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庭坚散文选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庭坚散文选评

正版全新

36.31 4.7折 7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效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42432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纯质纸

定价78元

货号3630415

上书时间2024-05-26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黄庭坚散文选评
【书    号】 9787520542432
【出 版 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    者】 程效
【出版日期】 2024-0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78.00元

【编辑推荐】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历任叶县县尉、吉州太和县知县、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太平州知州等职。黄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于苏轼门下、合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名尤为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黄庭坚的词,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被尊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千年以降,研究黄庭坚书法、诗词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对其散文关注相对偏少,以至掩盖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的不斐成就和深厚造诣,曾有学者提出,黄庭坚散文当可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第九家”。

《黄庭坚散文选评》一书编著者程效先生积十数年之功,独辟蹊径,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当中搜罗爬梳,对目前存世且有据可查的近三千篇散文进行研读、梳理、归类,精选出五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行了注释和点评。程效先生乃当今国内研究黄庭坚领域里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注重从史料中追寻蛛丝马迹,对黄氏散文创作的品格与气节不拔高、不虚夸,更不主观臆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对黄庭坚散文创作同时又是书法锤炼的独特现象进行了剖析、褒扬,特别是对黄庭坚由官场扬名到两度遭贬前后文风渐变及书法成就愈加老辣达到巅峰状态的时代背景和心态坦然的从容气度,表达了高山仰止的崇高敬意,同时对某些寡廉鲜耻、为扬名未遂进而诬陷黄庭坚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小人进行了无情地鞭挞与嘲讽。特别是对黄庭坚散文创作中“短而精”“语出新意、平易晓畅和论辩明晰”的独特风格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可以这样说,《黄庭坚散文选评》一书的出版,填补了长期以来对黄庭坚散文系统研究的空白,揭秘了山谷文章为诗词、书法成就所掩但在文风极盛的北宋亦堪称风格独异和成果卓著的散文大家之真相。

【内容简介】 
《黄庭坚散文选评》是一部研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老人、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散文作品的学术专著。黄庭坚在北宋文坛与苏轼齐名,享有“元祐文章,世称苏黄”的声誉,本书在对黄庭坚存世的2800余篇散文进行分析、梳理、归类的基础上,选出其中50篇具有代表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黄庭坚散文作品进行了注释和点评。山谷散文以短而精的小品文创作为主,强调语出新意、平易晓畅和论辩明晰,将经术、议论、情感和学理融为一体。其散章表现手法、方式不拘一格和丰富多样,特别是辞赋、游记、书札、 序跋、碑志、铭文和颂赞创作中不乏传世名篇。本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长期以来对黄庭坚散文系统研究的空白,揭秘了山谷文章为诗词、书法成就所掩但在文风极盛的北宋亦堪称风格独异和成果卓著的散文大家之真相。

【目录】 
目 录

 

跛奚移文                            001

上苏子瞻书                       009

胡宗元诗集序                   016

云巢诗并序                       022

王定国文集序                   030

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037

白山茶赋并序                   042

毁璧序并诗                       049

小山集序                            056

题摹燕郭尚父图              061

东郭居士南园记              066

题李白诗草后                   072

松菊亭记                            078

陈留市隐并序                   084

解 疑                                 088

刘明仲墨竹赋                   093

跋东坡论画                       100

致景道十七使君书         106

黄几复墓志铭                   111

写真自赞                           117

王纯中墓志铭                   123

李公麟五马图题跋         130

祭舅氏李公择文              135

书陶渊明责子诗后         141

跋东坡水陆赞                   146

跋亡弟嗣功列子册         152

赠张大同卷跋尾              155

庞安常伤寒论后序         159

小子相帖                           165

与王周彦长书                   169

与徐甥师川书                   177

与王观复书                       182

砥柱铭卷                           187

跋东坡墨迹                       195

苦笋赋                                199

答洪驹父书                       203

书嵇叔夜诗与侄榎         209

题东坡字后                       214

南浦西山行记                  218

道臻师画墨竹序              222

黔南道中行记                   229

家 诫                                237

书幽芳亭记                       247

山预帖                                251

南园遁翁廖君墓志铭     255

大雅堂记                           262

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     267

书梵志翻着袜诗              273

题自书卷后                       279

答李几仲书                       284

 

主要参考书目                   289

后 记                                292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写真自赞①

余往岁登山临水,未尝不讽咏王摩诘辋川别业之篇②,想见其人,如与并世。故元丰间作“能诗王右辖”之句,以嘉素写寄舒城李伯时,求作右丞像③。此时与伯时未相识,而伯时所作摩诘,偶似不肖,但多髯耳④。今观秦少章所蓄画像,甚类而瘦,岂山泽之儒,故应臞哉⑤?少章因请余自赞。赞曰:

饮不过一瓢,食不过一箪⑥,田夫亦不改其乐,而夫子不谓之能贤,何也?颜渊当首出万物⑦,而奉以四海九州,而享之若是,故曰:“人不堪其忧。”若余之于山泽,鱼在深藻,鹿得丰草。伊其野性则然⑧,盖非抱沈陆之屈,怀迷邦之宝⑨。既不能诗成无色之画,画出无声之诗,又白首而不闻道,则奚取于似摩诘为⑩!若乃登山临水,喜见清扬,岂以优孟为孙叔敖,虎贲似蔡中郎者耶!

吏能精密,里行婣卹,则不如元明,而无元明忧疑万事之弊。斟酌世故,铨品人物,则不如其弟知命,而无知命强项好胜之累。盖元明以寡过,而知命以敖世。故鲁直者,欲寡过而未能,以敖世则不敢。自江南乘一虚舟,又安知乘流之与遇坎者哉!

或问鲁直:“似不似汝?”似与不似,是何等语?前乎鲁直,若甲若乙,不可胜纪;后乎鲁直,若甲若乙,不可胜纪。此一时也,则鲁直而已矣。一以我为牛,予因以渡河,而彻源底;一以我为马,予因以一日千里计。鲁直之在万化,何翅太仓之一稊米。吏能不如赵、张、三王,文章不如司马、班、扬。颀颀以富贵酖毒,而酖毒不能入其城府;投之以世故豺虎,而豺虎无所措其爪角。则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道是鲁直亦得,道不是鲁直亦得。是与不是且置,且道唤那个作鲁直。若要斩截一句,藏头白,海头黑。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①“赞”:是一种古代文体,有诗与散文两种表达方式,多用于歌颂和评述。本文约作于元祐四年(1089),山谷当时在朝为史官。由刘琳、李勇先、王蓉贵点校《黄庭坚全集》(中华书局2021年4月版)题为“写真自赞五首”,即第*自然段为序言,其余每一自然段为一赞,共五赞。

②王摩诘: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河东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曾官尚书右丞,故文中又称其王右辖、王右丞。辋川别业:是王维诗歌名作之一,此诗写作者在辋川隐居时的田园生活,意境优美。

③“王右辖”之句:即黄庭坚所作的五言律诗《摩诘画》:“丹青王右辖,诗句妙九州。物外常独往,人间无所求。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胸中有佳处,泾渭看同流。”

嘉素:宋时质地好且用于书写作画的缣帛。

④不肖:不相像,不是很像。髯:两腮的胡须,亦泛称胡子。

⑤秦少章:秦觏(gòu),字少章。宋扬州高邮人,秦观之弟。臞(qú):清瘦。

⑥饮不过一瓢,食不过一箪:孔子赞学生颜渊之贤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用其意,见《论语·雍也》。

⑦当首出万物:意为圣人为君,头首出于众物之上。见《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⑧若余之于山泽:像我一样在山泽。深藻:此指水深处。鹿得丰草:鹿鸣志在得到丰草。见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逾思长林志在丰草也。”

⑨沈陆:即陆沉,无水则沉,谓陆沉,常借指埋没人才。怀迷邦之宝:谓贤人怀才却让邦国沉迷不振。

⑩“既不”四句:无色之画谓诗,无声之诗谓画。此谓王维工诗善画,而自谦己无所长,长相形似又有何用?

优孟为孙叔敖:优孟为楚国艺人。楚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优孟假扮孙叔敖去见楚庄王,王以为孙叔敖复活,优孟趁机讽刺楚王寡恩,王幡然醒悟,遂封其子。虎贲似蔡中郎:蔡邕,东汉名臣,累官至掌宿卫的虎贲中郎将。此处意为不能因有蔡中郎一样的光鲜外表,就自以为灵秀其里。为作者自嘲。

婣卹(yīn xù):“婣”同“姻”,“卹”同“恤”,婣卹此为怜悯之意。

若甲若乙,不可胜纪:既像甲又像乙,此种情形太多,不能逐一记述。

“一以我”五句:意谓人在千变万化的自然中可化为牛、化为马,或其他东西,生命本无高低贵贱之分。见《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万化:万物。何翅:何啻、岂止,此处“翅”同副词“啻”。稊米:小米,此喻极微小。赵张三王:见《汉书·王吉传》:“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即王吉之子王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

司马班扬:指文史大家司马相如、班固、扬雄。

颀颀:长长的样子。酖(dān)毒:“酖”同“耽”,沉溺、延迟之意,指贪图富贵如同服毒。

世故:世态人情。豺虎:豺狗、老虎,此喻像豺虎一般凶恶。见《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数子有一日之长:数人发挥才干而占上风之时。见《贞观政要·任贤》中有载:“王珪曰:‘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

黄庭坚这篇自题肖像赞,虽又名“写真自赞五首”,实则除*后一段偈语外,前四个自然段均采用散文体叙写。全篇书写收放自如,文含释道机趣。为便于阅读和理解,拟借助《金刚经》中所谓“四相”之“三相”来作对应解读,即“人相、众生相、我相。”从“似与不似”的视角来看,此“三相”与原文分四个自然段表述的内容,也算是大体吻合和多所关联,且听以下分解。

一、有关“人相”,即由“此”而观“彼”之形状,亦即佛禅所谓以分别心看待别人

窃以为,这里所说的“人相”,可解读为赞文所提到的王维画像。作者一开头即说到自己特别喜爱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恨不得与其同处一世、一同隐居辋川别业、一同弹琴作画和吟咏赋诗。于是,就请当时尚不相识的大画家李公麟手绘了一幅王维肖像,悬于家中,以便诵其诗、通其意、观其像而如见其人。如此久之,又稍感此幅右丞画像有些瑕疵,即两腮胡须画得偏多了一些。拿去与好友秦觏收藏的一幅王维画像作比照,两者竟如出一辙,不单是胡须偏多,而且画中人均偏瘦一些。故不忍问少章道:“难道隐居山野之士就该是清瘦的吗?”秦觏不得其解,反提议作者试着为自己画像题一赞,或许转换一下视角,就有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真切观感。

二、有关“众生相”,指世间各种人的表现和面貌,即众多个“人相”的会合

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众生”之相,即不能看透世间的因果际会,却执着于眼见的“众生之相”;二是把众生当作有别“我”的异相来看。黄庭坚乃禅宗黄龙派高僧入室记名弟子,他很有见地依循禅修“从戒入定”再“从定开慧”来例解众生迷途。比如因境界和格局的差异,面对简陋清贫生活,普通农夫与孔子高足颜回感受就大相径庭,前者难脱烦恼,后者不改其乐。由是观之,又似鄙人穷则独善避于草野,浮鱼自知潜于深水,鹿鸣志在得到丰草,可见人皆喜富贵而厌清苦,大抵芸芸众生的本性就是如此。就算是外形长得与王右丞相似,也不能将诗写成有色之画,或把画绘成有声之诗,倘若到年老还未能参透人生的真谛,又能有何作为呢?再说登山临水,众生往往偏爱名大形胜之地,岂不知不具优孟那样的智慧,就算拥有蔡邕一般的光鲜外表,亦难以灵秀其里。故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区分自身与外在现象的似与不似,认清自己只是一个特定的个体,即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可助力众善奉行,诸恶勿作,进而摆脱一切执念,进入无烦恼的境界。

三、有关“我相”,乃“四相”中除“寿者相”外的第*相,也是*基础、*重要和*难破除之“相”

身为禅宗居士的山谷,自是深谙其中三昧。他先是以局外人的语气发问:“画中人像不像你?”然后是作者一连串的似问非答的阐述。一句“似与不似,是何等语”的感喟,既否定了前述那句不确切的提问,又暗喻了“知‘人相’易、识‘我相’难”之常理。生之何如?在山谷看来,恰如乃师东坡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指人生本是一个迁流不息、生灭无常的过程。作为个体的我,亦无时无刻不处在生命长河之流转变化中,没有恒常不变的个体存在,过去的黄鲁直不可计数,将来的黄鲁直亦不可胜数,它似我非人、似人非我,而我之为我,只存在于刹那。即文中所述:“此一时也,则鲁直而已矣。”不仅如此,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画中之我与生活中之我,既同属一生命之流,又各生分别,不尽相同。这就涉及一个似与不似、像与不像的问题,即禅谓生灭无常,相续不断,没有恒常不变的存在。山谷在此借题发挥,坦言自己如“太仓之稊米”而微不足道,更不如史上的“赵张三王”和“司马班扬”有经天纬地之才能,但稍感欣慰的是自己尚能开释而悟道,不致于迷失自我。如庄子所谓的“一以我为牛”和“一以我为马”,原意是不辨物我是非,作者在此借用并有所增益。表明对于前者自己尚能“因以渡河而彻源底”,坚持自修以超脱尘根;对于后者则“因以一日千里”,而追寻物我两忘之境。

上述这些取益于释道的见解,无疑对黄庭坚立身处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之明了自我在万物造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即“鲁直之在万化,何翅太仓之一稊米”。从而能从容处世,坦然面对种种波折,形成一种兀傲自信、淡泊名利、随缘自任、超尘脱俗的人生态度。所以,作者能在后面不无自得地宣称:相比史上许多前辈卓越之吏能文才,固然是自愧弗如,但我之兀傲豁达的襟怀,又估摸着是前人所未必有的。比如说“富贵酖毒”“世故豺虎”,皆有让人手足无措之祸患,前人视之如洪水猛兽,而我却能坦然面对而不受其害。所以,尽管山谷一生仕途蹭蹬,怀才不遇,到了晚年反受文字所累而两遭贬谪,但是,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困苦之境,均能因任自然和置生死荣辱于度外。

*后,还需补充说明一点:古代文士无今人照相的便利,将摹画人物肖像称作写真,故请人为己画一幅画像也常常是郑重其事,而且非大名鼎鼎的画家不请。何也?一言以蔽之,要画得像我,即山谷文中所谓“似不似汝”。 读过这篇三段论式的《写真自赞》,当可知作者充内形外之渊源所在了;亦当明白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似与不似”,原本就是一个无正解的假设命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