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套装共2册)张维迎 著;高尚全、刘世锦、新望 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套装共2册)张维迎 著;高尚全、刘世锦、新望 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40年改变中国“经济学大家谈改革开放”(套装共2册)张维迎 著;高尚全、刘世锦、新望 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4.2 1.9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河源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维迎 著;高尚全、刘世锦、新望 编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23058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20-9787559623058

上书时间2024-05-21

小雨晨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新望,经济观察报研究院院长、新金融家联盟秘书长。
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改革》杂志主编。兼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经济转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发表过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曾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目录
目录

序言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改革开40 年的回顾和思考 高尚全/ 001

回顾与展望
厂长负责制改革回顾
——我所经历的国有企业改革 宋晓梧/ 034
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 张维迎/ 047
1994 年财税改革的经过和经验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访谈录 许善达/ 063
1994 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艺术 管涛/ 079
改革开放:新阶段、新征程、新希望 王永利/ 090
中国经济成就的政治经济学原因 姚洋/ 107
2018, 第三轮改革浪潮 刘胜军/ 126
改革早期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 王松奇/ 135
033市场化改革
两个中国模式 许小年/ 144
坚持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胡德巧/ 156
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再思考 杨再平/ 1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理论创新与分配制度变革 蔡继明/ 176
宏观经济运行及其分析20 年 张弛 张曙光/ 198
企业家阶层新论 常修泽/ 222

发展与转型
增长阶段转换与相配套的改革开放 刘世锦/ 248
改革开放40 年再思考:平衡充分良性发展的制度逻辑 田国强/ 272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需要新旧动能转换 马晓河/ 305
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张军/ 325
改革40 年间的中国宏观经济 王小鲁/ 337
唯有改革和赶超型增长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 周天勇/ 360
穿越周期的新实体经济动能 王广宇/ 379
247三农及城市化
过去几十年中国如何大规模消灭贫困 韦森/ 390
世界扶贫史上的壮举 汤敏/ 405
家庭承包制建立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停滞及其影响 党国英/ 413
聚焦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发展 秦虹/ 442
论城市化是走出低谷的唯一通道 王建/ 456
抓住社会主要矛盾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郑新立/ 473

行政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魏礼群/ 484
科技体制改革40 年回顾与展望 王宏广/ 499

金融改革
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 王宇/ 518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历史进展与路径选择 巴曙松 郑子龙/ 534
社会融资规模成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 盛松成/ 547
九论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 张明/ 565

对外开放
深圳与中国改革开放40 年 张思平/ 598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霍建国/ 653
入世对中国的意义 张燕生/ 662

专项改革
社会保障改革40 年的经验、问题与展望 郑秉文/ 680
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发展40 年 朱恒鹏/ 694
会计发展40 年的观察与思考 吴卫军/ 720
改革开放40 年中的广告产业发展 丁俊杰 王昕/ 731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之作。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十余位经济学大家重新检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详细回顾和梳理40年的成就、经验和教训,系统阐述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被称为“伟大觉醒”“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进而从市场化改革、发展与转型、三农及城市化、行政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对外开放、专项改革等方面,深刻剖析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作了系统研究,为即将开启的新的改革探索积累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下一个时期的改革之路。

精彩内容
增长阶段转换与相配套的改革开放刘世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2010年第一季度后,经济增长开始减速。本文以增长阶段转换为分析框架,首先讨论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经验与逻辑,然后依次分析了中速增长平台的确立、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背景性因素和面临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相配套的重要改革开放举措等。
一、增长阶段转换的经验与逻辑经济理论是为理解经济增长过程,包括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分析框架的。已有经济理论,如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较多关注落后国家如何摆脱低水平循环陷阱,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即经济“起飞”问题,而对起飞以后的可持续性和“降落”问题关注不够,未能形成较为成熟、具有广泛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而后两个问题,对应的正是新兴经济体若干年来所遇到中等收入陷阱现象和高速增长后的减速现象。理论准备不足增加了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减速性质的认知难度。
2008年中国经济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政府实施了事后称之为四万亿的刺激计划,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高点,此后开始回落。对这一变化存在着不同解释。一种基于短期宏观分析架构的观点,把这种变化看成周期性波动,主张采取惯常的宏观反周期政策。但对为什么经济增长率由10%以上降到了7%以下,而且还可能继续下移,用传统的周期性波动显然无法解释。另一种观点则将增速下滑归结于外部冲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放缓,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也低于以往。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正是在外部冲击最严重的2009、2010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全球率先回升,此后全球经济逐步复苏,而中国经济却出现持续回落。
还有一种国内外较多使用的“差距倒推”分析方法,即以全球经济领先国家,主要是美国作为标尺,计算中国人均收入与它的差距,然后倒推中国未来的增长速度。例如,目前中国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20%,而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与美国也是大体相同的差距,此后日本经历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由此推断,中国也还有20年的高速增长期。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混淆了收入差距与实际增长速度之间的区别。后起经济体的追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的过程,在不同阶段,由于发展条件的差异,将会呈现不同的增长速度。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年日本人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20%,假设日本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美国已有100岁。而20岁到40岁,是一个人精力旺盛、奔跑速度最快的时期,所以此后日本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而中国人均收入目前也相当于美国的20%,但中国已经40岁,美国也到200岁了。中国已经历了40年的高速增长,奔跑能力最强的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不大可能重返高增长阶段。
我们对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注,是从国际经验开始的。2009年,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注意到,二战后一大批经济体进入了工业化过程,但不少经济体发展受阻,有些落入了不同类型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有13个经济体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其中典型的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等。这些经济体大都经历了20—30年的高速增长,当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购买力平价,麦迪森1990年国际元)时,无一例外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回落幅度在50%左右,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中国的增长路径与上述经济体较为相似。我们用三种不同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进行分析。一是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二是按照发展水平差异,把省级行政区分成若干组分别分析;三是测算了人均钢铁、人均发电量、人均汽车拥有量的实物量指标。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将有很大可能性下一个大的台阶。由此,我们提出了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的增长阶段转换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提出后,认可者并不多。即使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后,有的同志宁愿视其为短期波动,并不认为是大的结构调整。然而,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增长阶段的转换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中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后,共识明显增加。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上我们对增长阶段转换的判断,首先是基于国际经验,同时也构造了一个包含初始条件、制度、战略等在内的分析框架。近年来,国内外对“降落”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增多。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是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龄化、刘易斯拐点出现等角度展开分析,有一定的解释力。我们以为,重要工业产品历史需求峰值相继出现同样不能忽视。所谓历史需求峰值,是指某种产品需求量最大或增长速度最快的那个区间。与短期的需求决定不同,历史需求峰值主要是由已有技术水平和人们的需求偏好决定,本质上是由技术或供给决定的。历史需求峰值的出现,给定了工业化高速增长期较大一部分产品需求的约束条件。即使人口结构不发生变化,这种需求约束条件依然会出现。这是来自长期需求,确切地说,来自长期技术进步等因素给出的约束。
除此之外,需要深究一些重要或基础性的问题。比如,开放对后起经济体发展的意义何在,出口和投资,特别是设备投资,在增长中的作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如何换代升级,不同增长阶段如何衔接,经济中可移动要素与不可移动要素如何结合,政府和市场在不同时期如何有效结合,收入分配和地区发展差距如何影响增长,是否存在理论上的最优增长区间或路径,等等。东亚诸多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经验,尤其是中国独特的经验,加上其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对深入理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分析框架,对从起飞、持续推进再到降落的经济增长进程提出解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