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之维
【自然老旧(泛黄)】标题显示多册均为一本,无赠品附件,书籍册号以图片为准,如图发货(A6B2H1)
¥
19.2
6.4折
¥
29.8
八品
仅1件
作者陈旭光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7-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867464479064821762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A-510118001-027-1-1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旭光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
2007-04
-
版次
1
-
ISBN
9787542624833
-
定价
2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29页
-
字数
300千字
- 【内容简介】
-
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百年中国艰难曲折的跋涉求索,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直在迂回曲折地前行。处于这一巨变期的中国新时期/后新时期的影视艺术与文化,既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一种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更是这一转型期的历史见证。
世纪之交的文化转型不但意味着包含了众多艺术门类的整体艺术思潮和审美文化的转型,也指包含社会、经济、体制、价值观念体系、文化、习俗等全方位的变化转型。
本书从现代性的维度考察中国电影史上作为特定文化现象,分为三章:影像的激流;文化的症候;精神的独语或“众声喧哗”。本书对于我们保持现代性话语的内在张力与态势平衡,维持社会与人的多元健康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 【作者简介】
-
陈旭光,1965年生,浙江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系主任。主要著作有《诗学理论与批评》(1996)、《艺术的意蕴》(2000)、《中西诗学的会通》(2002)、《艺术为什么》(2004)、《艺术之维》(2004)、《电影艺术讲稿》(2002)
- 【目录】
-
第一章 影像的激流
影像的激流:
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影视话语变迁
悖论与选择: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电影的现代化/民族化问题
“认识你自己”:
中国电影中的几种“自我意识”与“主体形象”
“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
当代影视艺术与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向
影响的踪迹:
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外来影响与接受
走不出去的“铁屋子”:
中国电影中“家”的原型意象和结构
第二章 文化的症候
第四代导演:
纪实与抒情、现代性理想与道德化批判
第五代导演:
身份认同、时间焦虑与“视觉的启蒙”
第六代导演:
抒情的诗意、解构的意向与感性主体性的崛起
第六代电影:
青年文化的表征
“影像中国”:
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比较
“后五代”电影的文化症候:
日常生活讲述、历史的消费、怀旧与乡愁
第三章 精神的独语或“众声喧哗”
精神的独语:黄建新、王小帅、张元、路学长
影像的诗意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的流变:《小城之春》/《早春二月》/《黑炮事件》/《黄土地》
第六代导演的两面:《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
电影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重庆森林》/《卧虎藏龙》/《刮痧》
历史、现实与超越的意向:《益西卓玛》/《夏日暖洋洋》/《美丽的大脚》/《手机》
第四章“他者”的文化镜像
英国电影文化:文学传统、绅士与嬉皮、种族、身份和意识形态
解构与重建:影像中的美国与美国神话
欧洲艺术电影三强:西班牙、波兰、瑞典的电影文化
文化的寓言或隐喻:《公民凯恩》/《无因的反抗》/《飞越疯人院》/《铁皮鼓》
现代主义的“新浪潮”:《四百下》/《广岛之恋》/《筋疲力尽》/《第七封印》
后现代文化的奇观:《罗生门》/《天生杀人狂》/《蓝丝绒》/《疾走罗拉》
文化的对话与多元共生:《战舰波将金号》/《偷自行车的人》/《桂河大桥》/《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