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正版全新

27.35 5.3折 52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欣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64833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52元

货号3638126

上书时间2024-05-24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书    号】 9787559864833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 李欣伦
【出版日期】 2024-01-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52.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直击现实的勇气与力道——现代女性通过学业、事业等拥有了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诸多机会,但仍要面临女性特有的在婚姻、家庭生活和抚育后代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本书描绘和分析了现代女性的生活历程,描写现代女性的生命经验和社会角色,关注女性现实境遇,体现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引导普通读者对个体生活进行观照、对社会现实进行关怀,直面问题和困惑,具有现实意义。

2.紧扣女性、家庭等热点,具有市场性——以女性作者的切近视角、细致体察和自我性别身份的体认,书写现代女性生活的美好与艰辛,表达对现代女性的生存实境与内心状况的关切。直击个人进入婚姻之后的生活,为了兼顾工作、家庭、亲子关系,日常面临的冲突与挣扎,深藏内心的困惑、委屈、不安与挫折感。文中对婚姻家庭、性别关系的观察、描绘和剖析,反映出当下时代和社会各行业女性劳动者或专职主妇的生活情境,她们在社会上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回到家庭要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家庭琐事和养育孩子的重任,过着“上两个班的人生”。紧紧扣住社会热点。 

3.文学叙述对沉郁主题的柔和安抚,凸显积极的人生价值——本书并非从社会学的角度,用社会调查中的数据对现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冷峻剖析,而是以文学的手法描写作者和其他女性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生际遇和心理活动,包括“家屋剧场”里的笑与泪,“成为母亲后更理解上一代人的处境”等真实的感触。文笔流畅,笔触细腻,深入女性生活的肌理,犀利而不失温润,情境丰满又不乏冷静和理性,表达的实质是追求女性独立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启迪读者直面现代女性生活中的挑战,寻求突破与平衡,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的美好人生。

4.值得一赏的家屋小品文,弹奏现代女性的共鸣曲——本书文笔流畅,有小说的客观、诗的陌生化,文字清淡,意蕴丰富,拓展了散文的创作面向。从展示日常生活,到引起读者对当代职业女性多重角色的深度思考,作者从自身出发,做了多向度呈现和抵达。作者对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处境有着细腻而又犀利的描摹与感悟,不粉饰女性时而面临的一地鸡毛的崩溃人生,也不吝于表达母职中与孩子温情互动、被孩子疗愈的感动瞬间,与当下多数女性有深深的共情感,值得推介。

 

编辑推荐

1.无论是否步入婚姻,都可一读的心灵随笔。

密织的文字夯筑*现实的婚姻生活,道尽古往今来所有女子的担当与困境。

家屋剧场,女性意识,找寻组成家庭后完整或是零散的自己。

2.书中的事像是另一个女子的人生,像起床后的被窝,留有我的余温和身形,却已经与我无涉,是昨日蜕下来的皮。

散文家李欣伦,用笔尖写出只有女性才懂得的,生命褶皱的苍凉美感。“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所谓的自由,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大残忍。

【内容简介】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以精准的文字描绘了学术界女性对于婚姻、家庭、生育、母职,以及两代人的母女关系的体验与看法;直击个人进入婚姻之后的生活,为了兼顾工作、家庭、亲子关系,日常面临的冲突与挣扎,深藏内心的困惑、委屈、不安与挫折感;探讨了婚姻家庭、性别关系、女性劳动者、专职主妇等现代社会议题。

  李欣伦用勇敢真诚深刻的文字,刻画当代女性的多重生活情境和所面临的现实遭际,细致描绘婚姻困境,道尽现代女性说不出的心事以及情感世界;不粉饰女性时而面临的一地鸡毛的崩溃人生,也不吝于表达母职中与孩子温情互动、被孩子疗愈的感动瞬间,对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的现代女性充满人文关怀。

【目录】 
推荐序 腾飞于沼泽之上……… 1

 

辑一  之后

 

之后……… 3

洞与缺口……… 22

虚线与斑点……… 39

半脸……… 55

 

辑二  头朝下

 

头朝下……… 71

末日音声……… 94

水面下……… 109

躺地上……… 125

 

辑三  假日游戏

 

假日游戏……… 139

之间……… 149

战栗游戏……… 157

一个母亲的误读……… 171

屑屑……… 186

 

辑四  方舟

 

等待……… 203

方舟……… 216

梦中足迹……… 229

回娘家……… 239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249

 

后记……… 261

【前言】 
腾飞于沼泽之上

杨佳娴 / 作家

张爱玲中学时代回答校刊对毕业生的调查,在“*恨”一栏答“有才华的女子忽然结了婚”,而当代则有“名言”曰“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二者在读书圈内均传诵甚广。看似冲突,其实一体两面。

婚姻家庭制度将亲密关系绑得更紧,在法律见证下,擘画一个彼此支持实现的远景,不离不弃,努力达成,“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台词耳熟能详,用于赚人热泪,也用于情绪勒索。李安苦熬成功、妻子默默支持的故事,几乎成了婚姻故事的典范。网络上转帖“过去的人,东西坏了会想要修补,而非直接丢弃,所以也不轻易离婚”之类的警句,相反共存, 则有各种“靠背老公/老婆”在线社团内人人苦劝“快逃啊”“放生吧”。

我们是否可能深爱孩子同时厌倦母职、渴望亲密关系同时厌倦妻职?称之为“职”,并非可领薪资,庭为主要场域,但与社会共构合谋的身份,具有身体与法律门槛,包含了期待与框限、理想化与浪漫化。女性作家笔下往往能看到亟欲逃离母职或妻职,或在母职与妻职中辗转挣扎的女性,我想起萧飒《我儿汉生》中面对儿子时频繁短线暴走,仍试图一次次理性沟通,自我说服应该放手应该支持却看不到尽头的母亲,或赖香吟《静到突然》里,面对丈夫理性冷静解释的面孔,却不由自主失控叫喊出声,仿佛更证实了失职的妻子。

詹姆逊曾指出第三世界那些看似个人的文本,都应该当作“民族寓言”( National Allegory) 来阅读;而李欣伦散文新作《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看似抒发个人在婚姻、家族、妻职与母职里的遭遇,实则同样能当作女人在社会里一切处境的寓言。全书开篇《之后》,先钩沉记忆,那些曾向母亲、父亲悲诉的女人,满腹苦水、心身不宁,眼看着男人们奔向虚拟金城,百折不回,一生积聚瞬间崩散,劫灰滚滚,脚下软陷;倾诉不够,佐以药物,七天药往往五天就吃完,再多的药也压不住,症状永远是肠胃不适、感冒、胸闷。模糊故事飘进成长中的女儿的耳里眼里,多少年后有一日乍然醒觉,自己也正长期服用着肠胃、感冒、胸闷的药物; 驱动着虚拟金城一座一座浮现的“时代巨轮”(多么熟滥的词!)也正卷动自己的家庭,从前是股票万点的激狂,现在改头换面,进化了、细致了,巧妙命名的投资机会,佐以哲思鸡汤、新创名词,彻底改造三观,接近新兴宗教般的经营方式, 掉进逻辑循环的人,也与虔诚教徒无异。

童年时代听见的故事,仿佛前世记忆。西班牙片《乱世安娜》,主角安娜在心理学家的催眠协助下,回溯了好几个“前世”,每一世在不同的文化与人生中,都包含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紧张、受迫、质疑与反抗,这些经验也频繁联系到身体,亲昵、疼痛、狂喜、排泄…… 导演显然有意通过魔幻手法,让安娜来象征“女性整体”,《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则是过分写实,逼近时并不把镜头转走,也不以隐喻或蒙太奇来削弱日常里的残酷。

读者可以狡狯,所写太让人不堪、不适,随时合上纸页,跳出网页。写故事,当然也有无数方法可以既留白又有寓意。可是,就生活在书中处境里的人呢?《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揭开婚姻困境、家屋剧场,多么普通!(钱的问题这么伤人吗?不是说有情饮水饱吗?)又多么纠缠!(你怎么能不支持伴侣的梦想,尤其当梦想已经成了信仰?)因此《洞与缺口》终于发出烫口的问句:“混乱的现在如何通往他口中镀金的未来?”

而身为写作者和文学教师,我们也熟悉叙事之可能与可为——那不是课堂上的命题吗? 那不是营销上的手腕吗?那不是讨论诈骗事件时的切入点吗?时代巨轮耕耘疯长而出的致富秘籍里,李欣伦为我们整理好了叙事模式:“ 三件事,十个步骤,五个地雷,七个问题,六张蓝图,一个原则。连续十天。早睡早起。专注呼吸。勇于说不。承认恐惧。拥抱自己。 迎向未来。”有一天发现就掉进这样的深井里。信仰其实是单纯的事物,也许越容易专注的人越可能掉进去。

《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乃沼泽之书,但仍有温暖透明的时刻。比如《水面下》,陪女儿学游泳,看她从颠踬到悠游,从胆怯到克服,向母亲投去渴望认同的眼神,母女一体的感觉特别强;另一方面,选购泳衣,小女生已经知道如何反驳母亲,对花色表达个人意见。但是,欣伦不打算把文章就停在母女的小情怀上,她追溯得更深一些,关于哭:啼哭不止的孩子,疲惫无助的大人,不耐谴责的旁人,哭声曾保证了孩子刚出生时多么康健有力,却逐渐变成随身家事,尚未社会化的孩子想哭就哭,这是终将失效的特权。文内将“解决办法” 收束在“倾听与理解” ——觉得老生常谈吗?——欣伦提出,“开明”同时是难不理你”或打骂控制来应对孩子哭泣,撑出那个可以让孩子认识自我情绪的空间,母亲得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不请自来的指点。成长和教养,从来不专属于亲子,也紧密镶嵌在亲族与公共目光交织的网络里。

同样镶嵌在亲族与公共目光交织里的,还有写作这件事。《 战栗游戏》(或译为《 危情十日》《 头号书迷》等)所描述的,几乎就是写作者噩梦中*贴身的一件。《战栗游戏》原为斯蒂芬·金的名作,讲述书迷意外救了作家,因不满其新作,要求作家重写,且多次挑剔, 作家受读者控制,想逃脱甚至被砍伤手足,整部小说*后可说是作者与读者的殊死之战。现实中呢,写作不仅被简化为“把不可见的私事公之于世”,还被视为对照表,读者( 包括作者的爱人、亲戚、朋友、学生、陌生人)找答案填表,放大字句,蔓延成某种诊断,带着怜悯或鄙夷或发现新大陆(八卦)的快乐。这让欣伦重新审视当自己作为读者,是否也过度放大了不重要的细节、对于文中的含糊欠缺同理心。误读不只是理论,而是血肉真实。无数误读,以及误读带来的困扰,也可能反过来暴露、重构自我。

写作就像教养孩子,里外危机四伏。我仍然觉得,幸好有孩子,幸好有文学,《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沼泽里才因此还有可扶的栈板、可抓的树枝。这部散文集没有写成“怨苦集成”, 而是置放于女性连续体,来彰显: 你/我遭遇了什么?它是怎样出现、怎样运作而逐渐长成沼泽的?凭借阅读与书写,长期积累对于病与身的省识,这拉提之巨力竟使得一本书写沼泽的书并未陷入沼泽,鞋子里装满污泥而仍能腾飞起来,不很高,为的是可以稳稳回到地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