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清敕修大藏经零种,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5000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释延寿

出版人文物出版社

年代改革开放 (1977-1989)

纸张白棉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其他

尺寸36 × 13 cm

册数10册

上书时间2021-04-14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经折装
商品描述
清雍正十一年(1773),雍正敕令重雕汉文大藏经,设藏经馆于北京贤良寺,命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总理刻藏事宜。经过两年的准备,于十三年(1735)开雕,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完成,历时三年,共雕经板79,036块。因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故后人将此次雕印之藏命名为《龙藏》,或称《乾隆版大藏经》、《清藏》及《清敕修大藏经》。《清藏》的编目,是以《千字文》自“天”到“机”724字为函,一字一函共724函,每函10册,共7240册,总计刊刻经典1670种。[①]《清藏》的雕造,不论是国家之重视,材料之精湛,规模之宏大,用资之庞巨等方面,还是藏经包揽之广博,校勘之严谨,编排之整齐方面,都非宋明诸藏可企及。有人曾评价说,“官版《乾隆版大藏经》为世界文化艺术中有名之作”[②]。
   《乾隆版大藏经》刊成后,于乾隆四年首印100部,颁赐给京内外各寺庙。自乾隆二十七年至清末的150年间,又陆续刷印过32部,[③]均是少量印刷,据统计这32部分别为:乾隆二十七(1762),印刷3部;乾隆五十四年(1789),印刷1部;嘉庆二十四年(1819),印刷3部;道光六年(1826),印刷4部;道光十四年(1834),印刷4部;同治十年(1871),印刷1部;光绪年间(1875-1908),印刷10部;宣统三年(1911),印刷6部。
     民国年间在叶恭绰、宋哲元及众多佛教人士的提议和支持下,1935年印刷了《清藏》部数为22部,具体为:圆瑛法师一部供养总理陵园藏经楼,戴季陶先生一部赠送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范成、定安、却非、钦亮、大愿、倓虚、虚云、慧开、善青、太虚、继峰、诚湘12位法师各一部,供养各自常住寺庙,分别为江苏如皋掘港西方寺僧伽图书馆、云南云楼寺、杭州灵隐寺、杭州净慈寺、浙江弥陀寺、山东青岛湛山寺、广东韶关南华寺、上海觉园法宝馆(佛教图书文物馆)、安徽乐善寺、湖南宁乡密印寺、湖南干明寺、湖南白沙茅篷,李子宽、叶恭绰、唐慕汾、宋鹤庚各请一部,分别珍藏在湖北汉口佛教正信会、上海法藏寺、北平私立佛教图书馆、湖南嘉坪佛教正信会,宋哲元先生所请4部就地各得其所。
       乾隆“大藏经”累计总数150余部。全部经板均选用上好的梨木雕造,刻工精细,乾隆“大藏经”的规格在历代汉文“大藏经”中是最豪华的,其开本大、纸质精、字迹大而清晰,装潢讲究。它还是历代汉文大藏经中卷册数量最多的一部。《清藏》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部官修大藏经。它的刻成,距今虽然只有二百余年,因其印刷数量不多,经过多次社会动乱的破坏,完整的《清藏》留在人间的已经屈指可数了。因此,《清藏》的印本及其经板,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了。
        汉至隋唐翻译了大量佛典,都靠写本流传。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大藏经开始采用雕版印刷的方法,自宋代开宝年间开始,到清代为止。公私雕刻大藏经有二十余次。清代以前历代雕刻的经板,皆毁灭无存,只有龙藏经板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已成为稀世珍宝。
乾隆“大藏经”的分类,仍沿用惯例,用千字文编次。正藏部分,分为经、律、论三藏。经、律、论又有大小乘之分别。续藏部分分为西土、中土两部分论述。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代著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为史书所不载的史料,多可从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
      198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将乾隆“大藏经”经板从柏林寺移至智化寺保存。1988年11月24日(农历1988年10月16日),世界最大木板典籍《乾隆版大藏经》重印。1988年11月24日,被佛教界、文物界称为弘扬佛学、保护文物盛举的重印《乾隆版大藏经》,首批发行仪式在北京举行。
 
       为这部大藏经题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撰写序文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参加了仪式。被誉为佛教百科全书的《乾隆版大藏经》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是佛教界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学者研究古代东方语言、文学、艺术、哲学、逻辑、医学和历史等多学科的珍贵资料。这部世界上最大的木板典籍,原有板片七点九万多块,重约四百吨。共收佛藏七千二百四十卷,分装七百二十四函,约六千七百多万字。文物出版社首批重印五十部《乾隆版大藏经》。
        宗镜录 一函十册,卷四十一至五十,1988年—1990年文物出版社据乾隆大藏经原版刷印,共印五十部。
请参考文章:《乾隆版大藏经》重印琐记苏士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经折装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