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集:刘再生音乐评论文集
正版全新
¥
120.08
7.5折
¥
160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再生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9803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23页
定价160元
货号1883497
上书时间2024-09-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嘤鸣集:刘再生音乐评论文集
【书 号】 9787806929803
【出 版 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 者】 刘再生 著
【出版日期】 2015-08-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623
【定 价】 160.00元
【内容简介】
该书是一本音乐评论类的论文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笔者音乐评论文字,共45篇,多为作者退休后所作;下编则是“被评论”文章,收入学界老中青三代研究者对作者学术著作与贡献的评论。
【目录】
序:文如其人
上编
音乐家评论
姜夔人文精神的历史定位
——兼论姜夔与抗金将领交往对其爱国精神之影响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的音乐、艺术与宗教人生
音乐界一桩历史公案
——萧友梅和冼星海、聂耳的“是非恩怨”
民族精神境界之升华
——萧友梅与程懋筠的战时音乐教育思想兼及音乐创作与历史地位之比较
斯人已乘黄鹤去
——悼一代宗师黄翔鹏先生
人文精神的光芒
——纪念吉联抗先生诞辰100周年
音乐社会活动家之人格魅力
——忆赵沨担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之始末
甲子风云异军突起
——中国民族管弦乐领军人物朴东生
大海一样的深情
——论刘文金音乐创作的原动力
*具震撼力的作曲家
——刘文金二胡音乐创作的划时代贡献
信天游的境界
——传统音乐学家乔建中素描
琴弦上的梦幻
——论闵惠芬二胡艺术成功之道
中国文化界的旗帜性人物
——闵惠芬的二胡艺术人生
开辟·超越·开拓
——王国潼二胡艺术生涯的“三部曲”
红梅花开香飘天涯
——于红梅二胡演奏的时代特色及其在海内外的影响
一位长期“失踪”的钢琴教育家
——纪念俞便民先生诞辰100周年
……
下编
附录:本书图文引用学者、音乐家人名索引
跋
【文摘】
《嘤鸣集:刘再生音乐评论文集》:
《土地与歌》[修订版]汇集了乔建中研究中国民歌的14篇论文,另有9篇其他方面有关文章。从史学思维角度而言,“过去一现在——未来”是任何人文学科及其研究对象所无法回避的历史源流问题,也是衡量音乐人类学家史学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歌曲,由于多为口头流传性质,历史源流的梳理考察更有着“雾中看花”的难度。但是,传统音乐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有形或无形的内在关联。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则是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几乎都能看到作者在浩瀚的文献中发掘着埋藏在故纸堆中史料与现实生活中民歌的渊源及其流变,言人之所未言,令人耳目一新。建中的史学思维,获益于学习上的广种博收。杨荫浏晚年曾说:“可以一个个专题研究,应该从局部研究到全面研究。有的年轻人呢,老是讲空话,讲空话讲得很大。……这是不好的,他都不懂啊,讲的什么?这就是唯心主义!文化大革命产生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关系的脱离,他们不敢来看我,我是'反动学术权威,,不敢看我啊!”杨荫浏虽非建中的导师,但是,他却记住杨先生一言一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杨荫浏的讲课内容。以至于后来写《杨荫浏先生与“十番锣鼓”的一段旧缘》《20世纪中国音乐学的一个里程碑一一对杨荫浏先生“采集一实践”学术思想的新解》《缅怀一代宗师告别20世纪——纪念杨荫浏百年诞辰CD专辑序言》等文,均成为缅怀杨先生学术人生的珍贵文献。因此,建中严格史学思维之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力。《土地与歌》中论及民歌历史渊源时,总是有根有据,言之有物。说“信天游”,“我就立即会想到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想到《诗经》中的'十五国风'。《诗经》滥觞于三千年前,'信天游'传播于三千年后,按说两者的时空之差那么大,但我却总感到有一条看不见的传承不息的'脉'将它们连在一起。”研究汉族山歌,说:“山歌一词,*早出现于公元8世纪左右。中唐诗人李益(748-827)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之句,白居易(772——846)也在《琵琶行》中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哳难为听。'《诗经》中的《茉苜》《捧兮》《采葛》等就是典型的古山歌。”讲“花儿”,“我国甘肃、青海、宁夏交界地带,古称'陇右'。自公元13世纪起,这儿陆续有回、汉、撒拉、东乡、土、保安、裕固等民族相继定居,形成了大西北一个特殊的多民族杂居错处之地。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当地产生了一个独特的民歌品种——'花儿'。”论及“花儿会”的前途:“诚然,任何艺术形式都要从萌生、发展*后走向衰危。'花儿'和'花儿会'自然也不例外。……也许'花儿'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采取一些保存措施也是必要的。”论及山东民歌,更是从“沂源猿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夷文化”延续到“齐鲁文化”的形成,直至明清时期的“俚曲”、《白雪遗音》,洋洋洒洒,条分缕析。考证《五更调》,认为“'五更'之唱,由来甚久。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早的一首,是收录在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卅三中[陈]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讲陕北民歌,更从“文化地理学视野”、“历史学、文化学视野”、“民俗学视野”、“语言学视野”几个交叉视角进行总体论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总之,《土地与歌》中各民歌歌种的历史渊源,总是那样广阔清晰,寻觅民歌来龙去脉之道,将民歌研究置于更为宽广的史学视野之下。任何学术著作,总要经受时代的实践检验,他的许多论著史学功底之厚重,使其学术研究更具凝重的历史感,有着更为久远的学术价值与生命力。因此,史学脉络之清晰,构成了《土地与歌》一个个闪光的亮点。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