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乐地宫·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 礼乐地宫·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礼乐地宫·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

【如图发货】

4.5 3.3折 13.6 九品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德维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803998217316175873

上书时间2024-06-21

极地图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A-510118001-027-2-6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郭德维
  •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6-12
  • 版次 1
  • ISBN 9787540830373
  • 定价 13.6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6页
  • 字数 176千字
【内容简介】
如墓中出土的65件完美的青铜编钟,总重2.5吨多,出土时仍悬挂在木质彩绘的梁架上。编钟件件都能发音,而且同一件钟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互不干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全套编钟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至今仍然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被誉为世界古代奇迹。

  在曾侯乙墓发掘之时,全国各大电台、电视台、报刊就纷纷报导,一时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文物出土后,又先后在随州、武汉、北京、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展出过。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还以曾侯乙编钟为主,结合其他地方出土的一些古钟,录制了一部《古钟之声》,在全国播放。湖北省歌舞团也以这套编钟为主题,创作了《编钟乐舞》,除国内以外,出国演出过的地方更多,可以说,曾侯乙的钟声已经响遍世界!

  现在,一些中、小学的历史、音乐和美术等课本,都有曾侯乙编钟的内容,不少热爱祖国历史文物的青少年,都很想更多地了解曾侯乙墓的情况,他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如编钟出在哪里?一件钟怎么能击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编钟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在曾侯乙墓的发掘和文物展出现场,许许多多热心的观众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如此墓是怎样发现的?这么大、这么重的棺椁(墓主内外棺一共重9吨多),当年是怎么下葬,现在又是怎样取出来的?为什么要随葬这些文物,这些文物有何价值、作用?……其中不少问题正是发掘以后需要研究解决的,并且涉及到的学科十分广泛。
【作者简介】
郭德维研究员
男,汉族,193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196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6年提晋升为副研究员,1991年升为研究员,1990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我院楚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湖北省炎黄文化文化研究会理事,武汉楚文化学会顾问,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61年大学一毕业,他即赴江陵投身考古发掘,从此在田野中一干就是几十年。参加了60—70年代湖北境内几乎所有重大的考古发掘,其中特别重要的有;1.主持了江陵纪南城凤凰山秦汉墓的勘探与发掘,为出西汉男尸的168号墓作了完整的发掘方案;2.为著名的曾侯乙作了完整的发掘方案,致使这两座墓葬的发掘能顺利进行,使完整的男尸、著名的编钟和其它重要文物得以顺利取出和保护。80年代以后,始转入室内进行专门研究,一些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学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楚文化和曾侯乙墓研究上。
1980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在武汉召开,他的论文《江陵楚墓论述》,受到与会者的好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大加赞许,并指示《考古学报》尽快刊登,该刊于1982年2期全文发表。此文着重探讨了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各个时期楚墓的特点,突破了自50年代以来一些流行看法,从而确定了楚墓分期的新标准。随后,他在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和楚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又分别提出了楚墓分类和楚墓分区问题,提出应按墓的规模与规格和随葬品的品种与数量来划分墓的等级、类别,首次提出的多少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并提出了各类楚墓的标准。他提出了楚墓分区的依据,构成墓区的条件,并对现已发现的楚墓进行了初步划区。后来他的专著《楚系墓葬研究》,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更充分论述,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化。以上三个问题互相依存又互相联系,是楚墓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楚文化研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楚文化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书系《楚学文库》之一,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第十届中国图书奖。2001年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近年又与人合著《中国墓葬建筑文化》问世,此是按墓室建筑来探讨墓葬的第一部著作,前两年还有《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为考古遗迹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为宣传和普及楚文化,还策划和组织了《楚文化知识丛书》(20本)的出版,自己还撰写了其中一本《楚国名君》,获普遍好评。此外,还参与编写《楚文化志》,获光明日报社“光明杯”优秀社科学术著作二等奖。
曾侯乙墓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大的考古收获之一。他不仅为此墓制定了完整的发掘方案,而且发掘后,他全力投入了此墓的整理,1981年曾侯乙的研究列入国家“六五”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他是此项目负责人。此墓出土一万五千多件文物,把它们基本弄清或复原出来,考证其价值、作用与意义,有的还用各种现代手段加以鉴定、检测,实际是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剖析,涉及到数十个学科的不同领域,工作异常艰巨复杂。从1978年发掘到1989年任务完成,他整整投入了十二年的时间和精力。成果反映在他主持编写的《曾侯乙墓》上,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字、插图,约100万字,下册为照片。此书1991年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又荣获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他还著有《曾侯乙墓综览》和《礼乐地宫》,充分反映了对曾侯乙墓的研究成果,《曾侯乙墓综览》获1995年省社科院首届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礼乐地宫》是《华夏文明探秘丛书》致意,这套丛书获1997年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并还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还为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作出过贡献,1983年获文化部编钟复制研究成果二等奖。
【目录】
前言

一封急电的召唤

 一封急电费思忖

 取道江陵

险被炸飞的大墓

 厂长心生疑窦

 文化干部说不是古墓

 推土机推出了石板

 上报

发掘准备的艰难

 勘察

 拟定方案

 调集力量

 筹集物资

一场紧张的战斗

 外围战

 日夜奋战

一张难得的航拍照片

 飞机来了

 航拍

 来之不易的照片

起吊椁盖板的波折

 难题

 试吊没有成功

 再一次努力

漂浮水面的彩绘陪葬棺

 墓中只见泥和水

 漂浮的陪葬棺

 牵肠挂肚

 曲线运棺

无法形容的兴奋与艰辛

 墓中抽水

 编钟初露

 见到文物,眉飞色舞

 清除淤泥

气势非凡的地下礼乐宫

奢华的寝宫

凄凉的西房与惊人的武库

关注的焦点

难取的文物

布满墓主周身的棺内珍宝

初露风采的编钟演奏

喜获成功的编钟复制

一部古代的乐理著作

竹科反映的兵车与车战

古低科技的光辉篇章

在考古学、历史学和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

结束语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