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
正版现货,实图拍摄,看好下单,当天下单当天发货。
¥
2
九品
仅1件
作者王逸舟、谭秀英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V-1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逸舟、谭秀英 编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09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81676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0页
-
字数
30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中国外交研究丛书
- 【内容简介】
-
由于种种原因,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当代中国外交,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究;在若干领域,中国学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国同行的后面。在笔者看来,如果说中国学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话,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领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对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及大国博弈过程的讨论。理论研究是与实际进程一致的。过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领域,多半是围绕战争与和平、重要国家的关系调整和主要领导人的“大手笔”推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和推进,中国外交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目标的前提下,公众有了更多了解和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动力和目标,呈现多元、多样的“树状”形态,在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政治与经济、军事安全、社会文化、体育及贸易往来、地方与中央关系、民族区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张地讲,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史卷的壮观与多彩,不只在中国自身历史上少有,即便从世界史范围观察也不多见。《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概述了1949-2009年中国外交史。
- 【作者简介】
-
王逸舟,1957年生,法学博士,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已出版专著10余部、300多万字,代表作有:《当代国际政治析论》、《西方国际政治学》、《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新高地》等。主持完成“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研究”、“中国与非传统安全”等重大科研项目。曾到过近40个国家及地区讲学和访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
谭秀英,195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审,《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外交六十年:历史、利益与战略》,参与完成两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论文明的交流与选择》、《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五十年》,参与完成14部著作的写作与编辑工作,其中担任《世界经济统计》副主编,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 【目录】
-
第一章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第一节三个“三十年”:中外关系的重大历史参照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19—1949)
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49—1979)
三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中外关系(1979—2009)
四小结
第二节中外关系在六个时期的演化:一种综合性的评估
一新中国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外交调整时期(1956—1966)
三极“左”路线占上风的时期(1966—1976)
四启动改革开放新航程的时期(1976—1989)
五冷战结束后的适应与调整时期(1989—2002)
六全新成长时期(2002年至今)
第三节总结
第二章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透视
第一节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面I临的国际形势
一“一边倒”时期的国际形势
二“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国际形势
三“一条线”时期的国际形势
第二节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
一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形势
二邓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转换
三邓小平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
第三节世界格局转换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
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征
二江泽民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
第四节21世纪初期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一国际范围内的积极变革
二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三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
第五节总结:当代中国应对国际形势的思想启示
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至关重要
二密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坚持判断国际形势的辩证思维
第三章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轨迹和特征
第一节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演变轨迹
一寻求国际承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积极参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第二节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一以经济为先导的参与路径
二从批评、利用到认可的认知过程
三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种参与形式
四以周边为重点的合作平台
五以维护和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参与原则
六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总结
第四章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第一节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一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视角
第二节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一独立自主外交组织体制的创建与发展
二驻外外交代表机构的发展
三外交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一外交部内部机构及驻外机构的调整与增设
二内外协调机制的不断建设与日趋完善
三公民权益保护与危机处理机制的发展
四公众外交机制的确立与丰富
第四节中国外交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外交人员竞选机制与培训机制的完善
二党政涉外相关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的扩展
三不同领域的专家定期对话机制的发展
四各功能性机构的磋商与联系机制的确立
第五节总结
第五章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与推进
第一节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
一中国共产党军事外交思想的缘起
二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外交实践
第二节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军事外交(1949—1978)
一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的实践
二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
第三节新时期中国军事外交(1979—2002)
一新时期军事外交的推进
二新时期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
第四节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外交(2003—2009)
一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进
二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特点
第五节总结:继往开来的中国军事外交
第六章民族主义的起落与中国外交
第一节改革开放前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一政府话语中的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二中国外交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三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在理论层面的竞争共生
四国家民族主义与大众民族主义的互动及其外交后果
第二节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二后冷战时期大众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第三节总结
第七章身份变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
第一节理论介绍与概念分析
第二节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50—1979)
一国际主义色彩增强期(1950—1960)
二国际主义色彩浓烈期(1960—1969)
三国际主义色彩减弱期(1969一1979)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79—2009)
一转型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79—1989)
二参与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89—2009)
第四节总结
第八章中国外交研究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研究
一传承与扬弃:外交研究在新中国的奠基
二研究成果及其特色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
一学科的恢复与发展
二理论与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三重新萌发的中国意识
四外交学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结语:攀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高地
作者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