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如图发货】少量画线或笔记

20.43 3.0折 68 八五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肖虹、马文璞 编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806233760942886913

上书时间2024-06-27

极地图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A-510118001-027-1-6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葛肖虹、马文璞 编
  •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4
  • 版次 1
  • ISBN 9787116075658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66页
  • 字数 7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基本囊括了区域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与理论,特别增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新进展:中国区域构造的内容包括了我国境内克拉通(地台)与造山带(褶皱系)及其中一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力求反映近20年区调成果和*新的资料与认识,以活动论的历史构造观统领全篇。西域板块(地台)是《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一个创新和特色,它汇集了前人对我国西部构造区的构造认识,为后人研究一个地区的区域构造提供了可供参阅的范例。
  本教程适用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也可供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国土资源调查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篇 区域构造解析的方法学原理
第一章 地壳运动:鉴别和效应
第一节 构造运动面分析:地壳垂向上升运动
第二节 构造旋回和褶皱幕
第三节 倾向和走向滑移:水平分量地壳运动
一 、倾向推移——地壳的挤压缩短和增厚
二 、倾向滑移——地壳的伸展和减薄
三 、走向滑移——逸脱或挤出构造
第二章 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构造信息
第一节 岩浆幕与构造事件
第二节 岩浆岩组合的构造属性
一 、蛇绿岩套
二 、火山岩系列
三 、深成岩系列
第三节 区域变质相的构造含义
一 、区域变质相
二 、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类型:双变质带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三 、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一温度一时间轨迹
四 、区域变质作用和造山形变
第四节 对地球早期历史和前寒武纪构造的认识
第三章 洋、陆界面:大陆边缘地质
第一节 被动大陆边缘
一 、形态和结构
二 、演化
三 、古被动陆缘的识别
第二节 活动大陆边缘
一 、形态和结构
二 、混杂堆积
三 、复理石
四 、磨拉石
第三节 弧后俯冲和多岛海模式
第四章 洋盆终结:大陆造山带
第一节 喜马拉雅型大陆碰撞造山带
一 、历史沿革和区域背景:特提斯域
二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范围、组构、大陆拼接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三 、应变模式与陆内变形理论
四 、后继效应:地震活动
第二节 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造山带
一 、演化
二 、移置地体问题
第三节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组构与大地构造相
第五章 从经典槽台理论到超越板块构造:地球观的转变
第一节 经典槽台学说的回顾和评述
一 、地槽及其演化
二 、地台及其演化
三 、地壳发展趋向
四 、槽台学说的功绩和历史局限
第二节 活动论思路的发展和板块构造理论
一 、先驱者的足迹
二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边界类型和运动学
三 、当代大地构造学的现状——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一个新的认识时代
正在临近

第二篇 中国区域构造
第六章 中国区域构造概述
第一节 现代构造形迹和组成的不均一性
一 、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的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 中国在全球构造的位置、区域构造划分与演化简史
一 、中国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
二 、中国的区域构造划分
三 、中国主要构造阶段与演化简史
第七章 中朝板块(地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朝地台基底岩系及构造演化(Ar0-Pt1)
一 、中朝地台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分布
二 、始太古代一古元古代组成与古构造环境演化
第三节 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Pt2一T)
一 、中一新元古代(晚前寒武纪)
二 、古生代一三叠纪
第四节 克拉通解体、岩石圈转型和构造地貌形成(T3一Kz)
一 、印支期构造变形
二 、燕山期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
三 、喜马拉雅期构造地貌
四 、“泥河湾人”与古人类迁徙
第八章 扬子一华南板块——扬子地台、华南褶皱系和南海一印支地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华南区域深部结构
第三节 扬子板块(地台)
一 、地台基底——前南华纪基底岩系及构造演化
二 、地台盖层——南华纪一三叠纪克拉通构造演化阶段
第四节 华南褶皱系、华夏陆块、南海一印支地台
一 、前南华纪基底岩系
二 、南华一震旦系和下古生界
三 、早古生代的变形与岩浆活动
四 、南海一印支地台和华夏古陆问题
第五节 扬子一华南地台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阶段
一 、东西部构造一沉积分异
二 、扬子一华南地台中一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
三 、扬子一华南地台盖层构造变形时期
四 、新生代构造地貌
第六节 归纳与思考
第九章 西域板块(地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阿拉善地块
一 、前南华纪晋宁期基底
二 、南华纪一古生代扬子型盖层
三 、隐伏的板块缝合线
第三节 祁连山褶皱带
一 、前南华纪基底
二 、南华纪一早古生代裂陷阶段
三 、加里东期造山事件(祁连运动)
四 、晚古生代一三叠纪克拉通阶段
五 、印支期变形事件与燕山运动影响
六 、新生代与晚喜马拉雅造山事件
第四节 柴达木地块(盆地)
一 、盆一山构造地貌分析
二 、柴达木盆地前南华纪基底与岩石圈结构
三 、南华纪一三叠纪构造特征与演化简史
四 、中一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及盆地类型
第五节 北羌塘地块与东昆仑一阿尼玛卿一金沙江印支期褶皱带
第六节 塔里木地块(盆地)
第十章 古亚洲洋——天山一兴蒙造山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阿尔泰一天山褶皱系
一 、阿尔泰褶皱带
二 、斋桑一额尔齐斯褶皱带
三 、准噶尔一吐鲁番地块
四 、天山褶皱带
五 、小结
第三节 蒙古一兴安岭褶皱系和松嫩、布列亚一佳木斯地块
一 、蒙古一兴安岭褶皱带
二 、内蒙褶皱带
三 、索伦克尔缝合带
四 、松嫩、布列亚一佳木斯地块
第四节 北亚构造域晚中生代的挤出构造
第五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一章 古西域洋——昆仑一秦岭造山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秦岭一大别造山带
一 、深部结构
二 、构造一岩相带的划分
三 、秦岭一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
第三节 昆仑造山带
一 、西昆仑造山带
二 、东昆仑造山带
第四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二章 特提斯洋——滇藏造山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右江褶皱带
一 、巴颜喀拉褶皱带与北羌塘一昌都地块
二 、右江褶皱带
第三节 龙木错一双湖一澜沧江缝合带与南羌塘~申扎一保山地块
一 、龙木错一双湖一澜沧江缝合带
二 、南羌塘一申扎一保山地块
第四节 班公湖一丁青一怒江缝合带与拉萨一腾冲陆块
一 、班公湖一丁青一怒江缝合带
二 、拉萨一腾冲陆块
第五节 印度地台北部陆缘和雅鲁藏布缝合带
一 、印度地台北部陆缘
二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第六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三章 西太平洋活动陆缘带的形成和演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完达山蛇绿混杂带一地体构造
第三节 中国东部陆缘火山带和燕山一喜马拉雅期的陆内变形
一 、大陆边缘火山一深成岩带
二 、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中亚大陆东部的陆内变形
三 、造山带裂陷盆地
四 、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和陆内裂陷盆地
第四节 台湾造山带
一 、地质记录
二 、板块构造和演化
第五节 归纳与思考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展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与研究展望
第三节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四节 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对地质研究的促进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