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基础
  • 中医学基础
  • 中医学基础
  • 中医学基础
  • 中医学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学基础

实图拍摄,正版现货,当天下单当天发货。

12 2.3折 52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承德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成为品 编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16

上书时间2024-05-18

墨韵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成为品 编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3
  • 版次 1
  • ISBN 9787105152711
  • 定价 5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3页
  • 字数 32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医疗保健康复行业实用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医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在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必修课。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中国传统医学科学。为适应中医各科教学和临床实践需要,我们在《中医学基础》编写中加入了诊法,将书名定为《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基础》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下篇为常用诊法,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及推拿常用物理诊断法。
  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后导师董福慧教授、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副院长高云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王征美主任医师审定通过,现出版发行,以供推拿按摩行业教学培训和按摩专业人员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成为品,1964年1月入伍,先后就读并毕业于济南军区卫生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曾任部队军医、后勤学院教员、北京按摩医院院长、中国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副主任、东亚太平洋地区盲人按摩学会秘书长。现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保健按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保健按摩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芳香医药分会技术顾问。
  代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参与起草制定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和盲人保健按摩培训、就业和晋升问题的相关法规性文件,主持编写、出版《正常人体解剖学》《内科按摩学》《伤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儿科按摩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25门按摩中专教材,《触诊诊断学》《按摩学基础》《伤科按摩学》《妇科按摩学》《儿科按摩学》等5门盲人按摩专科和本科教材,《康复理疗培训教程》《实用按摩学手册》等,研制发明的专供盲人按摩教学用的“电脑经络人”“盲人按摩职业培训系统研究”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对我国盲人按摩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盲人按摩事业发展的奠基人。
  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主持制定、编写《保健按摩师国家职业标准》《保健按摩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芳香保健师国家职业标准》《芳香保健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参与组建保健按摩师、芳香保健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对我国保健按摩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保健按摩事业发展的领头人。
  1998年起,曾多次到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开展关于中医按摩的讲学与交流,曾多次代表中国中医按摩界应邀访问美国、德国、意大利、波兰、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关于中医按摩的讲学与交流,受到广泛好评,对世界推拿按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录】
上篇 基础理伦
概述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府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及临床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第二节 基本病机
第三节 疾病的转归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

下篇 常用诊法
概述
第九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