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
  •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

实在喜欢这个书名,买了就放下了,感觉自己好肤浅。

95 7.4折 129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志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精装

上书时间2020-05-1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志扬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1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25551
  • 定价 129.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960页
  • 字数 450千字
【内容简介】
  张志扬是中国哲学界真正具有原创性思想的学者,他最先提出“存在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创伤记忆”等哲学概念,一直暗暗引领中国哲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却又抱持独有的清醒独立,堪称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包括三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书中,张志扬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学人引导者的一生,可谓罕有而可贵的私人记忆读本。
【作者简介】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于武汉,1980年进入学界,1994年南迁海南大学,任职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其人为学之属乃既坚守学术个性又不断推进问题者。主要研究方向以“清理西方形而上学马厩”为始: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的所谓“两级摇摆”成为虚假对立;(2)追踪西方哲学史开端裂隙的“阴影之谷”,由此发掘其演变的“临界思想”资源,着重描述其“偶在”特性并提出非对立同一的悖论式“偶在论”;(3)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机制,(4)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既能审视还原自居“普世价值”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地中海区域以“功能性善”为其属性的“民族文化种性”表现,其向世界推进的“科学进化论”外表是“启蒙主义”实质是“殖民主义”的帝国梦想,又能审视复兴东方民族文化种性之驾驭技术理性或“神性”、或“德性”以救治西方技术化到非人属的物义论倾向。 

循此以“归根复命”是焉。
【目录】
《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 

目 录 

序 

一 一九八○年前 

 进入“文革”的身份:红,还是黑?—“文革叙事”三则 

 没有寄出的家书——摘自《狱中诗简十六首》 

 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 

 奢侈的浪漫曲——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之二 

 追求美在性格的选择与形成中的作用—《人的沉思》之二 

 从坐相看江湖中人——游记之一 

 1966 年天安门记忆 

 记忆中的一次忏悔 

二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 

 垂帘——海、高跟鞋、垂帘 

 炊烟 

 夜的葬礼——听“七步鸟”叫 

 审美代启蒙——回忆上世纪80 年代初的“思想解放”为何“审美代启蒙” 

 忌恨 

 不避讳者的旁白 

 象征交换与死亡 

 “忏悔”的皈依 

 “我留着我的心在海德堡”——旅欧札记之二 

三 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 

 读“ 衰落” 

 给母亲画像——在母亲临终的日子 

 一段并不遥远的美学个案 

 读越胜《燃灯者》有感 

 拣尽寒枝不肯栖…… 

 “梦后”——听米沙· 迈斯基的大提琴 

 维纳斯断臂之谜——萌萌的问题意识 

跋 

 

《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文学阅读经验》 

目 录 

序 

读小说 

 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读康· 巴乌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驿车》 

 无常的毁灭与不朽的生命——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于个性和天才 

 生存的两难处境——读易卜生《罗斯莫庄》 

 卡夫卡距离——读卡夫卡《城堡》、《法门》、《圣旨》 

 心灵为何焦灼?——读茨威格《心灵的焦灼》 

 托尔斯泰走了——读茨威格《逃向苍天》 

 走出性的两难——王振武周年忌日与振武谈《古歌》 

 记取:超越死亡的与宽恕的……——从西蒙《我生命中那段忧伤的故事》说起 

 关于《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及其问题》的信 

读艺术 

 在返回感觉之根的途中—解柯尔维尔不可言说的焦虑 

 拒斥与神秘—评谷文达及其解读者 

 尺度与参照—关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问答二则 

 “把割伤手的刀包扎起来”—读波伊斯的装置艺术 

 用什么眼光看刘一原的“心象风景”? 

 抽象:自由,气韵,自由气韵? 

 “现代舞”还原只有一种路向吗?——从“中国现代舞路向”的评论看“思维语言定式” 

 技术全球化时代,艺术空间在哪里? 

跋 

 

《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 

目 录 

序 

母亲的死 

 视觉与思索——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与《放大》 

 找一个理由就能活——读《乡村医生》 

 性,活着的死亡意象——读电影《本能》的事实陈述 

 E 弦上的咏叹调——辨析《一颗冬天的心》中的两个音质 

 死去的是美黛莲——读《鹅毛笔》 

 电影《2046》印象 

 谁来忏悔?——读Absolution 

 阴郁的礼拜天(Gloomy Sunday)—读《布达佩斯之恋》 

 《暗算》中的不解之密—三个临风者之死 

 “升腾与坠落”:“二战”影片个案比较——德国占领下的法国与日本占领下的中国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 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 

——小说《朗读者》与电影《生死朗读》 的一个西方传统隐喻 

 理想与罪——《香水》的象征域 

 机器人的梦空间(梦境也难逃?) 

 ——《盗梦空间》与《山楂树之恋》随感 

 饥饿游戏——新罗马帝国的“罗马斗兽场” 

 西方影视政治伦理——电影札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