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系统肿瘤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消化系统肿瘤学

消化系统肿瘤学

463.5 8.0折 580 全新

库存727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春芳、王仰坤 编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2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J-

上书时间2024-06-15

迪川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春芳、王仰坤 编
  •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9162415
  • 定价 58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942页
  • 字数 1740千字
【内容简介】
  编者在博览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六篇43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消化系统肿瘤的解剖学、胚胎学、组织学、肿瘤免疫学、肿瘤遗传学特点,食管、胃、肠、肝、胰腺等肿瘤的定义、病因、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遗传学、鉴别诊断与各种辅助诊断技术,以及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疗、联合治疗方法或方案,个体化治疗检测手段等。《消化系统肿瘤学》既有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知识、基础研究成果,也有作者独创或率先应用的临床新技术,并有大量精美插图,内容丰富,实用性、指导性强,适用于消化科、肿瘤科、病理科、辅助诊断科医师阅读备查,也可供肿瘤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高春芳,主任医师,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少将。现任解放军第150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肛肠外科专家。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期刊编委。
  潜心于肛肠外科疾病诊治和肿瘤基础医学研究,创建了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首创直肠癌根治术中重建“直肠角”式人工肛门新方法,被国内外医学界誉为“高术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为国内外5000余例成功手术;在国内率先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大肠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通过一滴血检测有无肿瘤,该项研究比美国早1年半;最早进行蝎毒素治疗大肠癌研究,首创骨髓免疫组化早期发现微小转移癌的新方法,在肠粘连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围绕战场需要成功研制出三氧电子消毒仪、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对肠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均获军队高层次奖。
  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3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6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并被评为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第四届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中国医师奖、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济南军区“‘九五’医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先进个人”、军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连续两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
  王仰坤主任医师。现任解放军第150医院病理科主任,济南军区医学病理中心主任,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四级,文职二级。在临床病理学诊断,脱落细胞学诊断,免疫病理学、肿瘤病理学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专长。现担任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军医药卫生成果评审专家、全军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军事病理学专业组委员,济南军区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济南军区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济南军区病理专业组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病理学专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发表SCI论文7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2项。
  
  王宝成,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部主任、济南军区肿瘤学研究所所长。满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学位,留美博士后。山东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大校军衔、技术5级。现任全军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执行委员、山东省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军区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镇痛与姑息治疗杂志》编委。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3项。荣立三等功5次。济南军区科技领军人才。承担全军面上项目课题1项、济南军区重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治疗、微创治疗、多药耐药性的逆转治疗,以及射频热疗为基础的热化疗、热放疗及热免疫治疗技术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陈晓东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病理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学。分别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疑难病理诊断。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病理专著4部。现为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八届常委会常委、军队第九届科技委员会病理学专业常委、军队科技委员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分子与超微病理学专业组委员、军事病理学分会委员、广州军区医学科技委员会病理学专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委。《诊断病理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徐正顺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省抗癌协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教师。完成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磁性微粒靶向给药系统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Bmi-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在SCI和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目前主要从事“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并担任研究生的《病理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本科生的《病理学》《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目录】
基础篇
第1章消化系统应用解剖
第一节食管
一、形态与分布
二、血液供应
三、淋巴分布
四、胸导管
五、食管裂孔
第二节胃
一、形态与分布
二、血管分布
三、淋巴分布
第三节小肠
一、形态特点
二、血管分布
三、神经分布与淋巴引流
第四节大肠
一、形态特点
二、动脉血液供应
三、静脉回流
四、淋巴引流
第五节肝和胆囊
一、肝
二、胆道系统
第六节胰腺
一、形态特点
二、胰管与副胰管
三、血管分布
四、淋巴系统

第2章消化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肝及胆道系统
六、胰腺

第3章盆底解剖影像特征及生理意义
第一节盆底解剖影像特征
一、骨盆与盆底肌
二、肛管与肛周结构
三、肛区解剖分层及最佳成像技术
四、肛门内括约肌、直肠纵肌、肛门直肠平滑肌和联合纵肌
五、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和泌尿生殖裂孔
六、肛门外括约肌与耻骨直肠肌
七、会阴深横肌和泌尿生殖隔
八、肛周间隙
九、盆底其他结构
十、盆底影像解剖研究成果
第二节盆底解剖生理意义
一、排便造影技术
二、肛提肌
三、耻骨直肠肌
四、肛门外括约肌
五、肛门内括约肌、直肠纵肌、肛提肌垂直部、联合纵肌
六、泌尿生殖裂孔和肛门直肠角
七、腹腔和盆腔内脏器官的重力
八、膈肌、腹肌、腹内压、腹腔内脏器官
九、充胀直肠、直肠内压和肛管内压
十、盆底功能单位和复层-鞘状排便原理
十一、主要最新成果

第4章消化系肿瘤免疫学
一、肿瘤抗原类型
二、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三、肿瘤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
四、肿瘤免疫学检测

第5章消化系统肿瘤蛋白质组学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意义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方法
三、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临床研究应用

第6章消化系统肿瘤遗传学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结直肠癌
四、肝癌
五、胰腺、胆囊癌

第7章消化系统肿瘤干细胞
一、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
二、消化系肿瘤干细胞的分选鉴定
三、消化系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
四、消化系肿瘤干细胞与肿瘤转移
五、最新研究成果

第8章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病理学检查取材要求
二、肉眼检查与取材要求
三、取材标本固定及常用固定液配制
第二节组织切片制备及染色
一、石蜡包埋切片
二、冷冻切片
第三节常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一、黏液物质染色
二、黑色素染色
三、真菌染色
四、细菌染色
五、胃幽门弯曲菌
六、乙肝表面抗原染色
七、胰岛细胞染色
第四节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一、染色前准备
二、常用染色方法
三、染色效果对照与结果判断
第五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用于消化系统肿瘤诊断
一、食管、胃肠肿瘤
二、肝脏肿瘤
三、胰腺肿瘤
第六节电镜技术发展简介与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一、电镜技术发展简介
二、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辅助诊断篇
第9章消化系统肿瘤影像学诊断
第一节食管癌
一、X线检查
二、CT
三、MRI
第二节胃、肠癌
一、胃癌
二、小肠癌
三、结、直肠癌
第三节肝肿瘤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
二、原发性胆管细胞癌
三、转移性肝肿瘤
四、肝脏其他肿瘤
第四节胰腺肿瘤
一、胰腺癌
二、胰腺转移瘤
三、胰腺其他肿瘤
第五节胆囊肿瘤
一、胆囊乳头状腺瘤
二、胆囊癌

第10章消化系统肿瘤超声诊断
第一节肝肿瘤
一、良性肿瘤
二、原发性肝细胞癌
三、原发性肝胆管细胞性癌
四、原发性肝母细胞瘤
五、肝脏转移性癌
六、肝脏非肿瘤性占位性病变
第二节胆囊与胆道系统肿瘤
一、胆囊息肉样病变
二、胆囊癌
三、胆管癌
四、壶腹周围肿瘤
五、胆系病变影像诊断新技术
第三节胰腺肿瘤
一、胰腺囊肿
二、胰腺囊腺瘤或囊腺癌
三、胰岛细胞瘤
四、胰腺癌
第四节胃肠道肿瘤
一、胃肿瘤
二、结肠和直肠癌
三、小肠肿瘤

第11章内镜检查
第一节消化系统内镜简介
一、色素放大内镜
二、FICE技术
三、超声内镜
四、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第二节食管肿瘤
一、良性肿瘤
二、恶性肿瘤
第三节胃肿瘤
一、恶性肿瘤
二、胃良性肿瘤
第四节肠道肿瘤
一、小肠肿瘤
二、大肠肿瘤
三、良性肿瘤

第12章肿瘤标志物检测
第一节检测原理及应用
一、肿瘤标志物来源分类
二、血样标本留取基本要求
三、检测技术原理
四、检测应用范围
五、判断结果及评价方法
六、肿瘤标志物主要特点及临床应用
七、在肿瘤血清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胚胎性蛋白检测技术
一、甲胎蛋白
二、甲胎蛋白异质体
三、癌胚抗原
第三节糖蛋白抗原检测技术
一、糖链抗原19-
二、糖链抗原
三、糖链抗原72-
四、糖链抗原
五、糖链抗原15-
六、糖链抗原-
七、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
八、肝癌相关抗原
第四节蛋白质抗原类检测技术
一、组织多肽抗原
二、细胞角蛋白19片段
三、铁蛋白
四、β2-微球蛋白
五、胃蛋白酶原
六、肿瘤相关胰蛋白酶-
七、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
第五节酶类检测技术
一、α-L-岩藻糖苷酶
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三、γ-谷氨酰转肽酶
四、乳酸脱氢酶
五、端粒酶226第六节最新进展
一、细胞外基质蛋白-
二、丝/苏氨酸激酶
三、缝隙连接蛋白家族
四、E-钙黏蛋白
五、巨噬细胞抑制因子

第13章肿瘤脱落细胞学检查
第一节胸腔积液与腹水涂片细胞特征
一、胃腺癌
二、大肠癌
三、肝癌
四、胆囊癌
第二节胸腔积液与腹水细胞片石蜡包埋技术
一、石蜡包埋程序
二、临床应用
第三节肿瘤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一、样品前处理
二、玻片预处理
三、变性杂交
四、洗涤与观察
五、技术进展

组织病理学诊断篇
第14章消化系统癌前病变
第一节恶性肿瘤癌前病变
一、基本概念
二、WHO分类和定义
三、总结
第二节神经内分泌肿瘤
一、术语和分类简介
二、WHO??2010版分类
三、地域特异性分期系统
四、基本定义
五、NETs报告

第15章食管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概述
一、食管肿瘤分类和分期
二、食管病变组织活检与冷冻切片
第二节食管鳞状细胞癌
一、概述
二、癌前病变
三、组织病理学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食管腺癌
一、概述
二、Barrett食管
三、组织病理学类型与特点
第四节神经内分泌肿瘤
一、概述
二、组织学类型
第五节食管原发淋巴瘤
第六节食管间叶性肿瘤
一、平滑肌瘤(leiomyoma)
二、脂肪瘤
三、颗粒细胞瘤
四、胃肠间质瘤
五、平滑肌肉瘤
六、横纹肌肉瘤
七、卡波西肉瘤
八、滑膜肉瘤
第七节食管继发性肿瘤与恶性黑色素瘤
一、继发性肿瘤
二、黑色素瘤

第16章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一、食管胃交界处特点
二、定位诊断依据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内镜和影像学检查
五、肿瘤的分期及转移
六、组织学分型
七、肿瘤分类方法
八、分子病理学特点
九、治疗方法及预后判断

第17章胃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胃癌
一、概述
二、常见组织学类型
三、罕见病理学变异型
四、前驱病变
五、癌前病变
六、早期胃癌
七、胃息肉
第二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
第三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四节胃间叶肿瘤
一、ICO-O编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
二、胃肠间质瘤
三、平滑肌瘤
四、平滑肌肉瘤
五、血管球瘤
六、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七、神经鞘瘤
八、丛状纤维黏液瘤
九、脂肪瘤
十、胃颗粒细胞瘤
十一、滑膜肉瘤
十二、卡波西肉瘤
十三、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十四、其他间质肿瘤
第五节胃淋巴瘤
一、概述
二、MALT淋巴瘤
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四、T细胞淋巴瘤
五、其他肿瘤
第六节胃继发性肿瘤
一、概述
二、乳腺癌胃转移
三、恶性黑色素瘤胃转移
四、肝癌胃转移
五、其他癌转移
第七节胃混合性肿瘤
一、肉瘤样癌
二、混合性胃腺癌-胃肠间质瘤
三、胃母细胞瘤

第18章壶腹部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上皮性肿瘤
一、腺瘤和其他癌前肿瘤
二、壶腹区浸润性腺癌
第二节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三节间叶肿瘤
一、良性或低度间叶肿瘤
二、恶性间叶肿瘤

第19章小肠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小肠癌
第二节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一、概述
二、十二指肠及其近端空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三、远端空肠及回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四、Meckel憩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三节小肠B细胞淋巴瘤
第四节小肠T细胞淋巴瘤
一、肠病相关性小肠T细胞淋巴瘤(EARL)
二、CD56+单态小肠T细胞淋巴瘤
第五节小肠间叶源性肿瘤
一、胃肠道间质瘤
二、血管肉瘤
三、胃肠道透明细胞肉瘤
四、炎性纤维性息肉
五、其他间叶源性肿瘤
第六节小肠继发性肿瘤

第20章阑尾肿瘤
一、WHO组织学分类
二、阑尾腺癌
三、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
四、阑尾其他肿瘤

第21章结肠和直肠肿瘤
第一节结肠和直肠癌前病变
一、概述
二、异常隐窝灶
三、腺瘤
四、幼年性息肉
五、Peutz-Jeghers息肉
六、其他类型反应性病变或假性肿瘤
第二节腺瘤
一、概述
二、管状腺瘤
三、绒毛状腺瘤
四、管状绒毛状腺瘤
第三节结肠和直肠息肉
一、锯齿状病变
二、幼年性(潴留性)息肉
三、Peutz-Jeghers息肉
四、炎症性息肉
五、血吸虫卵性息肉
六、淋巴样息肉
第四节结肠和直肠息肉病
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二、Lynch综合征
三、Cowden综合征
四、幼年型息肉病
五、其他息肉病
第五节结肠癌和直肠癌
一、概述
二、结直肠腺癌
三、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六节结肠和直肠间叶肿瘤
一、平滑肌肿瘤
二、脂肪瘤
三、脉管肿瘤
四、其他肿瘤
第七节结肠和直肠间质瘤
第八节结肠和直肠B细胞淋巴瘤

第22章肛管肿瘤
第一节肛管上皮源性肿瘤
一、鳞状细胞癌
二、疣状癌
三、腺癌
四、Paget病
第二节肛管其他原发性肿瘤
一、恶性黑色素瘤
二、肛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三、囊性错构瘤
四、神经内分泌肿瘤
五、淋巴瘤
第三节其他肿瘤或瘤样病变
一、肛周皮肤及附属器肿瘤
二、肛管和肛周间叶源性肿瘤
三、肛管和肛周瘤样病变
四、其他肿瘤及转移性肿瘤

第23章肝脏和肝内胆管肿瘤
第一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和肝细胞腺瘤
一、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二、肝细胞腺瘤
第二节肝细胞癌
第三节肝内胆管细胞癌
第四节混合型肝细胞癌
第五节肝母细胞瘤
第六节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
第七节肝脏淋巴瘤
第八节肝脏间叶肿瘤
一、间叶性错构瘤
二、婴儿型血管瘤
三、海绵状血管瘤
四、淋巴管瘤和淋巴管瘤病
五、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脂肪瘤性病变
六、脂肪性肿瘤和脂肪性病变
七、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八、炎性假瘤
九、胚胎性肉瘤
十、Kaposi肉瘤
十一、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十二、血管肉瘤
十三、癌肉瘤
十四、肝胆横纹肌肉瘤
十五、肝脏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
十六、平滑肌肉瘤
第九节肝继发性肿瘤

第24章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
第一节胆囊癌
第二节肝外胆管癌
第三节胆囊及肝外胆管神经内分泌肿瘤
第四节胆囊和肝外胆管其他肿瘤
一、间叶源性肿瘤
二、淋巴瘤
三、恶性黑色素瘤与继发性转移肿瘤

第25章胰腺肿瘤
第一节胰腺肿瘤主要特点与诊断技术
第二节胰腺导管腺癌
第三节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
一、浆液性微囊性腺瘤
二、浆液性寡囊性腺瘤
三、实性浆液性腺瘤
四、浆液性囊腺癌
五、浆液性囊性肿瘤预后及鉴别诊断
六、其他肿瘤
第四节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
第五节胰腺导管内肿瘤
一、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二、导管内管乳头状瘤
第六节胰腺腺泡细胞肿瘤
一、腺泡细胞囊腺瘤
二、胰腺腺泡细胞癌
第七节胰母细胞瘤
第八节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第九节其他胰腺癌
一、嗜酸性细胞癌
二、非黏液、糖原缺乏的囊腺癌
三、髓样癌
四、微腺体癌
五、绒癌
六、透明细胞癌
七、纤毛细胞癌
八、小细胞癌
第十节胰腺内分泌肿瘤
第十一节胰腺常见神经内分泌肿瘤
一、胰岛素瘤
二、高血糖素瘤
三、生长抑素瘤
四、促胃液素瘤
五、血管活性肠肽瘤
六、分泌5-羟色胺的肿瘤
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异位激素的肿瘤
八、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九、混合性胰腺外分泌-神经内分泌癌
十、发生在MEN1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十一、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
第十二节胰腺间叶性肿瘤
第十三节胰腺淋巴瘤
第十四节胰腺继发性肿瘤
第十五节瘤样病变
一、炎性假瘤
二、胰腺错构瘤
三、假性淋巴瘤
四、囊肿

外科治疗篇
第26章食管肿瘤外科治疗
第一节食管恶性肿瘤
一、概述
二、传统手术治疗
三、早期食管癌微创治疗
四、中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
五、展望
第二节食管良性肿瘤
一、概述
二、食管平滑肌瘤
三、食管囊肿与重复畸形

第27章食管胃交界肿瘤外科治疗
第一节良性肿瘤
一、食管平滑肌瘤
二、其他良性肿瘤
第二节恶性肿瘤
一、概述
二、根治性切除术
三、根治术切除范围控制
四、淋巴结清扫范围
五、消化道重建

第28章胃与小肠肿瘤外科治疗
第一节胃癌
一、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二、胃癌远端根治术
三、胃癌近端根治术
四、全胃切除术
第二节小肠肿瘤

第29章结直肠肿瘤外科治疗
第一节结肠癌
一、右半结肠切除术
二、横结肠癌根治术
三、左半结肠切除术
四、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第二节直肠癌
一、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
二、Hartmann手术
三、经腹直肠前切除术
四、经腹腔肛管、直肠拖出切除术
五、腹会阴切除原位人工肛门重建术
六、腹盆淋巴结扩大清除术
七、保留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
八、直肠系膜全切除术
第三节肛管癌
一、局部切除术
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乙状结肠造口术
三、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四、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第30章肝脏和胆管肿瘤外科治疗
第一节胆管肿瘤
一、肝门胆管癌切除术
二、胆管中段癌切除术
三、胆管下段癌切除术
四、技术进展
第二节肝脏肿瘤
一、肝局部切除术
二、肝左外叶切除术
三、左半肝切除术
四、右半肝切除术
五、肝右三叶切除术
六、肝左三叶切除术

第31章胰腺肿瘤外科治疗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第三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第四节胰岛细胞瘤切除术

第32章消化道肿瘤腹腔镜手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胃恶性肿瘤
一、概述
二、远端胃大部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
三、近端胃大部切除保留脾脏D2淋巴结清扫术
四、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
第三节小肠肿瘤
第四节结肠癌
一、右半结肠切除术
二、左半结肠切除术
三、乙状结肠切除术
第五节全结肠腹腔镜切除术
第六节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
第七节直肠低位癌切除保肛术
一、直肠低位前切除保肛术
二、经内外括约肌切除极端保肛术

非外科治疗篇
第33章消化系统肿瘤化疗与放射治疗
第一节食管癌
一、治疗方法选择
二、放射治疗
三、化疗
第二节胃癌
一、联合化、放射治疗方案评价
二、联合化疗
三、放射治疗
第三节结直肠肛门癌
一、化疗
二、放射治疗
第四节肝癌
一、化疗
二、放射治疗
第五节胆系恶性肿瘤
一、化疗
二、放射治疗
第六节胰腺癌
一、化疗
二、放射治疗
三、放射治疗+化疗联合

第34章消化系统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第一节食管癌和胃癌
第二节结直肠癌
一、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
二、西妥昔+FOLFIRI与肿瘤K-ras基因表达
三、西妥昔单抗+FOLFOX与FOLFOXⅢ期研究
四、贝伐单抗联合化疗
五、结直肠癌化疗方案
第三节肝癌与胰腺癌
一、肝癌
二、胰腺癌

第35章消化道肿瘤中医治疗
第一节概论
一、中医对消化道肿瘤的认识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现状
三、主要辨证施治法则
第二节食管癌
一、主要病因病机
二、辨证治疗原则
三、常见证型辨治
四、常用中草药
第三节胃癌
一、主要病因病机
二、辨证治疗原则
三、常见证型辨治
四、常用中草药
第四节结直肠癌
一、主要病因病机
二、辨证治疗原则
三、常见证型辨治
四、常用中草药
第五节胰腺癌
一、主要病因病机
二、辨证治疗原则
三、常见证型辨治
四、常用中草药

第36章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
第一节概述
一、肿瘤免疫治疗机制
二、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三、肿瘤免疫治疗种类
第二节食管癌
一、细胞因子及体细胞治疗
二、肿瘤疫苗
第三节胃癌
一、细胞因子疗法
二、肿瘤疫苗
三、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四、过继性免疫治疗
五、肿瘤疫苗治疗
第四节胰腺癌
一、主动免疫治疗
二、树突状细胞及蛋白肽疫苗
三、过继细胞免疫治疗
四、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五节肝癌
一、细胞因子治疗
二、DC疫苗
三、过继免疫治疗
四、抗原肽疫苗

第37章消化道肿瘤热疗
第一节概述
一、肿瘤热疗机制
二、加热对肿瘤细胞分子损伤的机制
三、热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四、热疗的骨髓保护作用
五、热疗与肿瘤转移
六、热耐受与肿瘤治疗
第二节临床热疗应用
一、热疗种类
二、常规高温热疗技术和测温技术
三、常用加热治疗方法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全身热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六、热疗的不良反应
七、热化疗
八、腹腔内热灌注化疗
九、热放射治疗
十、放射治疗、化疗与热疗联合应用
第三节消化道肿瘤的热疗
一、食管癌
二、胃癌伴腹膜播散
三、结直肠癌
四、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
五、胰腺癌
六、胆囊癌和胆管癌

第38章消化道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治疗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肿瘤特异性转移因子
一、TSTF制备及鉴定
二、TSTF的作用机制及其特点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消化道肿瘤及其特异性转移因子
一、食管癌
二、胃肠道肿瘤
三、肝脏肿瘤

个体化治疗检测篇
第39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技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最新技术进展
一、多元荧光原位杂交
二、光谱核型分析
三、FISH-显带分析技术
第三节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胆道肿瘤
四、胰腺肿瘤

第40章基因测序技术
第一节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
一、概述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
三、在消化道肿瘤的应用
第二节基因测序检测技术
一、传统DNA测序技术原理
二、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原理
三、基因测序技术发展方向及其重要意义
四、临床与研究应用

第41章消化系统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
第一节体外肿瘤药敏试验法
一、四氮唑盐法
二、ATP生物荧光法
三、三维立体组织培养法
四、胶原凝胶液滴包埋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法
第二节体内肿瘤药敏实验方法
一、裸鼠模型
二、肾包膜下肿瘤移植检测法
三、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鼠模型
第三节消化系肿瘤药敏检测与个体化治疗

第42章消化系肿瘤辅助化疗分子标记检测
一、胃癌
二、结肠癌
三、胰腺癌与原发性肝癌

第43章消化系统肿瘤血清学检查及预后监测
第一节食管癌
一、血清学检查
二、预后监测
第二节胃癌
一、血清学检查
二、预防监测
三、遗传易感性
第三节结直肠癌
一、血清学检查
二、预后监测
第四节肝癌
一、血清学检查
二、自我监测肝癌
三、预后和继发性
第五节胆囊癌与胰腺癌
一、胆囊癌
二、胰腺癌
中英文名词对照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