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忆师友
正版全新
¥
24.8
4.3折
¥
5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严家炎 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23410400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28开
纸张纯质纸
定价58元
货号4516453
上书时间2024-09-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严家炎忆师友
【书 号】 9787523410400
【出 版 社】 团结出版社
【作 者】 严家炎 著
【出版日期】 2024-08-01
【开 本】 128开
【定 价】 58.00元
【编辑推荐】
痴情文学的燕园“大侠”——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跨越70余年的深情回望,
再现与唐弢、丁玲、萧乾、柳青、杨晦、王瑶、季羡林、金庸等人的交往经历,展现一代学者治学为人风采、知名作家的逸闻趣事。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跨越70年的师友情谊。通过作者与唐弢、丁玲、萧乾、柳青、杨晦、王瑶、季羡林、金庸等人的交往经历,再现一代学人者的治学为人风采、知名作家的逸闻趣事。同时,借由作者的笔触,窥见20世纪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的人文底色。
【目录】
辑一 忆师
002 在我记忆中的慧修师
016 “生来注定吃苦 ”的人
—— 悼丁玲
022 精神上的导师
—— 我印象中的李何林先生
028 一个初冬夜晚的经历
032 吴组缃先生二三事
037 我心目中的田仲济先生
042 他在人们心中永生
—— 读《微笑着离去:忆萧乾》
047 石破天惊话科学
051 悼念文学史家唐弢先生
002 在我记忆中的慧修师
064 心中的丰碑
—— 哭王瑶先生
068 难以**
—— 敬悼朱德熙先生
072 我所知道的吴小如先生
辑二 记友
078 回忆我和柳青的几次见面
085 怀念贻焮先生
090 缅怀樊骏学长
096 怀念曹先擢先生
099 长长的瞬间
102 忆子铭兄
110 缅怀王富仁教授
115 回忆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
119 我所认识的梁锡华
——《香港大学生》序
125 悼念杰出的诗人洛夫先生
132 战后日本“中国学”的一位引领者和见证人
—— 悼念丸山昇先生
辑三 琐记
144 穆时英长篇小说的追踪与新发现
151 《当代英雄》筹办记
157 回忆我当“保姆 ”的日子
附记
170 金庸答问录
177 从“春华”到“秋实”
—— 严家炎先生访谈录
【前言】
金庸答问录
我和查良镛先生曾有机会多次接触,聆听过他的许多高见。但常为时间或场合所限,一些很想知道的问题往往无法涉及,或因谈得不畅而感到意犹未足。于是我改变办法,事先将问题书面寄给查先生,请他专门接受一次采访。终于在 1995 年 3 月 3 日下午实现了这个愿望。
这次采访是在轻松漫谈的方式中进行的。可惜当时没有带录音机,记得不好。下面是我提问和查先生回答的大致记录。本文直到*近才整理出来,并经查先生亲自过目。
问:您幼年读过四书五经吗?何时开始接触诸子和佛家思想?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怎样?
答:我祖父是清朝进士,大伯父是清朝秀才。到二伯父,就进北京大学国文系念书。我父亲是祖父的小儿子,他上的是震旦大学。我哥哥也上新式学校,与冯其庸是同学。我自己小时候没有进塾读四书五经,一开始就念小学。传统文化除耳濡目染外,主要是我自己慢慢学的。佛经读得更晚。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好东西。像中国史笔讲究忠于事实,记录事实,这就很好,与西方观点也完全一致。史识是作者的,但事实是客观的,不能歪曲。评论可以自由,事实却是神圣的。春秋笔法就是于记载事实中寓褒贬。齐国崔杼杀了庄公,齐太史就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位史官很快被崔杼杀了。史官的弟弟上任后还是那样记载,又被杀。到第三个弟弟,还是写崔杼“弑庄公”。这种史笔就很了不起。
我对传统文化是正面肯定的,不会感到虚无绝望。当然,中国传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东汉、宋朝、明末都发生过学生运动,就看引导的方向如何。
我在香港大学讲演,题目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强调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这就是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讲究有节制,要含蓄,不赞成廉价宣泄,这也是很好的主张。
我并不排斥西方。西方哲学家像罗素、卡尔·蒲伯,我也很喜欢。
问:您何时开始大量接触外国作品?在欧美文学方面,您喜欢哪些作家作品?
答:抗战后期我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念外交系,那个学校国民党控制很严,国民党特务学生把很多人看作“异党分子”,甚至还乱打人。我因为不满意这种状况,学校当局就勒令我退学。我只好转而到中央图书馆去工作,那里的馆长是蒋复聪,他是蒋百里先生的侄子,也是我的表兄。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 理图书,一边就读了许多书。一年时间里,我集中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
我比较喜欢西方 18—19 世纪的浪漫派小说,像大仲马、司各特、斯蒂文生、雨果。这派作品写得有热情,淋漓尽致,不够含蓄,年龄大了会觉得有点肤浅。后来我就转向读希腊悲剧,读狄更斯的小说。俄罗斯作家中,我喜欢屠格涅夫,读的是陆蠡、丽尼的译本。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后来到香港才读的。
问:在中国新文学方面,您接触或喜欢过哪些作家作品?
答:中国新文学作家中,我喜欢沈从文。他的小说文字美,意境也美。鲁迅、茅盾的作品我都看。但读茅盾的作品不是很投入。
问:您在《倚天屠龙记》中写谢逊这个灵魂和肉体都受尽创伤的人物时,说他的叹声“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痛苦,无边无际的绝望,竟然不似人声,更像受了重伤的野兽临死时悲嗥一般”,这令人想起鲁迅小说《孤独者》写魏连殳的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二者意象的相似,是不是说明您潜在地受过鲁迅的影响呢?
答:是的。我的小说中有“五四”新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在语言上,我主要借鉴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初是学《水浒》《红楼》,可以看得比较明显,后来就纯熟一些。
问:您从事的编剧和电影的实践,对您的小说创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您的小说笔墨形象特别鲜明,而且具有强烈的质感和动感?
答:我在电影公司做过编剧、导演,拍过一些电影,也研究过戏剧,这对我的小说创作或许自觉或不自觉地有影响。小说笔墨的质感和动感,就是时时注意施展想象并形成画面的结果。
戏剧中我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莎翁重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借外在动作表现内心,这对我有影响。而中国传统小说那种从故事和动作中写人物的方法,我也努力吸收运用到作品里。我喜欢通过人物的眼睛去看,不喜欢由作家自己平面地介绍。中国人喜欢具体思维,较少抽象思考,我注意到这种特点,尽量用在小说笔墨上。这些或许都促成了我的小说具有电影化的效果。
我在小说中也确实运用了一些电影手法。像《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的回想,就是电影式的。《书剑恩仇录》里场面跳跃式地展开,这也受了电影的影响。一些场面、镜头的连接方法,大概都与电影有关。
至于把小说场面舞台化,当然受了西方戏剧的影响。刘绍铭先生曾经提到过《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密室疗伤”,是戏剧式的处理。(严插话:其实,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的故事出自众人之口,有人说这是学日本电影《罗生门》(据芥川龙之介原作改编)三个人讲故事,讲同一件事但讲法不同。不过,在我其实是从《天方夜谭》讲故事的方式受到了启发。不同之人对同一件事讲不同的故事,起源于《天方夜谭》。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写散文的? 20 世纪 40 年代写过小说吗?
答:写散文主要到香港之后。20 世纪 40 年代在陈向平主编的《东南日报》副刊《笔垒》上也发表过散文。
我在重庆时曾经写过短篇小说,题为《白象之恋》,参加重庆市政府的征文比赛,获得过二等奖,署的是真名。题材是泰国华侨的生活,采用新文学的形式。
《绝代佳人》是根据郭沫若写如姬的剧本(严按:即《虎符》)来改编的,曾得过文化部的奖。
问:有人说郭靖形象中有您的影子,这可能吗?
答:作家其实都有折射自己的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留下某种烙印。写郭靖时,我对文学还了解不深,较多地体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如果说有自己的影子的话,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应比较慢,却有毅力,锲而不舍,在困难面前不后退。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下苦功夫,不求速成。
到后来,随着对文学理解的加深、实践经验的增多,我的小说才有新的进展。后面的小说,处理这个问题比较好。
问:可不可以说您把武侠小说生活化了?使武侠小说贴近生活、贴近人生,是您的自觉追求吗?
答:生活化问题,不一定是有意的追求。我的小说写武功的那些情节,是比较神奇的,并不生活化。但一写到人物的经历、感情,以及人们的相互关系,这些就必须生活化,必须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问:有部《金庸传》曾提到您对曾国藩的看法,不知是不是像传中所说的那样?
答:我年轻时读过《曾国藩家书》,那时对曾国藩是否定的,把他看成汉奸。因为蒋介石很捧曾国藩,我们就坚决反对。后来才改变看法。
《倪匡金庸合论》那里面对我评论得实在未必对(有关曾国藩)。
有一部《金庸传》,是根据各种公开的文字材料七拼八凑再加上想象写成的。作者在写作成书之前并没有访问过我。讲我家乡是哪一县、哪一市,很多是错的。还说我20世纪50年代初2月份到北京时穿一件衬衫和牛仔裤。其实我一辈子从未穿过牛仔裤。在北京 2 月份只穿一件衬衣,非冻死不可,他以为北京和香港差不多。有关邓小平接见前批示“可以”之类,更是胡编乱造。
1998 年 10 月依据当时记录整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