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的文本学解读
  • 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的文本学解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的文本学解读

46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凡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E712

上书时间2024-05-27

心飞扬书店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夏凡 著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1
  • 版次 1
  • ISBN 9787802117747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90页
  • 字数 28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丛书
【内容简介】
《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一反汉语学界把布洛赫简化为乌托邦思想家的惯常做法,坚持在现代性的语境中品味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从而呈现出别开生面的全新意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员大将,其重要性堪与海德格尔、阿多诺、萨特等人比肩。但布洛赫的著作向来被公认为不可解读的天书,迄今均未翻译成中文,相应的研究文献更是凤毛麟角。《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则是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的努力。作者深入布洛赫的心路历程及其历史语境,对其早中期的主要著作《乌托邦精神》、《当代遗产》和《希望原理》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学解读,从而勾勒出布洛赫哲学思想的轮廓和风貌。
【作者简介】
夏凡,男,1972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先后于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1993年)和文学硕士(1999年)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曾在《哲学研究》和《哲学动态》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丛书总序
第一章导论:恩斯特布洛赫,无人认领的“遗产”
第一节乌托邦的终结与布洛赫的被遗忘
1.“历史的终结”?还是“人权的终结”?
2.我们为什么需要布洛赫?
3.猜不透的布洛赫之谜

第二节布洛赫生平与学术思想述略
1.早期(1885-1918):乌托邦精神的追寻
2.中期(1919-1955):置乌托邦于马克思主义之中
3.晚期(1956-1977):走向一种新人本主义哲学

第三节雾里看花:布洛赫哲学研究的现状
1.基调:乌托邦思想家
2.乌托邦主义与弥赛亚主义
3.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特性
4.谱写布洛赫思想的五基音

第四节布洛赫哲学的文本特征与研讨对策
1.史诗体系,概念丛生
2.碎片文体,动态逻辑
3.对“史诗”和“碎片”的策略:历史语境深层解读法

第二章(序曲)从《乌托邦精神》到《希望原理》:布洛赫的心灵史
第一节广义的人本主义:青年布洛赫的意识形态襁褓
1.弥赛亚主义和犹太知识分子:“1914的一代”
2.政治弥赛亚主义,或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立场
3.人本主义的谱系:齐美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巴拉、诺斯替

第二节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乌托邦精神》中的初次相逢
1.战争,革命,《乌托邦精神》
2.人尚未存在:布洛赫的思想原发点
3.马克思主义共和国不能没有音乐

第三节《当代遗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挥和发展
1.重思法西斯主义:非当代性矛盾和文化剩余物
2.余波:表现主义一现实主义论争
3.布洛赫从《乌托邦精神》走向《希望原理》的原初语境

第三章(呈示部)希望哲学出场的文本路径
第一节小白日梦和《希望原理》的问题式
1.破题:布洛赫的“希望”和“原理”
2.现代人本主义:《希望原理》的问题式
3.小白日梦的类型学与人本主义

第二节精神分析批判:希望是回忆的对立面
1.人是诸多欲望的存在:布洛赫的逻辑起点
2.单一原欲论批判:从饥饿本能到革命旨趣
3.革命的白日梦和反动的夜梦

第三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批判:希望和畏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1.畏惧作为希望的缺席
2.现象学的引进与情感的分类问题
3.颠倒了海德格尔:人是希望的动物

第四章(展开部)希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暖流”
第一节尚未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
1.尚未意识和天才青年马克思
2.尚未意识遇到的抵抗:对自由王国的遗忘
3.马克思主义: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黎明起飞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具体的乌托邦”
1.抽象的乌托邦和具体的乌托邦
2.具体的乌托邦的第一个特征:反击恶存在的主体
3.具体的乌托邦的第二个特征:现实可能性的视阈
4.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功能

第三节战斗的乐观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核
1.乌托邦的实现难题与悲观主义
2.两种实现概念和两种乐观主义
3.“战斗的乐观主义”三范畴:前线、新异、终极
4.马克思主义的冷流和暖流

第五章(间奏)“具体的人本主义”与抽象实践观之悖谬
第一节布洛赫解读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模式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试金石
2.《提纲》的分组问题和人本学框架的初步设定

第二节抽象的实践:从“生产”向“劳动”的还原
1.劳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异化的消除:人和历史的根本问题
3.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

第三节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命令?
1.为改变世界而解释世界:实用主义批判
2.马克思没有消灭哲学
3.历史的“支点”是劳动的人

第六章(再现部)希望与历史:自由王国的“人性证明”
第一节“我”的希望——此时此地的真实存在
1.当下瞬间的黑暗与乌托邦终极
2.打破黑暗的希望和积极乌托邦的原型:至善
3.希望的历史辩证法:无——尚未——虚无或全有
4.把握今朝:救赎的弥赛亚瞬间

第二节“我们”的希望——人和自然同一的自由王国
1.是自由王国,也是直行道
2.马克思使事物双足站立:世俗化论批判
3.千秋家国梦:作为家园的自由王国

结束语:布洛赫之谜的一种猜法
1.布洛赫:处于卢卡奇和萨特之间的过渡环节
2.《希望原理》:人本主义版的《保卫马克思》
3.只有一个海伦能够拯救我们:布洛赫的当代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