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

正版全新

68.43 7.0折 9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author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1447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98元

货号3537082

上书时间2023-11-22

就是爱看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翰墨传奇:张伯驹与故宫国宝
【书    号】 9787555914471
【出 版 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98.00元

【编辑推荐】 
◎讲述国宝级书画作品云谲波诡的前世今生

披露张伯驹夫妇典屋鬻钗护国宝的传奇真相

◎透过文物九死一生的千古传奇

一瞥天价翰墨珍品跌宕起伏的收藏史

◎品鉴书画绝世孤品的迷人神韵

感受艺术皇冠明珠的璀璨光芒

【内容简介】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是为琴棋书画而生的。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经他手收藏的中国顶*书画名迹见于《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藏”。
  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级书画为脉络,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生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热忱。他以保存国宝级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成为艺术史久传不衰的佳话。

【目录】 
第*章 信而好古张伯驹

 

成为青史留名的大收藏家,必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文化修为、财富储备、情怀担当、因缘际会。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四者兼具,是收藏大家的天选之人。

文博大家史树青赞扬张伯驹的无私捐赠行为:“民族英雄。”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先生如是评价张伯驹: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山景行,千秋永志。

 

一  文化修为

二 财富储备

三 情怀担当

四 因缘际会

 

第二章 张伯驹三求《平复帖》

 

康熙的御笔“丛碧山房”,是张伯驹进入收藏界后收藏到的第*幅书法作品,自此后,在“老师”康熙的引领下,张伯驹推开了中国传统书画收藏的大门,如果说“丛碧山房”开启了他无比传奇的收藏人生,那么收藏到《平复帖》,则奠定了他在民国时期书画收藏界大咖的地位。

 

一 丛碧传奇

二 好梦难圆

三 平复无恙

 

第三章 中华墨皇《平复帖》

 

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平复帖》,可谓国宝中的国宝,素有“百帖之祖”和“中华墨皇”的至高美誉。

收藏到此帖也因此给张伯驹带来了一场危机,甚至还差点引来杀身之祸!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被匪徒绑架,显然对方是冲着《平复帖》来的。深陷魔窟的张伯驹叮嘱来探望的妻子潘素:“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

 

一 千古传奇

二 奇文共赏

三 华亭鹤唳

第四章 丹青绝唱《游春图》

 

宋徽宗把他收藏的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与《游春图》并称为内府珍藏双璧。《游春图》的收藏或鉴赏者有长长的一串名字:南宋权相贾似道、元朝的鲁国大长公主、严嵩父子、安岐、乾隆皇帝、溥仪……

为了将这幅中国存世*早的山水画收藏到手,张伯驹被迫卖掉了自己*喜爱的一座豪宅 “丛碧山房”,这个院子足足有十五亩,原是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墅。

 

一 前世今生

二 命运多舛

三  国宝担当

 

第五章 李白书赞上阳台

 

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杰作,流传千古的书法绝唱——《上阳台帖》。曾被骨灰级的收藏家宋徽宗,南宋著名画家、收藏家赵孟坚,南宋权相贾似道,元朝高官张晏,明朝的项元汴,清代的梁清标和安岐等人收藏。安岐去世后,包括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和李白的《上阳台帖》等多幅作品进入乾隆内府……

 

一 《上阳台帖》

二 水墨太白

三 上阳永辉

第六章 杜牧情歌张好好

 

晚唐诗人杜牧唯一传世书法真迹《张好好诗》,还暗含了杜牧一段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其收藏或鉴赏者众多,其中*有名的有宋徽宗、南宋权相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皇帝……这幅翰墨国宝历经九死一生而终得妥善保藏。

 

一 书画浩劫

二 情系好好

三 好好长好

第七章 道服清辉范仲淹

 

《道服赞》就是范仲淹为他的同年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乾隆皇帝曾就《道服赞》的流传史做过一段考证,《道服赞》被范氏子孙从山东益都收归范氏义庄所有,后来就长期珍藏在范氏义庄。

张大千求而未得,张伯驹重金买下。

 

一 北宋名臣

二 衣裳楚楚

三 道服清辉

 

第八章 雪江归棹宋徽宗

 

《雪江归棹图》是宋徽宗唯一传世的山水画。北宋的蔡京、明代的董其昌曾题跋。张伯驹斥巨资收藏后考证,这幅画在流传的过程中竟还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这幅山水画和明朝两位宰相级的人物严嵩和张居正,以及一出名剧《一捧雪》有着重要的牵连……

 

一 书画皇帝

二 雪江迷云

三 归棹传奇

 

第九章 红楼迷踪话脂砚

 

一块曾见证了《红楼梦》诞生的砚台“脂砚”,被张伯驹发现,当年在红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但经过短暂的现身,“脂砚”又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当代中国红学史上一桩*为著名的悬案。

 

一 红楼脂梦

二 脂砚传奇

三 不翼而飞

第十章 书画焕彩因蔡襄

 

张伯驹本人也是一位书画兼修的大艺术家,他晚年写就的一笔轻盈飘逸的字体,被文化界尊称为鸟羽体。那么,这鸟羽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书法?这与张伯驹收藏的一件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自书诗帖》有着重大的关系。

 

一《自书诗帖》

二 楹联圣手

三书画焕彩

附 录

附录一 《丛碧书画录》 (张伯驹 著)

附录二 张伯驹简谱

 

参考书目

 

后 记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丛碧传奇》

1927年,30岁的张伯驹决心远离政坛,全身心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去。也就是从这一年起,张伯驹开始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一个人要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要想学到某个方面的技能,少不了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唐朝的韩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么,张伯驹进入文物书画收藏界是否也有老师呢?
张伯驹的老师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鼎鼎大名!他就是一代帝王康熙。可能说到这里,有的朋友认为这是在搞穿越,制造噱头。康熙生于1654年,生活在大清盛世,而张伯驹生于1898年,当时已是风雨飘摇的晚清。两人相差整整244岁,他们从没有见面的机会,怎么又会成了“师生”关系呢?
说二人为“师生”关系,这还要从张伯驹收藏的第*件古代书法作品谈起。
1927年的一天,张伯驹到琉璃厂闲逛,琉璃厂就位于今天的北京和平门外,是著名的文物书画一条街。说起琉璃厂的得名,那可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早在元朝的时候,这里还是郊区,官府就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琉璃厂,专门为皇宫烧制琉璃瓦。明朝嘉靖时期增修外城后,这一带就变成了热闹的市区了。琉璃厂也就迁到了现在的门头沟区。虽然官窑迁走了,但“琉璃厂”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了下来。清朝初年,北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很多汉族官员就住在琉璃厂附近,各地的驻京会馆也都建在这里,进京述职的官员和赶考的举子也多聚集在琉璃厂一带。文化人多了,那么笔墨纸砚、图书典籍、古玩字画的需求也自然增多,内城的很多书店、古玩铺子也就顺势搬到了这里。尤其是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全国众多的文化学者汇聚于此地,琉璃厂书画古玩一条街也*终形成。
1927年的一天,张伯驹随意走进琉璃厂的一家书画店。刚进门,就看到这家店铺迎面的墙上挂着一件书法作品,书法是用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书体所写的四个大字:“丛碧山房”。那么这件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呢?张伯驹仔细审读这幅书法的落款,竟然是康熙皇帝。博闻多识的张伯驹知道,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儒叫庞垲,他的书房的名字就叫“丛碧山房”,这件书法作品应当就是康熙皇帝御笔赐题。
庞垲,河北任丘人,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人。后来,到福建建宁做知府。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民望很高。庞垲在福建的政绩也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一次庞垲晋京述职,康熙帝就亲笔给他题写了“丛碧山房”的匾额以资褒奖。没想到,这件墨宝,竟然穿越了2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张伯驹在琉璃厂不期而遇。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幅书法。张伯驹得到“丛碧山房”后,是越看越喜欢,他当时居住的北京皇城根弓弦胡同一号的四合院,是一个15亩地的大宅子,院子里种满了芭蕉、竹子和各种花木,放眼望去满院碧绿,所以他就把住所改称为“丛碧山房”,自己也从此以“丛碧”为号。
康熙的御笔“丛碧山房”,是张伯驹进入收藏界后收藏到的第*幅书法作品。自从得到这幅书法作品开始,也可以说在“老师”康熙的引领下,张伯驹逐渐推开了中国传统书画收藏的大门,也开启了他无比精彩和传奇的收藏人生。
1936年10月,清朝*后一个恭亲王溥伟贫困交加,猝死于伪满洲国首府长春的一个旅馆。为了给落魄的大哥筹办丧事,身在北京的溥伟二弟、著名画家溥儒,被迫将家藏的唐朝韩幹的名画《照夜白图》,以1万块大洋卖给了上海的古董商人叶叔重。当时,张伯驹正在上海打理盐业银行业务,他突然听到这个消息,焦急万分!因为上海的这位叶叔重可不是一般的古董商人,他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文物贩子卢芹斋在国内的代理商。卢芹斋曾经把唐太宗李世民皇陵的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两块浮雕,于民国初年盗卖到美国。卢芹斋一生走私出卖到国外的中国文物不计其数,有一种说法,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流失到海外的中国古董,约有一半是经过卢芹斋之手盗卖出去的。张伯驹一想到这些情况更是忧心如焚!《照夜白图》这件国宝级的画作到了他们手里会有好下场吗?他们为图暴利,必定会把画卖到国外。当时,冯玉祥的部下宋哲元正担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所以张伯驹立即给宋哲元拍了一封加急电报,请他务必阻止国宝外流。那么,《照夜白图》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画作,为什么能引起大收藏家张伯驹如此的关注?

【前言】 
代序

明月不堪思故人

史树青

1982年1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二楼举行的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会上,我见到了张伯驹先生及其夫人潘素女士,他们当众挥毫,为纪念会题诗作画,笔致雅秀,情怀高洁,受到了一致称赞。2月28日在《人民日报》上,又读到先生的诗词二首,才知道他已因病住院。其《鹧鸪天》词中云:“长希住此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又《病居医院,怀大千兄》诗中云:“画图常看江山好,风物空见几月圆。”不禁低回往复,吟诵多时。对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社会主义老而弥笃的心情,不胜钦仰。
第二天星期一,本想进城就去医院看望他,却在进城的路上,遇到了石志廉同志,他告诉我说,张先生已于2月26日去世了。惊闻噩耗,悲痛不已。
张伯驹先生原籍河南项城,生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书画社社长。曾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等职。他是我国著名的书画鉴赏收藏家,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作诗填词,为国内外所推重。著《丛碧书画录》《丛碧词》等书,词集经五次付印,得者宝之。近代历史掌故、戏曲文艺,亦先生之所长,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杂著,均待整理、编辑出版。
先生所藏书画,多得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当年国宝大量被盗运外流的情况下,先生不惜罄其所有,甚至典质借贷,广事搜集,使许多价值连城的稀世之珍,得免流散。新中国成立后,先生慨然捐献国家。其中如著名的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皆晋唐遗迹,人间仅存之品。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供众观赏。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有清初马雄镇《汇草辨疑》稿本四大册,为研究草书者知而未见之巨著,此书从无刻本,弥足珍贵。又有宋代整幅侧理纸,幅大面宽,呈卷筒形,这幅罕见古纸,流传将近千年,原状未改,为研究我国古代造纸术之重要文物。先生生前捐献文物甚多,仅举数例,聊见一斑。
先生曾以收藏陆机《平复帖》名所居曰“平复堂”,以展子虔《游春图》名其园曰“展春园”,以杜牧《张好好诗》自号“好好先生”,皆镌刻印章,用于书画,见者皆谓涵意深远,情趣盎然。
先生除诗词书画外,并以联语名重文坛。楹联属于骈文、律诗派生文体,字数整齐,音调和谐,短小精悍。加之用书法艺术形式表现,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特有文学作品。当**后期,先生由长春返回北京,除整理旧稿外,尝以撰写楹联为日课,联语皆用藏头嵌字格,分赠知交好友,作为纪念。这种格式的对联,虽属文字游戏,但真正做到词意贴切,则非易事。先生自谓撰写联语近三百副,用力不少,而持赠友好,实为生平乐事。1976年春,承先生惠赠一联:

树木新栽休斧伐;
青山长在有柴烧。

上下联首字嵌入我的名字,且见先生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志愿和胸襟,观者既叹对仗之工,又喜书法之美,无不交口赞誉。原拟在今春植树节为此联撰写小文,为宣传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增添佳话,而先生竟先期逝世,这是使人意料不到的。为了寄托哀思,记述平日交往,我写了一副挽联,以志悼念:

书会忆追陪,不忍重看西晋帖;
春游成梦寐,何时更到北梅亭。

下联所写北梅亭,在北京西郊旸台山大觉寺,其地有辽代清水院碑,青松满院,红杏连山,为春游胜地。北方无梅,而杏花有“北梅”之称。亭为先生旧日与傅增湘、郭则沄、邢端诸老集资所建,昔年曾陪先生及其夫人潘素并常任侠、董绍明、石志廉诸同志旸台探杏,故联中及之。

1982年3月于北京竹影书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