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微光——小学美术教学体验性元素研究
  • 发现微光——小学美术教学体验性元素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发现微光——小学美术教学体验性元素研究

正版全新

31.35 6.5折 48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操晓臻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9438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8元

货号1296451

上书时间2024-05-17

社科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发现微光——小学美术教学体验性元素研究
【书    号】 9787552019438
【出 版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    者】 操晓臻 著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结合自己二十余年的美术教学实践,在思考与行动中通过观察、比较研究与实践研究,经过大量教学和教育实验探索后,做出了归纳与提炼。书中用视觉与听觉元素相结合的方式,用美术的新媒材,在创智活动中凸显审美的育人价值。本书强调在美术教育中重视情感体验,重视创意创新,关注审美观念和人生理想等艺术精神的启示和引导。

【前言】 
微光,网络中的解释:twilight、shimmer、glimmer、low-light
level。相比之下,我比较能够接受“shimmer”的诠释:人类正在进化跳跃的过程,你的能量体正在进化,当你灵性成长,你的灵光会增加灵性微光(shimmer)的新能量。由于新人类将会具有能够以更高的频率振动而绽放光的光体,你、你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将带来远超乎目前你能想象的意识转化。

当然,也有对微光的理解就是被自己忽略了的特长。因为人总是忽略自己所拥有的,自己的长处却未留意到,往往没有把握住自己的闪光点,将它无限放大;人总是爱去追求遥不可及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拥有的优势,其实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获得成功。

在本书里的“微光”特指在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课堂行为、实践活动以及思维火花共同碰撞出来的创新智慧的微弱星光,或许微不足道,或许稍纵即逝,但谁又能确定地说“它不能点亮这个世界?”只要给它适合的机会,给它充足的氧气,给它足够的空间,谁也说不准,哪天就怦然耀眼地释放出夺目的光芒。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自己,其次就只剩下坚持努力了。

亲身体验的简称为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应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哲学界已经取得共识,“21世纪是体验的时代。”我国学者对“体验”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主要形成“图景思维说”“情感说”“特殊活动说”“意义建构说”“活动—过程说”“活动—结果说”“感受—领悟说”等观点。刘惊铎教授把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并提出“体验是教育的本体”的理论命题,奠定了体验在中国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体验教育”是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的教育派别,它旨在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它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体验?

一般来说,体验包含经历、情感和认识三层意思,涵盖活动和结果两个方面。它有时是指活动的过程,有时是指活动的结果;它既可指情感方面的,也可指认识方面的;它不仅可以指主体的亲历,即主体通过亲身经历那认识客体,而且也可以指主客体的心理交融与合一,即主体在观念上暂时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更具课题的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此外,体验有时也被用以指主题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体验——人的审美经历的过程是:感觉—想象—情感—理解—创造。

感觉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是体验的基础。

想象是外部世界充满了生命,充满了情感。

体验则更倾向于对事物的内部观察,包括对自己感受的一些认识,是感觉的进一步深化,它具有一种穿透力、洞察力和内在的视力,它能从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发现另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另一个新天地,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它的美、它的价值。体验不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经过美术活动的培养。美术可以帮助学生从身边的世界里,将那些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东西分离出去,将一个审美的世界呈现出来??有了体验,面对着审美的对象,我们不仅仅关注对象本身,而是强调对象给予自身的感受,唤起自身的种种情感。体验,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就更加突出,学生对绘画语言的学习,对美的法则的理解,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对美的认识也千差万别。

美术课上的体验,更多地是指教学过程。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环节,增加体验的机会。

体验在欣赏、评述中还有特殊的意义——正像沃尔夫? 吉伊根指出的:“一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是批评探索的开始。这种体验绝非被动的,而是包含了一种探求其含义的行为。”每一个学生对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体验,有体验就有探求。

小学美术活动中的体验性元素可以从下三方面进行分类:

人体的功能——触觉、视觉、实践、思维、情感;

认知客观的内容——材料的性能、特征、认知过程、作品塑造;

体验性元素——触觉体验(人体功能)、视觉体验、实践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材料性能(认知客观内容)、特征、认知过程、作品塑造、触摸感觉(体验性学习)、视听情景、活动参与、实践创造、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审美体验等。

体验性学习——触摸感觉、视听情景、活动参与、实践创造、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审美体验。

本书对体验性学习的诸多元素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