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 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正版全新

29.07 4.3折 68 全新

库存8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景林,徐匋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807007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8元

货号3575107

上书时间2024-03-10

文学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书    号】 9787573807007
【出 版 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    者】 王景林,徐匋
【出版日期】 2022-12-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中国好书”作者王景琳、徐匋解读庄子的力作。

关于生死问题,庄子说:活着才是王道。一部《庄子》,无论是讲逍遥游,讲齐物,讲生死一体,讲养生,讲人间世,讲无用之用,还是讲安时而处顺,归根结底还是教人如何好好地活着。

庄子也有治国理想。庄子提倡的是“不治而治”的治国之道,在这样的社会,人们织布而穿衣,耕种而吃饭,自给自足,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随意生长,人与万物浑然一体。

读《庄子》的人,“达”时,可以做到心中“无功”“无名”,云淡风轻地“达”;而“穷”时,则一箪食,一瓢饮,悠然自得地“穷”。

【内容简介】 
这部书不仅专题介绍了庄子这个人、《庄子》这部书、庄子思想的根源,还对庄子“道”的学说、庄子的理想世界、庄子提出的修德途径、庄子对文人士子命运的思索,以及终庄子理想的破灭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浅出的解说。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了庄子思想的不同侧面,构成了一个涵盖理想、精神、思辩、社会、人生、修行、处世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立体化的庄子。
  作者联系当下的社会环境及我们的人生困境来解读庄子学说,以生动活泼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庄子学说讲得生动鲜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庄子的智慧,从中获得力量或安慰。
  读庄子的文章,好像是在看电视连续剧,从北冥的鲲到天上的鹏,一幕幕演下去,直到浑沌被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生生凿死,一个个镜头扑面而来。

【目录】 
章  庄子这个人 ———— 001 

    一、庄子的名字与生卒年代 ……… 003

    二、庄子是宋国人 ……… 006

    三、庄子不是楚国人 ……… 008

    四、从漆园吏到借贷 ……… 010

    五、贫而不惫 ……… 011

    六、为相与授徒 ……… 014

    七、自然之子 ……… 016

    八、回归自然 ……… 020

第二章  的挚友 ———— 023 

    一、次相遇 ……… 025

    二、“鹓鶵”与“鸱” ……… 028

    三、切磋学术 ……… 030

    四、交情的升华 ……… 032

    五、黑暗中的那一缕阳光 ……… 034

    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037

    七、一个大胆的猜测 ……… 041



第三章  他从哪里来 ———— 045 

    一、“其学无所不窥” ……… 048

    二、与老子貌合神离 ……… 052

    三、庄子与孔子的关系 ……… 055

    四、庄子·孔子·颜回 ……… 061

    五、“颜氏之儒”的影响 ……… 065

第四章  《庄子》这部书 ———— 069 

    一、早期的《庄子》 ……… 072

    二、《庄子》的第二次结集 ……… 076

    三、第三部《庄子》的问世 ……… 079

    四、五十二篇本的《庄子》 ……… 083

    五、《庄子》的“瘦身” ……… 086

    六、苏轼捅破了窗户纸 ……… 089

    七、内七篇的本来面貌 ……… 091

第五章  “致意在逍遥处” ———— 095 

    一、“逍遥”与“游” ……… 097

    二、被误读的鹏 ……… 101

    三、南徙的鲲鹏逍遥吗 ……… 104

    四、蜩与学鸠的意义 ……… 106

    五、为什么不逍遥 ……… 110

    六、谁是逍遥游者 ……… 112

    七、“天籁”就是逍遥游 ……… 115

第六章  “道”的迷失 ———— 119 

    一、庄子之“道” ……… 122

    二、人人皆可得“道” ……… 125

    三、被“亏”的“道” ……… 128

    四、“道”输给了小成与荣华 ……… 131

    五、“万物一齐”与“道通为一” ……… 137

    六、畸人、兀者与“道” ……… 140

第七章  生死与梦觉 ———— 145 

    一、直面死生 ……… 148

    二、如同故乡的死后世界 ……… 150

    三、活着才是王道 ……… 152

    四、“鼓盆而歌” ……… 155

    五、庄子的梦 ……… 159

    六、梦醒之后 ……… 164

第八章  修德路漫漫 ———— 171 

    一、此“德”非彼“德” ……… 173

    二、庄子之“德” ……… 176

    三、“放不下”的郑子产 ……… 180

    四、日渐“放下”的申徒嘉 ……… 185

    五、恶人哀骀他 ……… 188

    六、“和”是德的境界 ……… 191

第九章  殊途而同归 ———— 195 

    一、南郭子綦的“丧我” ……… 198

    二、颜回的“心斋” ……… 200

    三、卜梁倚的“守”与“外” ……… 205

    四、意而子与“坐忘” ……… 208

第十章  庄子也有治国理想 ———— 215 

    一、他们不一样 ……… 218

    二、圣人君主尧 ……… 221

    三、卜梁倚的意义 ……… 224

    四、圣人君主做什么 ……… 228

    五、圣人君主也会“亡人之国” ……… 232

    六、神人臣子的职责 ……… 236

    七、黎民百姓应该怎么做 ……… 238

第十一章  文人士子的悲哀 ———— 243 

    一、人心的缺陷 ……… 246

    二、“大知”“小知” ……… 248

    三、异化的人格 ……… 252

    四、他们已经无可救药 ……… 255

    五、人生都是这么迷茫吗 ……… 258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庄子认为,事物的秉性、人的天赋、视野与格局各不相同,由此 而造成了人智慧的大小、寿命的长短、成就的不同。由于自身的限制,小知不可能追及大知,小年也不可追及大年。大小之间是不可以也不需要攀比的。这就如同地上的水不够深的话,大船就不可能浮起来; 也如同在堂前洼地上倒上一杯水,一粒草籽可以轻松地漂浮,但放上 一个杯子,就动不了了。所以人要懂得随遇而安,自在随缘,凡事不必强求。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此小大之辩也”的意思。简单来说,世间万物不但在形态上存在着大小的区别,事物的特性也存在大小的不同。但是,庄子并不是要通过“小大之辩”贬小褒大,比较出大与小的高下来,而是要通过“大”与“小”之间的强烈反差,说明齐大小、万物一齐的看法。

鲲鹏和蜩与学鸠之间的确存在着“小大”的明显差异,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它们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其生活方式也各有价值。“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几千里”的鹏“徙于南冥”,需要有海运的机遇,要待“积”之“厚”的大风让它可以骑上以“图南”,那是 鹏的事。而“抢榆枋”“腾跃而上”“翱翔蓬蒿之间”,则是蜩、学鸠与斥鴳的事。世上万物只有安于各自所处的环境,自得其乐,知足安分,保全自己的天性,才不会为外界所累,也不会被外物所伤,也只有这样,人才能避免各种各样的悲剧命运

 ——节选自第五章《致意在逍遥游》

庄子把死亡世界渲染得如此美好,认为“死生存亡之一体”,但如果你由此得出庄子厌世重死的结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实际上,庄子非但不轻视生,而且对人当如何去生、如何活着有着极为独到的 见解。一部《庄子》,特别是内七篇,无论是讲逍遥游,讲齐物,讲 生死一体,讲养生,讲人间世,讲无用之用,还是讲安时而处顺,归根结底还是教人如何好好地活着。庄子把死的世界说得那么炫人耳目、光辉灿烂,真正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人放下对死的恐惧,劝诫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无休止的是非之争或因贪生怕死而自我折磨上,人应该更多关注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如何在这个黑暗混乱的世界活下去。庄子甚至说,能够终其天年,充分享受自己的寿命,不死于非命,不半道夭折,那才是的智慧。(《庄子·大宗师》) 所以,在先秦诸子中,庄子虽然讲死讲得多,对死的境界也描述得 为美丽,但同时对生也看得重。每当论及“死”,庄子总忘不了讲“生”。

那么,怎样才能好好地活着呢?庄子举了两个例子:做好事与做坏事。他要人做好事不要贪图名声,一出名麻烦便会接踵而来。做坏事也得做得“得当”,尽可能避免遭受刑罚的伤害。说白了就是,你好事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只要“不近名”“不近刑”,就可以“养生”。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难道庄子认为人可以“为恶”吗?没错,回答是肯定的。但这并不等于庄子提倡“为恶”。我们知道,在庄子的哲学世界,原本就没有所谓善恶,至少庄子从来不认同这样的伦理道德。在庄子看来,什么善恶名刑,统统都是“外物”强加于人的。 为什么在庄子所推崇的人中,有那么多受过刑的兀者?显然,这是庄子刻意为之的,他就是要对所谓善恶表示出极度的蔑视与彻底的颠覆,他要明确地向这个世界宣布,就算是受过刑又怎么样?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子虽然视生死为一体,坦然面对死, 但同时又十分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他是站在维护生命价值的基点上,来谈“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唯其如此,他才可以超越道德的“善恶”,完全忽略世俗的刑罚,对形体的残缺视而不见, 而专注于人的心灵与精神的健全。在庄子看来,只有好好活着才是王道, 这也是庄子贵生、重生、养生的重要的内容。

 —— 节选自第七章《生死与梦觉》

【前言】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活跃时期,各式各色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层出不穷,不过,无论你怎么看,都不难发现,庄子在 整个先秦时期就是一个“异类”。

说庄子是“异类”,是因为他跟谁都不一样。其他诸子都有个派别,有个师承,其思想大致能归个类,可庄子不是。他跟谁都不是一伙儿的,就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先秦诸子分为九流十家。庄子不但跟孔孟儒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是跟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也统统沾不上边。西汉时,在司马迁的归拢下,庄子被拉到老子那儿搭伙,取代了“黄老”中的“黄”,与老子并称“老庄”, 成了道家顶顶重要的人物,可是庄子和老子真的是一家吗?就拿把庄子和老子连上线的“道”来说,字面看一样,其中的“魂”却差得远了。

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批判社会,是为了改造社会。我们在他人批判社会的声音中多少能见到一线拯救的希望,可是庄子笔下的现实社会真的是没救了:“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 命也。”(《庄子·德充符》)在这样的环境中,庄子只讲“游”世,他认为在这个世界活着都不易,还救什么世?

怕死是人的自然本能,老话儿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庄子偏偏不这么想。他觉得死了比活着舒坦:“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庄子·大宗师》)

先秦诸子,大都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都想混个一官半职,至少可以衣食无忧吧,可是当楚王要以重金聘任庄子为相国时,却被他一口回绝了。他说他宁愿像头猪一样在烂泥中拱食,也不屑去做什么劳什子相国。

人都讲个“情”字,都有个人情,日子难过的时候彼此会“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庄子呢?他说与其这样苟延残喘,还不如“相忘于江湖”。老婆死了,庄子非但不哭,反而敲个破瓦罐唱了起来。然而,对吃不上饭的子桑,他却又格外地关心。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你说,庄子不是个“异类”又是什么? 后人看庄子,都觉得他太孤独、太寂寞了。确实,当时除了惠子,先秦诸子再没有人搭理他,他孤独的灵魂只能飘荡在“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然而,庄子自己却并不觉得孤独,因为他有“道”。他的“道” 无所不在。他看得到连“无”也还没产生时的“宇宙”,他看得到很早很早以前“古之人”的生活状态,他知道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他也理解人是怎么一步步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庄子看得清楚过去,也看得清楚现在,还看得清楚未来。他对自然、对社会的一切都洞悉入微。有日月星辰与他相伴,天下万物都是他的朋友。

清人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庄子独见》)。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大概庄子是站在高高的藐姑射山上,看着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活剧,本心只是想站在一旁冷眼旁观,不打算说话,却又按捺不住极热的心肠,不忍心眼瞅着人们受难而无动于衷,所以他实在没有忍住还是说了。于是,便有了《庄子》一书。

读庄子的文章,好像是在看电视连续剧。从北冥的鲲到天上的鹏,一幕幕演下去,直到浑沌被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生生凿死。一个个镜头扑面而来,除了动物、人的各种表演、对话,还不时传来画外音。庄子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庄子·寓言》),寓言和重言都是故事,就是那一幅幅画面,而卮言,就是由庄子亲自解说的画外音了。

可以说,庄子本来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所以他的书,无论内容、风格还是语言,都是地地道道的“异类”。正像《庄子·天下》所说的那样: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 诡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庄子以及《庄子》一书的价值,不要说庄子在世时没有得到认可,就是在庄子及其弟子、后学的文章在战国末期被整理成书之后,“十余万言”的《庄子》依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沉寂了几百年之后的魏晋时期,文人士子才终于发现,《庄子》原来是一个可以让人借题发挥、取之不尽的“宝库”,人人可以借《庄子》吐自家之块垒,于是才出现了一个“我注《庄子》、《庄子》注我”的热潮。从此以后,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可与儒家既相互抗衡又互为补充的一处心灵家园,为无路可走的文人士子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开辟出一条新的退守之路,提供了一个可供歇脚的驿站。但凡读《庄子》的人,“达”时,可以心中“无功”“无名”,云淡风轻地“达”;而“穷”时,则一箪食,一瓢饮,悠然自得地“穷”。 这不也是很惬意的人生?

不过,有多少人读《庄子》,庄子就有多少种面貌。哪一个庄子才是真实的庄子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庄子的身世开始,一步步试着 走进庄子的世界,看看他那“辞趣华深,正言若反”(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庄子,有着一个什么样的庄子的世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