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正版全新

58.71 8.5折 69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树华编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1787

出版时间201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33页

字数668千字

定价69元

货号704111

上书时间2024-05-11

科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书    号】 9787112111787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    者】 李树华编著
【出版日期】 2010-03-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333
【定    价】 69.00元

【编辑推荐】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去年6月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委托,笔者开始着手《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编写工作。曾赴四川灾区现场调查,并到日本的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中越大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以及东京周边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了多位从事灾后重建与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工作的学者、行政管理人员,收集了丰富的文献书籍,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为《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编写奠定了基础。笔者在日本学习、工作期间就注意到日本在防灾避险绿地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开始收集相关文献和实例资料。

【目录】 
前言
理论篇
第*章 中外城市绿地防灾避险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节 概述
第二节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绿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日本城市防灾避险思想的形成与防灾型公园绿地的建设
第四节 美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规划的制定

第二章 主要城市灾害种类与造成的危害
第*节 地震
第二节 海啸
第三节 洪水
第四节 火山
第五节 火灾
第六节 泥石流
第七节 台风
第八节 城市灾害特征与城市防灾

第三章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
第*节 城市绿地的综合功能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防灾避险功能
第二节 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

第四章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节 概述
第二节 规划依据与指标
第三节 规划原则
第四节 城市防灾绿地空间系统研究
第五节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六节 规划步骤

第五章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第*节概念与种类
第二节 规划设计原则与出发点
第三节 规划设计程序
第四节 规划设计手法
第五节 各类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设计要点
第六节 规划设计实例

第六章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设施
第*节 防灾绿地设施种类
第二节 园路、广场等
第三节 水相关设施
第四节 应急厕所
第五节 信息相关设施
第六节 应急发电、照明设备
第七节 储备仓库
第八节 管理事务所
第九节 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公园一般设施

第七章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手法
第*节 园林植物的防火功能
第二节 火灾对树木的危害程度与评价园林树木防火性能的指标
第三节 防火型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手法

第八章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运营管理
第*节 我国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运营管理现状
第二节 日本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
第三节 灾害发生时公园管理者的课题与对应
第四节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运营管理
第五节 东京都三鹰市避难所运营手册

第九章 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安全评价
第*节 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第二节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安全评价的技术方法
实例篇

第十章 关东大地震后东京城市绿地重建以及现在防灾公园绿地建设
第*节 关东大地震后东京城市绿地重建
第二节 东京制定防灾公园建设规划与灾害时利用计划
第三节 东京防灾公园绿地重点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市绿地重建
第*节 二战后日本城市绿地重建
第二节 东京战后城市绿地重建
第三节 广岛战后城市绿地重建
第四节 名古屋战后城市绿地重建

第十二章 唐山大地震后城市绿地重建
第*节 唐山大地震概况
第二节 绿地在唐山大地震中的作用
第三节 灾后唐山市城市绿地重建
第四节 唐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三章 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后城市绿地重建
第*节 阪神、淡路大地震概况
第二节 阪神、淡路大地震中公园绿地所发挥的作用
第三节 公园绿地方面的调查、研究及五项建议
第四节 阪神地区城市绿地重建基本规划
第五节 神户市城市绿地重建规划
第六节 防灾公园绿地建设重点项目
第七节 灾后重建10年总结验证、提议报告
第八节 重建成果

第十四章 台湾地区集集大地震后城市绿地重建
第*节 9·21集集大地震概述与受灾状况
第二节 开敞空间发挥的防灾避险功能
第三节 9·21集集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第四节 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第五节 震灾重建事业的成果
第六节 地震重要遗迹的保存

第十五章 日本中越大地震后山区村落家园重建的思路与技术方法
第*节 中越大地震概况
第二节 震灾发生后公园绿地利用状况与建设问题
第三节 山古志村受灾情况
第四节 山古志村家园重建的思路与过程
第五节 山古志村家园重建的技术方法

第十六章 北京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节 北京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概况
第二节 北京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定量评价
第三节 北京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功能体系规划的设想

第十七章 汶川大地震后城乡绿地重建的思路与课题
第*节 5·12汶川大地震概况
第二节 大地震对开敞空间(城镇绿地)损坏状况调查(以都江堰市为例)
第三节 震灾后开敞空间(城镇绿地)使用状况调查
第四节 震灾后成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调查研究
第五节 汶川大地震后城乡重建的思路
第六节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建设思路
第七节 汶川大地震一年来的灾后重建成果(2009年5月为止)
附一 新潟县中越大地震重建规划(第二版)
附二 灾难后重生的十座城市
日本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考察记(代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插图:

中外城市绿地防灾避险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节 概述
人们建设城市,其中*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建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但是地球表面的许多地方都存在自然灾害,如河谷地区受到周期性的洪水影响,沿海和三角洲地区经常发生海啸和涌潮,台风盛行于海洋地区和岛屿,暴风雨和龙卷风又经常光顾大面积的平原地区,处于地震带上的地区随时都可能遭遇地震的袭击。除了这些自然灾害之外,人为引起的火灾、战争等灾害也是城市安全的一大隐患。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以各种方式与各种天灾人祸顽强地抗争。例如远在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王国就已出现保险的原始形态以求一种防灾避险的保障。为了防止灾害造成巨大损害,公元前的巴比伦也对建筑的抗震牢固性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当时的法律写道:如果房屋倒塌,营建商也要偿命。同样,早期东方城市的城墙和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星形(star shaped)城堡式城市,其主要日的也是在于抵御外族的入侵,防止人为灾害的发生。1664年伦敦一次大火之后,英国议会颁布了相应的条例来控制建筑的形式以及材料的使用,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而在我同,从氏族时期就开始有相应的一些防灾设施并在不断发展,比如氏族时期的“壕沟”、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汉代的地震仪、清朝皇宫中的铜缸等,都见证了人类与灾害抗争的历程。历史证明,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即使一些简单的原则和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城市抵抗能力,减轻外部的威胁并抵御自然灾害。
我国古代就对绿地的防灾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国语·周语》中记载“囿有林池,可以御灾也”,说的就是城市中保留树林和水池,可以抵御灾害。但是这并没有使绿地在我国作为防灾避险设施来建设和利用。真正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在规划时已经考虑到了防灾减灾的问题。1693年1月11日,意大利卡塔尼亚发生了大地震,给整个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当时整个城市就像“人的手掌(Like the palm of your hand)”被夷为平地。震后成立了当地长老和教士组成的重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创造性地提出了重建规划,以保证将来再次面临灾害时*大可能地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在规划中,他们用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且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空间体系。这种有关防灾减灾的规划措施被震后西西里地区的其他省市借鉴和应用。之后国内外的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和建设有了一些发展。

【前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近7万人遇难,而且导致了大面积山体滑坡,河流湖泊岸边坍塌,城镇、村落成为废墟。灾区在人命、财产、资源等方面损失十分惨重。目前,除了重建灾区家园成为头等大事之外,对于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的建设已经引起了我国城建部门和园林绿化部门的广泛重视。
实际上,即使没有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我国也到了不得不重视城市园林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的时候了。
首先,我同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一一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处,且人口密度远大于欧洲,地震的频度、强度和危害程度居世界之首。资料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我国就占4次;白20世纪初至今,中国占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50%以上。
其次,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整体防灾避险功能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1)单体建筑物越来越高:在强烈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面积扩大,其压埋厚度也同样加大。这样对市民逃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震后的快速抢险救援造成极大困难。(2)单体建筑物的容积加大,水、气、电等居民生活必须的设施的点和面相应增大,由此引起的地震次生危害的危险性加大。(3)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相对减少:就我国来说,大中城市、特别是国际大城市的建设,受土地价格的约束,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问越来越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已列世界前茅;社区本身的防火、通风、采光、休闲娱乐场所的能力降低;用于灾民逃生的通道和应急避险的安全场地严重不足。(4)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更加复杂,一旦发生严重破坏性的地震,城内及其与外界交通中断的可能性极大,一些生活必需的物资短期内供应将非常困难。
第三,我国的生产模式、经济建设与城镇建设等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产业、资产、文化等都急速向城市集中。(2)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率、高效益、单一化的生产模式。(3)“以人为本”的口号,单纯追求人生活的舒适和便利,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与协调发展等。
加之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城镇,重大工程,甚至生命线工程却构建在地震带上,忽略了我们祖先提出的“师法自然,趋吉避凶”这一平安之道。为此,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或者将要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这正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
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从古典园林的以宗教、精神、文化环境空间为主,走向了近、现代园林的以美化、休憩、娱乐环境空间为主,现在开始重视生态改善、防灾避险与卫生保健等环境空间的功能。可以说,汶川大地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地建设的思路。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