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及其有效供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及其有效供给

正版全新

45.12 4.6折 99 全新

库存6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意忠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402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平装

开本B5

定价99元

货号1325774

上书时间2023-10-05

社科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及其有效供给
【书    号】 9787030549402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作    者】 张意忠
【出版日期】 2018-09-01
【版    次】 1
【开    本】 B5
【定    价】 99.00元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及缴费上学的实施,家庭高等教育需求更为理性和多元,选择的余地更大。同时,城市家庭普遍资本优越,享有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影响着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BR》  本书在探究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演变特征、理论基础及模型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归纳了城乡家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差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现状,找到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理论,就政府如何加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以满足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达到供需平衡,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建议。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章绪论001
第二章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概述011
第*节高等教育需求概念界定012
第二节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内容018
第三节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特点021
第四节影响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026
第三章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理论基础043
第*节人力资本理论044
第二节高等教育价值论048
第三节教育投资理论051
第四节需求层次理论057
第四章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理论模型063
第*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区域需求理论模型064
第二节家庭高等教育类型需求理论模型072
第三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形式需求理论模型077
第四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层次需求理论模型081
第五节家庭高等教育专业需求理论模型088
第五章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实证分析095
第*节问卷设计与实施096
第二节城乡家庭资本与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分析109
第三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影响因素178
第四节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的原因分析191
第六章高等教育供给现状分析203
第*节全国高等教育供给状况204
第二节江西省高等教育供给状况219
第三节高等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233
第七章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理论237
第*节有效供给概念238
第二节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理论241
第三节高等教育供求关系254
第八章形成有效需求加大有效供给261
第*节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家庭资本差异262
第二节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提升农村文化资本272
第三节加大农村教育扶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279
第四节形成家庭高等教育有效需求285
第五节加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289
附录304
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调查问卷304

【文摘】 
靠前章绪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从消费者视角研究城乡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差异及其有效供给,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校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关注弱势家庭,维护社会公平。因此,在分析靠前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目的,确定了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结构的变化,由高等教育提供者单方面决定高等教育消费类型和选择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家庭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主体,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个性化的要求,不同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进入什么类型、层次、专业、区域及形式的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理性选择。家长不仅考虑子女的生存和就业问题,还考虑未来的升迁、社会地位、个人事业和个人价值所在,关注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等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市场配置生源的过程中,生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发言人续梅在2013年6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弃考率近五年来基本维持在10%左右。2014年全国有939万高考生,照此计算,2014年有近百万学生弃考,除了少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直接就业。从2008年开始,我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915万)比2008年(1050万)减少12.86%。2012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75%,2008年为57%,2008~2012年高考全国录取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减少和全国高考录取率的逐年上升,凸显了我国高校生源日趋紧张的状况。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弃考、教育致贫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出现,使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变得谨慎。诸多的社会现实问题给家庭和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品牌大学里的寒门学子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统计显示,北大清华学生中来自农村者一度仅有一两成,也提出要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①具有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的家庭子女较多地就读于重点高校和优势学科,城乡家庭差异明显。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校难”。优质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上述问题的出现,说到底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没有有效地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正如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Schultz)所言:“我们的教育体制在扩大教育服务的供给使之足以适应中上等收入家庭的私人需求方面已属灵活了。但问题在于它对许多农业家庭的孩子(较为普遍的是贫穷的人,很明显的是黑人)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严重地滞后了。”②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由政府的,在一种自上而下的体制中进行供给,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受阻。表现在现实中,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传递到高等教育决策系统,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供给与主体需求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使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根据公共服务很优供给理论,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很优供给,就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只有优选限度地了解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才能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情况下,避免高等教育供给不到位或过度供给,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的针对性,提高高等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因此,研究城乡家庭在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专业、地域和形式需求等维度上的差异,并据此调整高等教育政策,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合理引导家庭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靠前外研究现状

对高等教育供求问题及供求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日久而弥新的课题。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教育供求问题。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后,贝克尔(Becker)和卢卡斯(Lucas)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从人力需求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供给。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有大量学者从宏观层面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基于本书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将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个体高等教育需求概念界定与分类

王善迈认为,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③沃尔夫冈
布列钦卡(WolfgangBrezinka)将高等教育需求分为一般的高等教育需求和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④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更高收入而产生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认为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之地。个体在不同的阶段、环境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同。对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的分析已经突破了单纯的心理学或经济学意义,而有着十分广阔的社会内涵。从高等教育的功能来看,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能满足心理需求,而且能产生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它关乎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当然,这种需求的存在依赖于需求主体是否感到高等教育的匮乏,以及是否具有对这种匮乏的支付能力和消费能力。

对高等教育需求类型的划分多源于需求的动因。李建忠和陶美重把高等教育需求分为四种类型:知识需求型、经济需求型、政治需求型和精神需求型。⑤陈宏军和江若尘把高等教育需求分为五种类型:学术需求、物质生活需求、社会地位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和家长对子女高等教育的需求。⑥刘俊学把高等教育需求分为三种类型:精神生活的需要、物质生活的需要及社会地位的需要。⑦

2.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意愿

在现代社会,由于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从意愿方面来讲,多数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坎贝尔(Cambell)和西格尔(Seagle)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研究了美国本科教育的总需求,认为本科教育入学率与家庭可支配收入及教育费用显著相关。霍纳克(Hoenack)以个人生命周期效用优选化理论作为需求分析的基础,研究显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入学率受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大学学费的变化影响,随着其大学成本上升而下降。科拉齐尼(Corrazzini)将入学率以线性方程的形式表现,认为学费、失业率、价格变量等因素对大学入学人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靠前有很多研究探讨了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意愿。例如,丁小浩从人口压力、劳动力市场状况、个人收益和机会成本等角度探讨了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原因;⑧雷万鹏和钟宇平认为,在预期收益较低和家庭网络资源较少时,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需求较之城市学生更为强烈,因为这是他们实现阶层流动的专享渠道;⑨陆根书等根据所做的“中国高校学生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学生及家庭对高等教育具有很好强烈的付费意愿;⑩岳昌君和陈晓宇等从预期收益的计量估算来解释个人高等教育需求愿望强烈的原因。1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9年的调查显示,全国城乡儿童教育需求十分强烈,有41%的儿童希望拥有博士学位。上海市的调查也表明,95%以上的家长希望子女拥有大学以上的学历,68%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获得硕士学位,46%的家长希望子女获得博士学位。12邓春雪对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和民族中学的个案研究也表明,这两所学校1.75%的学生不希望接受高等教育,79.9%的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其余的为能上到何种程度算何种程度,这些学生个人教育需求的目的是要实现职业理想。13黄金炎对黄冈市447户农村家庭调查后得出结论:98.9%的被调查家庭很好希望或者比较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只有0.8%的被调查家庭还不太确定是否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明确表示不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有1户。14王一涛等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农村家庭的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很旺盛,并有着强烈的非功利色彩。15何奎研究了湖北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认为家庭因素、高等教育现状和高等教育类型等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有着重要影响。16以上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均表现出较强的高等教育需求意愿。

3.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特征

陈宏军和江若尘将高等教育需求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高等教育需求为非均质的双重需求;二是高等教育需求的双重性是互换的;三是高等教育是在双重性的互换中不断发展的;四是高等教育需求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五是高等教育需求是无限的,而高等教育供给却是有限的。

4.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家庭背景是一个很好重要的因素。法国学者皮埃尔
布尔迪厄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文化资本”。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对子女成绩和教育需求的影响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艾伯特研究发现,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就越强烈;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学生的学术成绩会越好,他们对待学校的态度会越积极、志向会越高;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能意识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他们的子女在追求高等教育时也更能获得成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靠前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二是社会因素。实证分析多数是基于宏观总体数据的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分析结论有一定的说服力。靳希斌认为,个人的天赋能力、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的高低,以及个人高等教育的未来收益等是影响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主要因素。19陆根书和钟宇平认为,对中国城市居民高等教育入学决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预期收入、高等教育成本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在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时,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20文东茅以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为基础,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及其受教育的结果均有明显差异。家庭背景不仅通过影响子女高考成绩进而影响其接受不同层次公立高校的机会,也会在成绩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子女选择学费更贵的民办高校的可能性。21胡政莲和朱惠军认为,农村家庭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得孩子能够脱离农村,改变命运,随着目前就业难度的加大,许多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谨慎,有的干脆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直接出外打工。22郭丛斌分析了不同职业阶层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占有状况及其对子女获得教育机会的影响程度。还有研究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能意识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他们的子女在追求高等教育时也更加可能获得成功。

5.教育需求的有效供给

以教育供求和教育有效供给为专题的学术研究并不多见,国外教育经济学很少对教育供求进行分析,其研究重点是预测教育需求的变化、政府财政投入的分配和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等方面。我国学者关于教育有效供给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政府,在一种自上而下的体制中进行供给,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受阻,家庭高等教育需求不能很好地传递到高等教育决策系统,导致高等教育的供给与主体需求产生偏差,使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根据公共服务很优供给理论,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很优供给,就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只有优选限度地了解了城乡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才能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下,避免高等教育供给不到位或过度供给,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的针对性,增进高等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人们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因此,研究城乡家庭高等教育的需求差异,引导家庭形成高等教育有效需求,加大高等教育有效供给,维护教育公平,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遵循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路,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与统计分析法,就关于上述问题通过如下八个章节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