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台临历史文献要集丛编之一: 赤城集 赤城后集( 台州市临海市地方文献)

208 八五品

仅1件

浙江台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 林表民 明 谢铎 徐三见点校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货号R33

上书时间2024-06-16

其然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赤城集》,十八卷,宋林表民輯,收两宋之文一百八十餘
篇。
林表明,宇逢吉,臨海人,生卒年不詳。家富藏書,癖好
文史,陳者卿修《赤城志》,表民與焉,又獨力續修《赤城續
志》與《赤城三志》。宋淳熙間成此《赤城集》。
《赤城後集》三十三卷,明謝鐸輯,收宋、元、明之文近
二百五十篇。
謝鐸(1435一1510),
字鳴治,號方石,太平(今溫嶺)
人。鐸中天順八年 (1464)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管祭酒事,
卒贈禮部尚書。生平著述頗豐,所撰輯有《桃溪淨稿》、
《元史
本末》
《宰輔沿革》
《國朝名豆事略》
《尊鄉錄》
《桃溪
奏議氵
《赤城論諫錄》
《赤城新志》等。
《赤城後集》則輯
成於弘治十年 (1497)。
、大略言之,二者所收之文無非記、序、傳、銘及行狀、墓
誌之類,而尤以記為多,故其史料價值特高。我這裡僅舉
-個
小小的例子:台州孔廟,舊在州城(今臨海城)之東南隅,後
徙州治之東南陽,亦即今址,遷徙的時間,南宋陳耆卿的 《嘉
定赤城志》直至其後的歷編府志,皆作康定二年 (1041),然
而,詳讀遷廟當事人李防所撰的 《丹邱州學記》(實即 《台州• 2
赤城集 赤城後集
州學記》,蓋丹邱為台州之别稱),即知各種合州方志的記述是錯
誤的。《丹邱州學記〉對此是這樣記述的:
“景祐二禩秋八月
防自澶移朱,
……镜元元祀冬十有二月,自朱移台,⋯…遂卜方
所郡署束南隅凡百步,有隙屋十餘間,揆而度之,默而識之
…自仲香十有一日起工,至仲夏十有一日畢力,高門穹崇,竣
宇濨灑,靡踰百日,眾心樂成。”文中所述,未及寶元以後的康
定年號,是知其起迄均在實元。起實元二年 (1039)二月十
日,迄實元二年五月十一日。
《赤城集》輯成後,知台州事丁瑞、沈甄為之梓刊,時間大
略在朱淳祐間,降及於明弘治十年 (1497),謝鐸為之重刻,清
嘉慶二十三年 (1818),臨海人朱世箤復將其納人 “合州叢書乙
集”,刊於陝西扶風。
《赤城集》初刻本大約在明後即已亡供,
到了清代,速明刻本亦已成為風毛麟角。
《赤城後集》自明弘治
十年 (1497)輯刊後,至清光緒二十六年 (1900)黄嚴王舟瑤子
以重刻。就目前台州而言,二者之明刻本皆已絕跡。至於宋世箤
嘉慶聞重刻時之底本,朱氏在《重刻赤城集序》中亦未有述及,
不得其詳,估計還是依據謝鐸的弘治本。《赤城後集》王舟瑤刊
刻時明刻本即已己无法得見,遂以臨海郭協寅纱本為主,而参以黄
嚴王棻钞本,
此次點校,
《赤城集》以臨海宋氏 “台州菠書乙集”本為底
本,
《赤城後集〉以黄嚴王舟瑤刻本為底本。所幸者,二者之明
刻本北京圆書館尚有藏本,又幸北圖於近年將其以影印的形式由
目文獻出版社出版,而我的好友阿德先生適從北京購得一冊,
郵寄相贈,這就使我有了可供校坳的良好基礎,也是我此次用以
校期的主要本子。美中不足的是,北圖藏本 《赤城後集》末三

-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亦已亡供無存了。相比之下,朱
世犖所刻之《赤城集》在字體上與明刻本較為接近,俗體宇(大
體上相當於現在的簡體宇或一些不規範的字)也比較多,而王舟點校說明
3
瑤所刻之〈赤城後集》則用字較為規筢,俗體字也就少些
此次點校,除了用明刻本作為主要校對的本子以外,選蓝量
松作文者的原集,也參校了部分方志之《藝文》。為不致校勘
記過於拖沓,現逕列所校文集及其版本如下:宋蘇舜欽《蘇學士
集》,四庫本;朱秦觀 《淮海集》,四庫本;宋陳襄《古缓集》,
四康本;宋龙交《梁溪遺稿》,四庫本;宋楊萬里《誠齋集》,四
康本;宋朱蒸《晦巷先生朱文公集》,四部菠刊本;朱樓鑰《攻
媿集》,四座本;宋洪适《盤洲文集〉,四市本;朱陳亮《龍川
集》,四庫本;宋菜適 《水心集》,四康本;朱陳者卿 《質窗集》,
四康本、清臨海菜氏蔭玉閣刻本;朱杜範《清獻集》,四庫本;
宋王柏《魯齋集》,菠書集成初編本;元舒岳祥《間風集》,四庫
本;元柳貫 《待制集》,四庫本;元黄潛 《文獻集》,四庫本;明
朱右《白雲稿》,四市本;明徐一變《始豐稿》,四市本、清錢塘
丁氏嘉惠堂刻本;明劉基 《誠意伯文集》,四庫本;明朱濂《文
恋集》,四庫本;明王祥 《王忠文公集》,四庫本;明貢師泰《玩
齊集》,四庫本;明楊士奇 《東里集》,四庫本;明宋訥 《西隱
集》,四庫本;明胡翰《胡仲子集》,四庫本;明岳正《類博稿》,
四庫本;明周瑛《翠渠摘稿》,四庫本;明李束陽《懷麓堂集》:
四庫本;明謝鐸《謝鐸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2002年10月
版)。上述諸集,凡作者本文之校記,校勘記中俱簡稱為本集,
《赤城集》、《赤城後集》 底本均編有目錄,但前者不注作
者姓名,今據文以補之,至于目錄篇題與瞢内篇题文字個別未必
相同,則一仍其蘅
本次點校出版的本意,側重於史料價值的原真性,故宇體概
保留底本的原貌,無論繁體字、異體字以及俗體字俱一仍其盛。
校勘的原則是,凡明刻本與底本不同者,概予校出,本集則不全
部出校,僅校底本誤或本集善及互有疑似者。《赤城集》原有少
許雙行夾註與附文,現均改為小號宋體。《赤城後集》王舟瑤重4
赤城集 赤城後集
刊時曾有所校勘,校語亦以雙行夾註式見諸所校文字之下,此次
則改其字體為小號細圆。另需說明的是,對於底本中的不規飽文
宇,如“改”作“改”
“圮”成“地”在當時或為俗字,實則
彼此音義皆不相同;又如 “間”興“閒”不分,
“己”
“己”
“日”
•無別等等,類似情況還是不少。前者皆子改正,後者俱以
意甄而別之,不復見諸校勘記中
本次點校,於本人而言,雖然花了極大的精力,但不足之處
定然存在。如果說,它能為今後台州地方史的研究起到一些推進
作用,也就算是我的初衷所在了
敬祈學者專家不吝指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