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犯罪心理学 江苏文艺出版社

【保正版 出版社正版新书发货放心订购 支持团购】

43.7 7.4折 59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汉斯·格罗斯 著 夏洁 普贝琪 译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36108

出版时间2019-07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页数440页

定价59元

货号1201888895

上书时间2024-05-16

书山有路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部 证据的主观条件 ——法官的思维活动 第一章?接受证据的条件 第 1 节?总述...... 002 第 2 节?自然科学的方法...... 004 第 3 节?概论...... 008 第 4 节?证人的品格...... 010 第 5 节?证词的正确性...... 011 第 6 节?取证的预设...... 013 第 7 节?利己主义...... 017 第 8 节?秘密...... 020 第 9 节?兴趣...... 027 第10节?...... 031 第11节?一般外在条件...... 031 第12节?性格的主要迹象...... 041 第13节?特殊的性格迹象...... 048 第14节?概论...... 054 第15节?暴怒的原因...... 056 第16节?残酷...... 060 第17节?乡愁...... 061 第18节?反射动作...... 062 第19节?衣着...... 065 第20节?面相及相关...... 066 第21节?手...... 079 第二章?定义理论的条件 第22节?...... 084 第23节?证明...... 085 第24节?原因...... 094 第25节?怀疑主义...... 104 第26节?案例研究的经验性方法...... 110 第27节?类比...... 117 第28节?概率...... 120 第29节?偶然...... 130 第30节?劝说与解释...... 131 第31节?推理和判断...... 135 第32节?错误的推理...... 144 第33节?道德统计学...... 147 第34节?...... 150 下部 刑事调查的客观情况 ——被审查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章?总体情况 第35节?......156 第36节?概论......157 第37节?视觉总论......163 第38节?色彩视觉......171 第39节?盲点......173 第40节?听觉......174 第41节?味觉......177 第42节?嗅觉......178 第43节?触觉......180 第44节?......185 第45节?......195 第46节?总论......200 第47节?思考机制......204 第48节?潜意识......206 第49节?主观因素......208 第50节?......213 第51节?......217 第52节?记忆的本质......217 第53节?复制的形式......221 第54节?复制的特异性......225 第55节?记忆的错觉......231 第56节?记忆术......234 第57节?......235 第58节?......238 第59节?......241 第60节?不同表达方式的总体研究......241 第61节?方言的形式......246 第62节?不正确的表达方式......248 第二章?区分做证的不同情况 第63节?概论......252 第64节?两性差异......258 第65节?总论......261 第66节?月经期......262 第67节?怀孕......266 第68节?性欲......268 第69节?潜在的性因素......270 第70节?智力......279 第71节?概念......280 第72节?评判......282 第73节?和女性争吵......284 第74节?诚实......287 第75节?爱恨情仇和友谊......295 第76节?情绪因素及相关问题......302 第77节?弱点......304 第78节?儿童......306 第79节?概论......307 第80节?儿童证人......308 第81节?少年犯......311 第82节?高龄人士......313 第83节?概念差异......316 第84节?先天与后天......324 第85节?后天的影响......324 第86节?未受过教育的人的观点......327 第87节?片面教育......330 第88节?偏好......332 第89节?其他区别......333 第90节?聪明和愚蠢......336 第91节?习惯......342 第92节?遗传性......346 第93节?先入为主......347 第94节?模仿与乌合之众......350 第95节?激情与情感............351 第96节?荣誉......355 第97节?迷信......356 第98节?概论......356 第99节?视觉错觉......360 第100节?听觉错觉......372 第101节?触觉错觉......377 第102节?味觉错觉......379 第103节?嗅觉错觉......380 第104节?幻觉和错觉......382 第105节?想象的念头......385 第106节?口语误解......392 第107节?其他误解......395 第108节?概论......399 第109节?病理性谎言......403 第110节?睡眠和做梦......404 第111节?醉酒......407 第112节?暗示......413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汉斯·格罗斯 1847年12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格拉茨。现代刑事侦查学和刑事弹道学学科创始人,享誉世界的重量级“科学侦探”。 切尔诺维茨大学刑法学教授,布拉格大学犯罪学教授,格拉茨大学刑法学教授。著有《犯罪调查》《犯罪心理学》等作品。 译者: 夏洁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心理系博士。译有《影响孩子一生的28天》《在静观中成长》等作品 。 普贝琪 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德语专业。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精彩内容

     第 21 节? 手 对手部的观察在重要程度上与面部相等,而某些情况下甚至更重要, 因为手几乎不需要什么刺激。一只手可能细腻或粗糙,白皙或黑沉,指甲 可能精心修剪过也可能像个爪子。手的外观可能会变,但是形态和特点不 会。面部在做过 1000 次表情纹后最终就会形成真性皱纹,最终即使在内心 状态并非如此的时候看起来也是如此,但是手部就不会。经常像假信徒一 样翻白眼,最终会让脸庞看起来伪善,或者至少是虚伪,但是每天双手合 十祷告一次,祷告一年都不会有人从你手上看出来。不过知道人的手无法 伪装这一点貌似没什么用处,因为我们几乎无法分辨不同的手,但其实手 是仅次于面部的最有区分度的器官。有条普遍定律告诉我们,不同的效果 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所以通过前者就能推知后者。所以如果我们注意到人 类手部的不同特点,就必须推知与之对应的影响是什么,但由于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影响来源都一一了解清楚,于是就可以总结说它们是不同的精神状态 造成的。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过手部的人随着时间增长都会坚信手传达的信息,最 终他只会在手相和面相发生矛盾的时候才会产生疑虑。如果这时他觉得手比 脸可能更真实,并且如果从手推知的信息几乎没有错,他就会想起亚里士多 德所说的:“手是人体器官中的器官,工具中的工具。”如果这句话没错的话, 最得力的工具肯定和主人精神状态最密切相关,如果这种关系真的存在,二 者之间也会有互动。要是手仅仅只是一种物理构造话,牛顿就不可能说出“就 算没有别的证据,拇指也能说服我上帝的存在”这样的话。 至于能从这个角度推导出多么重要的原理,我无法轻易断言。可能从科 学角度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仔细小心地收集观察的材料,然后交给需要专业调 查材料的解剖学家,再去收集性格为人熟知的人物的手部照片,而且要找有 足够好的装备的人来收集。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材料去推导重要的原理,可 能贝尔、卡鲁斯、德·阿彭蒂格尼、阿伦、戈斯曼、利尔施、兰茨贝格[1]等 对此的论述就能被验证。不过他们的论述本身也有矛盾之处,因为他们说的 基本原理还不足以发展出一套体系。也许没人会怀疑一些更常见的说法,比 如魏克曼说过,美丽的手往往对应美丽的灵魂,或者巴尔扎克说的,有智慧 的人都有漂亮的手,或者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但是如果具体对应起来就会 令很多人怀疑。比如,埃塞尔把劳作者的手称为“基础的”,有肌肉的手是“运 动的”,认为这两类人有更强的意志力和目的性,以及更弱的灵魂和性格细腻 度。所以“敏感的”手一般代表一种乐观的个性,“精神性的”手则表现出美 丽的灵魂和高贵的精神。[2] 不管这种分类有多正确,确立并描述出不同的意义符号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因为被命名的对象从来不会以清晰明确的被定义过的细分特征出现。其间的界限是软性的,就像某些性格特征,当某一组特征几乎直接融入另一 组的时候,要表述和确认它都变得很难。并且如果不能依赖某个系统的、目 前还很遥远的处理法则的话,我们可能还得依靠由于频繁重复而看似可靠的 观察法。 赫伯特·斯宾塞在总结中得到一个对犯罪学家来说不算特别有心理学意 义但是很重要的推论,他说祖先用手工作的人,他们的手都比较有重量。反之, 祖先没有特别倚重手的人,他们的手都又小又细腻。于是犹太人又小又精致 的手,吉卜赛人常见的形状完美但几乎都很小的手,都是从高种姓的印度人 那里继承来的,还有所谓拥有种族手的真正的贵族也是如此。劳作,甚至颤 抖、弹钢琴等,都会改变手的形态,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练习久了肌肉就 会强壮,摩擦多了、经历风吹日晒又不小心护理的话皮肤就会变粗。众所周知, 物理特性是继承来的,在对各个种族的研究中都能观察到,因此熟练的人看 一眼某人的手就能指出一系列关于其日常生活的事实,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没人会怀疑有粗糙、低贱、敏感和肥胖的手,又有谁不知道饱受折磨的、有 灵性的、精致的和细腻的手呢?当然不能用某种特定的分类来描述和区分手, 对此海伦·本彻说得很中肯:“谁能从十万分之一双同样好看的手中发现其奥 秘呢?” 不过,我们不会被一只精心护理、美妙优雅的手骗过,这一点也很神奇。 应该说任何人都知道农夫巨大的拳头的特征,那通常也是和谐美好、表现出 宁静和可信赖的手。我们感到他是诚实可靠、能如实表达自我、敏锐决断、 理解力强并且能常常说出精彩之语的人。这种信心不光来自他年复一年诚实 劳动的事实,还来自他的手传达出来的稳定和决断。另一方面,看见一双精 心呵护、白里透红的绅士的手时我们就会感到厌恶,这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这 双手的状态或形状,或者是其指甲让我们想到了不愉快的经历,或者是因为 手指位置的问题,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会得到某种警示,只要不是太过 分的话,这种警示常常是有道理的。某些特征肯定会表现出这个人的个性: 冷漠,傲慢,心肠很硬,会冷静思考,贪婪,这些品质就像善良、坦率、有 风度与诚实一样,肯定会表现在手上。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只女性化的手的美丽。温顺、柔软、驯服、精致和诚实都从手上清晰明白地流露出来,让人能感受到。 要解释这个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并作出系统构架,至少在现在是不 太科学的想法。这种现象是从身体传达到身体的,虽然可靠但难以解释。从 来没有观察过的人就算很投入地去看,可能还是看不出门道,所以这种人就 不要考虑这一点了。但是对此坚信不疑的人要注意避免夸张和犹豫。如果要 给学习手的语言的人一条建议,那就是不要过快地做出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的价值判断,要小心处理并用以后的经验对其进行求证。追踪手尤其是手指 的动作非常有意思。我不是说那些外在的、和手臂协同的动作,那些是可 以装出来的。我说的是始于手腕、仅仅出现在手掌部分的动作。对这类动 作进行研究就要关注儿童的手,那种未加训练、没有技能、处于自然状态 的手。双手握住或者用手指指向自身尤其是指向嘴部的动作最能清晰地表 现出某种欲求,这与孩子吮吸乳房有类似之处。这种动作达尔文在小猫身 上也见到过。 男性化的手的动作通常太过沉重缓慢,显然,更精细的动作应该还是女 性化的手做得更好,尤其是在那些活泼的、紧张的、神经质的女性中。这就 说明了为什么看一个人的手比听他说话还要有用。放在膝盖上的手显然说明 不了什么,但是隐藏的怒火却能让手慢慢握成一个拳头,或者手指很有特点 地前屈,像是要把某人眼睛挖出来一样,或者两只手在深深的痛苦中绞在一起, 或者其他四个指头的指腹欢快地滑过大拇指指腹,又或者是几个手指不连贯 地、紧张地、不耐烦地、害怕地动来动去,还有可能整个手像精神十足的猫 的爪子那样欢乐地张开、握紧。 仔细观察会发现,脚趾也能说明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穿着特别精致的鞋 子、可以自由挪动脚趾的女士身上。生气的时候要是觉得跺脚太明显,这些 女士就会紧紧地把脚趾压向地面;而尴尬的时候则会将脚底重心微微转向内 侧,以脚尖点地;不耐烦则表现为在脚跟和脚趾之间不断切换重心,并且越 来越快;蔑视和欲求则会让她们竖起脚,直到鞋底接近面向前方,脚的重心 全放在脚跟上;好色则通常表现为伸出一只脚,胫骨轻轻前伸,所有脚趾都 紧扣住鞋底,就像一只猫感到舒服时的样子。这类女人不会说什么,不会有 表情上的表示,也不用手的动作来表达,却用脚说明了一切。内在经验一定会外化,而脚就是最多见的表现渠道。 所以要牢记,那些号称自己勤奋工作,实际上却想通过不工作过活的人, 比如盗贼、赌棍等,对他们的手必须多加注意。关于笔迹学的价值可以参阅 我的《司法检验官手册》。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主编推荐

 ◎现代犯罪心理学理论奠基之作 ◎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构建完整的犯罪心理学体系。本书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情境、犯罪心理结构、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等内容。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为警察、法官、律师、检察官等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探案谜、悬疑小说爱好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读物。 ◎列举大量真实案例,透过罪犯的作案手法,推测其犯罪的心理特征,让读者接近犯罪心理学这门复杂而神秘的学问,从而正确看待犯罪,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显示全部>>
 隐藏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分析犯罪现象,探讨犯罪问题的读物。书中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并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等。作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讲述了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各种心理因素,包括如何看待证人的证词,如何观察证人的肢体细节等。 书中引用大量真实案例,帮助读者正确分析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作者像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一样,在他的引导下,读者可以通过复杂却容易理解的步骤,对典型犯罪现场进行侦察和重建,从而探明事实的真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