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推动丛书·25周年纪念版 (49本合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第*推动丛书·25周年纪念版 (49本合集)

正版全新

1668.91 6.4折 259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美]布莱恩·格林 等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795588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598元

货号1362182

上书时间2023-09-04

享受生活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第*推动丛书·25周年纪念版 (49本合集)
【书    号】 9787535795588
【出 版 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    者】 [英]史蒂芬·霍金,[美]布莱恩·格林 等
【出版日期】 2018-01-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定    价】 2598.00元

【编辑推荐】 
《*推动丛书》是国内*早、*影响力的引进版科普图书,出版至今已有25个年头。从*初的八年选题酝酿,到随后这25年的坚守与更新,我们始终坚守着做一流精品的初心,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科普读物。
    《*推动丛书》出版后,首先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著名学者龚育之说“这是一套给人以知识和思考的好书”。沈昌文先生评价:这套丛书属“高级科普”类读物,它所叙述的不是某种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而是一种科学精神,或曰“科学的原动力”。我们借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用语“*推动”,指出科学精神正是人类赖以发展的内在的“*推动”,这就是丛书冠名“*推动”的缘由。
丛书出版的25年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厚爱和建议,本次再版推出,一方面是对其内容进行勘误,重新设计版式,改变整体面貌,以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是正值人工智能时代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伊始,本套丛书的全新推出是响应读者的需求,希望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

【内容简介】 
出版《*推动丛书》的初衷是为了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对全民进行新的科学启蒙和科学教育,为中国的进步作一点推动。丛书精选世界一流科学家的一流科学名著,其内容是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奥秘等,从科普的角度展示了科学家求解自然之谜的亲身经历和重大进展,以及遭遇的主要难题。反映科学家在揭示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

    本次推出《*推动丛书》25新合集共计49册,包括宇宙系列、物理系列、生命系列、综合系列共计4个系列,这次重新设计成套推出,便于广大读者购买,更值得收藏。

【目录】 
第*推动丛书·宇宙系列 

《时间简史》[英]史蒂芬·霍金 著

《时间简史续编》[英]史蒂芬·霍金 著

《黑洞与时间弯曲》[美]基普·S.索恩 著 

《霍金讲演录》[英]史蒂芬·霍金 著

《时空本性》[英]史蒂芬·霍金 [英]罗杰·彭罗斯 著

《果壳里的60年》[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

《时空的未来》[英]史蒂芬·霍金 等著

《千亿个太阳》[德]
鲁道夫·基彭哈恩 著

《物理天文学前沿》[英] F.霍伊尔 [印]
J.纳里卡 著

《黑洞战争》[美]伦纳德·萨斯坎德 著

《宇宙传记》[美]约翰·格里宾 著

《大宇之形》[美]丘成桐
[美] 史蒂夫·纳迪斯 著

《宇宙的轮回》[英] 罗杰·彭罗斯 著

《死亡黑洞》[美]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著

《爱因斯坦的未完成交响曲》[美]玛西亚·芭楚莎 著 

《大爆炸简史》[英] 西蒙·辛格 著

第*推动丛书·物理系列 

《宇宙的琴弦》[美]布莱恩·格林 著 

《宇宙的结构》[美]布莱恩·格林 著

《上帝与新物理学》[英]保罗·戴维斯 著

《时间之箭》[英]彼得·柯文尼[英]罗杰·海菲尔德


《终极理论之梦》[美] 斯蒂芬·温伯格 著

《时间、空间和万物》[英]B.K.里德雷 著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美]斯蒂芬·温伯格


《存在之轻》[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著

《不同的宇宙》[美]罗伯特·劳克林 著

《物理学的困惑》[美]L.斯莫林 著 

《量子之谜》[美]布鲁斯·罗森布鲁姆[美] 弗雷德·库特纳 著

《寻找希格斯粒子》[美] 肖恩·卡罗尔 著

《完*理论》[英] 佩德罗G.费雷拉 著

《原子中的幽灵》[英] 保罗·戴维斯 著

第*推动丛书·生命系列 

《惊人的假说》[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著

《生命是什么》[奥] 埃尔温·薛定谔 著

《解码生命》[美]克雷格·文特尔 著

《第二自然》[美]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著

《比天空更宽广》[美]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著

《生命的语言》[美]弗兰西斯·柯林斯 著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美]R.M.尼斯[美] G. C.威廉斯 著

《脑中魅影》[美]V.S.拉马钱德兰 著

第*推动丛书·综合系列 

《皇帝新脑》[英]罗杰·彭罗斯 著

《四维旅行》[英]R.L.普瓦德万 著

《逻辑的引擎》[美]马丁·戴维斯 著

《真理与美》[美]S.钱德拉塞卡 著

《未来50年》[美]约翰·布罗克曼 编

《伽利略的手指》[英]彼得•阿特金斯 著

《实在终极之问》[英]约翰·巴罗
[英] 保罗·戴维斯 [英]小查尔斯·哈勃 编

《下一步是什么》[美]麦克斯·布罗克曼 编

《复杂》[美]梅拉妮·米歇尔 著

《数学的意义》[英]约翰·查尔顿·波金霍尔 编

《复杂的引擎》[美]约翰·E.梅菲尔德 著

【文摘】 
再版序 一个坠落苹果的两面:特别智慧与很好想象 龚曙光 2017年9月8日凌晨于抱朴庐 连我们自己也很惊讶,《推动丛书》已经出了25年。 或许,因为全神贯注于每一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细节,反倒忽视了这套丛书的出版历程,忽视了自己头上的黑发渐染霜雪,忽视了团队编辑的老退新替,忽视好些早年的读者,已经成长为多个领域的栋梁。 对于一套丛书的出版而言,25年的确是一段不短的历程;对于科学研究的进程而言,四分之一个世纪更是一部跨越式的历史。古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秋”的时间感,用来形容人类科学探求的速律,倒也恰当和准确。回头看看我们逐年出版的这些科普著作,许多当年的假设已经被证实,也有一些结论被证伪;许多当年的理论已经被孵化,也有一些发明被淘汰 …… 无论这些著作阐释的学科和学说,属于以上所说的哪种状况,都本质地呈现了科学探索的旨趣与真相:科学永远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所谓的真理,都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证被想象讪笑,结论被假设挑衅,人类以其很优越的物种秉赋 ——智慧,让锐利无比的理性之刃,和绚烂无比的想象之花相克相生,相否相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哪一个领域如同科学探索一样,既是一次次伟大的理性历险,又是一次次很好的感性审美。科学家们穷其毕生所奉献的,不仅仅是我们无法发现的科学结论,还是我们无法展开的绚丽想象。在我们难以感知的极小与极大世界中,没有他们记历这些伟大历险和很好审美的科普著作,我们不但永远无法洞悉我们赖以生存世界的各种奥秘,无法领略我们难以抵达世界的各种美丽,更无法认知人类在找到真理和遭遇美景时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意义上,科普是人类特别智慧和很好审美的结晶,是物种专享的精神文本,是人类任何其他创造 ——神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无法替代的文明载体。 在神学家给出“我是谁”的结论后,整个人类,不仅仅是科学家,包括庸常生活中的我们,都企图突破宗教教义的铁窗,自由探求世界的本质。于是,时间、物质和本源,成为了人类共同的优选探寻之地,成为了人类突破慵懒、挣脱琐碎、拒绝因袭的历险之旅。这一旅程中,引领着我们艰难而快乐前行的,是那一代又一代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特别的智者和很好的幻想家,是真理的先知和审美的天使。 我曾有幸采访《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他痛苦地斜躺在轮椅上,用特制的语音器和我交谈。聆听着由他按击出的极其单调的金属般的音符,我确信,那个只留下萎缩的躯干和游丝一般生命气息的智者就是先知,就是上帝遣派给人类的孤独使者。倘若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那些深奥到很好而又浅白到很好,简练到很好而又美丽到很好的天书,竟是他蜷缩在轮椅上,用专享能够动弹的手指,一个语音一个语音按击出来的。如果不是为了引导人类,你想象不出他人生此行还能有其他的目的。 无怪《时间简史》如此畅销!自出版始,每年都在中文图书的畅销榜上。其实何止《时间简史》,霍金的其他著作,《推动丛书》所遴选的其他作者著作,25年来都在热销。据此我们相信,这些著作不仅属于某一代人,甚至不仅属于20世纪。只要人类仍在为时间、物质乃至本源的命题所困扰,只要人类仍在为求真与审美的本能所驱动,丛书中的著作,便是永不过时的启蒙读本,永不熄灭的引领之光。 虽然著作中的某些假说会被否定,某些理论会被超越,但科学家们探求真理的精神,思考宇宙的智慧,感悟时空的审美,必将与日月同辉,成为人类进化中永不腐朽的历史界碑。 因而在25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我们合集再版这套丛书,便不只是为了纪念出版行为本身,更多的则是为了彰显这些著作的不朽,为了向新的时代和新的读者告白:21世纪不仅需要科学的功利,而且需要科学的审美。 当然,我们深知,并非所有的发现都为人类带来福祉,并非所有的创造都为世界带来安宁。在科学仍在为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所利用,甚至垄断的时代,初衷与结果悖反、无辜与有罪并存的科学公案屡见不鲜。对于科学可能带来的负能量,只能由了解科技的公民用群体的意愿抑制和抵消:选择推进人类进化的科学方向,选择造福人类生存的科学发现,是每个现代公民对自己,也是对物种应当肩负的一份责任、应该表达的一种诉求!在这一理解上,我们将科普阅读不仅视为一种个人爱好,而且视为一种公共使命! 牛顿站在苹果树下,在苹果坠落的那一刹那,他的顿悟一定不只包含了对于地心引力的推断,而且包含了对于苹果与地球、地球与行星、行星与未知宇宙奇妙关系的想象。我相信,那不仅仅是一次枯燥之极的理性推演,而且是一次瑰丽之极的感性审美 …… 如果说,求真与审美,是这套丛书难以评估的价值,那么,特别的智慧与很好的想象,则是这套丛书无法穷尽的魅力! 《大宇之形》摘录 丘成桐 章想象边缘的宇宙(部分) 对数学家而言, 维度指的是一种“自由度”, 也就是在空间中运动的独立程度。 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的苍蝇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移动, 只要没有碰到障碍, 它就拥有三个自由度。 但维度是不是就只有那么多? 望远镜的发明以及随后多年以来的不断改良,帮助我们确认了一项事实:宇宙比我们能看到的还要浩瀚、广大。事实上,目前所能得到的很好证据显示,宇宙将近四分之三是以一种神秘、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其余大部分则是“暗物质”(dark matter),再剩下来构成一般物质(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只占百分之四。而且物如其名,暗能量和暗物质在各方面都是“暗的”:既看不见,也难以测度。 我们所能看见的这一小部分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半径大约137亿光年的球体。这一球体有时被称为“哈勃体”(Hubble volume),但是没人相信宇宙的整体范围只有如此而已。根据目前所得的很好数据,宇宙似乎是无穷延伸的——不管我们向哪个方向看去,如果你画一条直线,真的可以从这里一直延伸到永恒。 不过,宇宙仍有可能是弯曲而且有界限的。但即使如此,可能的曲率也会很好微小,以至于根据某些分析显示,宇宙必然至少有上千个哈勃体那么大。 很近发射的普朗克太空望远镜,或许会在几年内揭露宇宙可能比一百万个哈勃体还大,而我们所在的哈勃体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我相信天文物理学家的这一说法,也了解有些人可能会对上面引述的数字有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有个事实是不容辩驳的:我们目前所见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而在另一个特别,显微镜、粒子加速器以及各种显影仪器持续揭露宇宙在微小尺度上的面貌,显现了人类原先无法触及的世界,像细胞、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物体。如今我们不再对这一切感到惊讶,接近可以期待望远镜会向宇宙的更深处探索。另一方面,显微镜和其他仪器则会把更多不可见之物转为可见,呈现在我们眼前。 很近几十年间,由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再加上一些我有幸参与的几何学进展,带来了一些更令人惊讶的观点:宇宙不仅超出我们所能看见的范围,而且可能还有更多的维度,比我们所熟悉的三个空间维度还要多一些。 当然,这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命题。因为关于我们这个世界,假如有件事是我们确知的,假如有件事是从人类开始有知觉时就知道,是从开始探索世界时就晓得的,那就是空间维度的数目。这个数目是三。不是大约等于三,而是恰恰就是三。至少长久以来我们是这样认定的。但也许,只是也许,会不会还有其他维度的空间存在,只不过因为它太小,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呢?而且尽管它很小,却可能扮演很好重要的角色,只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三维视野无法体认到这些罢了! 这个想法虽然令人难以接受,但从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得知,一旦离开日常经验的领域,我们的直觉就不管用了。如果运动速度很好快,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就会变慢,这可不是凭直觉可以察觉到的。另外,如果我们把一个东西弄得很好很好小,根据量子力学,我们就无法确知它的位置。如果做实验来判定它在甲门或者乙门的后面,我们会发现它既不在这儿也不在那儿,因此它没有保证的位置,有时它甚至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换言之,怪事可能发生,而且必将发生。微小、隐藏的维度可能就是怪事之一。 如果这种想法成真,那么可能会有一种边缘性的宇宙,一处卷折3 在宇宙侧边之外的地域,超出我们的感官知觉,而这会在两方面具有革命意义:单仅是更多维度的存在 ——这已经是科幻小说一百多年来的注册商标 ——这件事本身就够令人惊讶,足以列入物理学目前的很重大发现了。而且这样的发现将会是科学研究的另一起点,而非终点。这就好像站在山丘或高塔上的将军,得益于新增加的垂直向度,而能把战场上的局势看得更清楚。当从更高维的视点观看时,我们的 物理定律也可能变得更明晰,因而也更容易理解。 从苍蝇的世界看维度的意义 我们都很熟悉三个基本方向上的移动:东西、南北、上下(或者也可以说是左右、前后、上下)。不管我们去哪里 ——不论是开车上杂货店或是飞到大溪地 ——我们的运动都是这三个独立方向的某种基本组合。我们对这三个维度太过熟悉,以至于要设想另一个维度,并且指明它确切指向哪里,似乎是不可能的。长久以来,似乎我们所见的即是宇宙的一切。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论天》( On the Heavens)中就论称:“可在一个方向上分割的量,称为线;如果可在两个方向上分割的量,称为面;如果可在三个方向上分割的量,则称为体。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量。因为维度只有三个。”公元150年时,天文学家、数学家托勒密尝试证明不可能有四个维度,坚持认为不可能画出四条相互垂直的直线。他主张,第四条垂直线“根本无法量度,也无法描述”。然而,与其说他的论点是严格的证明,还不如说是反映了人们没有能力看到并描绘四维空间的事实。 对数学家而言,维度指的是一种“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也就是在空间中运动的独立程度。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的苍蝇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移动,只要没有碰到障碍,它就拥有三个自由度。现在假设这只苍蝇降落到一个停车场,而被一小块新鲜柏油黏住。当它动弹不得时,这只苍蝇只有零个自由度,实质上被在单一点上,亦即身处于一个零维的世界。但这小东西努力不懈,经过一番奋斗后从柏油中挣脱出来,只可惜不幸翅膀受了点伤。不能飞翔之后,它拥有两个自由度,可以在停车场的地面上随意漫步。然后,我们的主角察觉到有掠食者(或许是一只食虫的青蛙),因此逃进一根丢弃在停车场的生锈排气管,苍蝇此时只有一个自由度,暂时陷入这根细长管子的一维,亦即线状的世界。 但维度是不是就只有那么多?一只苍蝇在天上飞,被柏油黏住,在地上爬,逃进一根管子里 ——这是否就囊括了一切可能性?亚里士多德或托勒密应该会回答“是”,对一只没有高度冒险精神的苍蝇而言,或许也确是如此,但是对当代数学家来说,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他们通常不认为有什么明显理由只停留在三个维度。我们反而相信,想要真正理解几何学的观念,像是曲率或距离,需要从所有可能的维度,从零维到 n维来理解它(其中 n可以是很好大的数)。如果只停留在三维,我们对这个概念的掌握就不算完整,理由是:比起只在某些特定情境才适用的断言,如果大自然的定律或法则在任何维度的空间中都有效,那么它的理论威力更大,也可能更基本。 甚至即使你所要对付的问题有且只有于二维或三维,也可能借由在各种维度中研究该问题而得到有利的线索。再回到我们那只在三维空间里嗡嗡飞的苍蝇,它可以在三个方向移动,亦即具有三个自由度。然而,假设还有另一只苍蝇在同一空间里自由移动;它同样也有三个自由度,整个系统就突然从三维变成六维的系统,具有六个独立的移动方向。随着更多的苍蝇在空间里穿梭,每一只都独立飞行而不与他者相关,那么系统的复杂度及其维度,也随之增加。 窥探更高的维度 研究高维度系统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发现一些无法从简单场景里看出的模式。例如在下一章,我们将讨论:在一个被巨大海洋覆盖的球形行星上,洋流不可能在任何点都朝同一个方向流动(例如全部从西流向东)。事实上一定会发生的是:一定存在着某些点,海水是静止不动的。虽然这条规则适用于二维曲面,但我们只有从更高维的系统观察,也就是考虑水分子在曲面上所有可能运动的情况,才能导出这个规则。这是为何我们不断向更高维度推进的原因,希望看看这样能把我们带到什么方向并学习到什么。 很自然的,考虑更高维度的结果之一是更大的复杂度。例如所谓“拓扑学”(Topology)是一门将物体依很广义的形状加以分类的学问。根据拓扑学,一维空间只有两种:直线(或两端无端点的曲线)和圆圈(没有端点的封闭曲线),此外再无其他可能性。你或许会说,线也可以是弯弯曲曲的,或者封闭曲线也可能是长方形的,但这些是几何学的问题,不属于拓扑学的范畴。说到几何学和拓扑学的差别,前者就像拿着放大镜研究地球表面,而后者则像搭上太空船,从外太空观察整个地球。选择何者,要视底下的问题而定:你是坚持要知道所有细节,比方说地表上的每一峰脊、起伏和沟壑,抑或只要大致的全貌(“一个巨大圆球”)便已足够?几何学家所关切的通常是物体准确的形状和曲率,而拓扑学家只在乎整体形貌。就这层意义而言,拓扑学是一门整体性的学问,这和数学的其他领域恰恰形成明显对比,因为后者的进展,通常是借由把复杂的物件分割成较小较简单的部分而达成。 也许你会问:这些和维度的讨论有何关系?如上所述,拓扑学中只有两种基本的一维图形,但直线和歪歪扭扭的线是“相同”的,正圆也和任何你想象得出的“闭圈”,不论是如何弯的,多边形、长方形,乃至于正方形都是相同的。 二维空间同样也只有两种基本形态:不是球面就是甜甜圈面。拓扑学家把任何没有洞的二维曲面都视为球面,这包括常见的几何形体,像立方体、角柱、角锥的表面,甚至形状像西瓜的椭球面。在此,一切的差别就在于甜甜圈有洞,而球面没有洞:无论你怎样把球面扭曲变形(当然不包括在它中间剪洞),都不可能弄出一个甜甜圈来,反之亦然。换句话说,如果不改变物体的拓扑形态,你就无法在它上面产生新的洞或是撕裂它。反过来说,假如一个形体借由挤压或拉扯,但非撕裂(假设它是由玩具黏土做成的),变成另一个形体,拓扑学家就把这两个形体看成是相同的。 只有一个洞的甜甜圈,术语称为“环面”(torus),但是一般甜甜圈可以有任意数目的洞。“紧致”(compact,封闭且范围有限)且“可赋向”(orientable,有内外两面)的二维曲面可以依洞的数目来分类,6/7这个数目称为“亏格”(genus)。外观回异的二维物体,如果亏格相同,在拓扑上被视为是相同的。 先前提到二维形体只有球面与洞数不同的甜甜圈面两大类,这只有在可赋向曲面的情况才成立,本书所讨论的通常都是可赋向曲面。比方说,海滩球有两个面,即里面和外面,轮胎的内胎也有两个面。然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例如单面或“不可赋向”的曲面如 “克莱因瓶”(Klein bottle)和“莫比乌斯带”(Mbius strip),上述说法并不成立。

【前言】 
再版序

一个坠落苹果的两面:极端智慧与极致想象

龚曙光 2017年9月8日凌晨于抱朴庐

连我们自己也很惊讶,《第*推动丛书》已经出了25年。

或许,因为全神贯注于每一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细节,反倒忽视了这套丛书的出版历程,忽视了自己头上的黑发渐染霜雪,忽视了团队编辑的老退新替,忽视好些早年的读者,已经成长为多个领域的栋梁。

对于一套丛书的出版而言,25年的确是一段不短的历程;对于科学研究的进程而言,四分之一个世纪更是一部跨越式的历史。古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秋”的时间感,用来形容人类科学探求的速律,倒也恰当和准确。回头看看我们逐年出版的这些科普著作,许多当年的假设已经被证实,也有一些结论被证伪;许多当年的理论已经被孵化,也有一些发明被淘汰
……

无论这些著作阐释的学科和学说,属于以上所说的哪种状况,都本质地呈现了科学探索的旨趣与真相:科学永远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所谓的真理,都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证被想象讪笑,结论被假设挑衅,人类以其*优越的物种秉赋
——智慧,让锐利无比的理性之刃,和绚烂无比的想象之花相克相生,相否相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哪一个领域如同科学探索一样,既是一次次伟大的理性历险,又是一次次极致的感性审美。科学家们穷其毕生所奉献的,不仅仅是我们无法发现的科学结论,还是我们无法展开的绚丽想象。在我们难以感知的极小与极大世界中,没有他们记历这些伟大历险和极致审美的科普著作,我们不但永远无法洞悉我们赖以生存世界的各种奥秘,无法领略我们难以抵达世界的各种美丽,更无法认知人类在找到真理和遭遇美景时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意义上,科普是人类极端智慧和极致审美的结晶,是物种独有的精神文本,是人类任何其他创造
——神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无法替代的文明载体。

在神学家给出“我是谁”的结论后,整个人类,不仅仅是科学家,包括庸常生活中的我们,都企图突破宗教教义的铁窗,自由探求世界的本质。于是,时间、物质和本源,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终极探寻之地,成为了人类突破慵懒、挣脱琐碎、拒绝因袭的历险之旅。这一旅程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