易惑地痛苦着。对心灵的探索成为很多人少年时的理想,乃至终身的职业。近代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中的超心理学,特别是潜意识学说和精神决定论,大大拓展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对心理广度深度的建构和精神症状形成的理解。严格有序的精神分析治疗师的培训和独特严谨的精神分析治疗设置,大大缓解了各种神经症性精神症状,成为抗精神药物出现前主要的精神障碍治疗方法。人们坚信精神分析是人类探索心灵世界的有效路径。
但是,精神分析不是唯一路径。弗洛伊德当年即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佛学很有兴趣。而荣格更是因为对佛学的禅和生死学的了解,大大发展了分析性心理治疗学。佛教是关于宇宙存在的系统学说,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论述博大精深。无数修行者的证悟,一次次昭示佛学不仅是走进心灵宇宙的路径,更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并可达到的不二法门。
近代中国国人一度中断了对心理学和佛学的修习。改革开放30几年来,一切有了明显改观。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一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人智者,让彼此在心灵深处相遇了。这当中,徐钧是佼佼者之一。他少年便修习佛学,深入接触了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闭关修习让他对禅修和佛学有了实证的体验。难能可贵的是,徐钧希望所学可以利益更多民众,将古老弥新的佛学与当今大众心理治疗联系起来。徐钧选择了来自西方文化,对心理世界同样有*深探索潜能的精神分析治疗开始学习。系统的佛学修习让徐钧接受精神分析训练时有了另外的视角。在精神分析培训过程中,一次次的案例分析,一条条心灵解剖的细节呈现,一个个症状缓解的过程,无疑让他有机会将佛教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做了*为直观的比较,两者的异同和彼此的补充清晰呈现了,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其力作《当弗洛伊德遇见佛陀—心理治疗师对话佛学智慧》。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博大精深的佛学和精神分析学对于心灵的研究远远不是这本书可以全然概括的。缘起而行,相信两个领域的学者和修行者能够有更多、更深入的循证研究。佛教思想深深影响了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能将其精华有效整合到现代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中,无疑会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更易于被中国民众所接受的心理治疗的发展。佛教僧侣戒定慧的修习历程对于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的成长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希望看到更多治疗师有所受益。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期待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中国精神分析学界形成并发展。
是为序。
肖泽萍
2012年12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