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芬奇到安迪·沃霍尔:一生必看的美术馆 9787547934272 魏蔚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j
¥
134
8.0折
¥
1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魏蔚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34272
出版时间2024
装帧其他
定价168元
上书时间2024-1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名】:从达·芬奇到安迪·沃霍尔:一生必看的美术馆
【作者】:魏蔚
【开本】:16
【页数】:292
【字数】: 80千
【版次】: 第一版
【印次】: 第一刷
【书号】:ISBN 978-7-5479-3427-2
【定价】:168元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印刷时间】:2024年9月
【用纸】:东方雅韵
【装帧】:圆脊精装
【尺寸】:150mm × 230mm
【前言/序言】:
我并非作家,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出书。我爱翻书,从小家里有好多报刊和书籍,我喜欢随时随地随手翻阅,看得很杂,谓之“学不厌博”。有时同一本书,相隔时间一久,也会翻到后面,忘了前面,又翻到前面再看,还莫名地挺快乐。晓得自己忘性大,所以,久而久之,也养成了随便记点笔记的习惯。
欣赏别人的作品,是一种乐趣,还可以肆意评论。轮到自己动笔,一字一句地写下来的时候,还是纠结。一则,没有时间安心、安静地梳理。再则,写什么好呢?有一阵子,常有朋友来问,到海外,应该去看哪些美术馆、博物馆?有哪些镇馆之宝?时间有限,该怎么看?看完回来,又继续问我,关于艺术家的生平故事、关于那些画的奇妙、关于流传中的拍卖行发生的故事。拥有美术馆的藏家,更多的时候,想知道当年这些国际**的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家史”(创立的历史)。在回答这些十分好学、万分好奇的问题时,我常常想,有一天,若有机会,我会把这些你们想知道的,而我已经看到,也可以分享的,记录下来,广而告之。
没想到机会还真的来了!2019年深秋,我有幸来到哈佛大学,休整一年,开启我人生的第一次艺术游学。刚在艺术图书馆安安静静看书没几天,便接到台湾《艺术收藏+设计》杂志主编林志鸿先生的来电,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社长何政广先生的支持下,邀请我撰写艺术专栏。他说写什么由我定,每月一期,版面随意。如此的信任与自由,让我有些汗颜。我接受过许多采访,但毕竟从来没有出版过自己的文字。心中十分忐忑,不过想起自己心中的愿望和大家可能的期待,我说我可以试试写下博物馆、美术馆,林先生也觉得甚好,一拍即合。当时正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新馆开幕,于是第一篇随笔《漫步新MoMA》应运而生。如今回头看,我真心感谢林先生,若不是他当年“逼”我,估计今天我们也看不到这本书。
我曾在麦肯锡工作了11年,被笼罩在麦肯锡著名的“七步成诗法”之下,写过的关于企业管理的咨询报告,都是严肃而缜密。虽然养成了一种刨根问底的研究习惯,可以很快想明白我要怎么写是有意义的。但要将文章写得好看有趣,对我而言,不容易。我打电话给美食评论家好友李纯恩先生,问他怎么写才能好看。他向来都好吃好玩,天天开专栏,带着粉丝游走人生。他说你就一个馆、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地分享,
大家肯定喜欢。我又请教大散文家董桥先生我该怎么写,先生送我一句话:“博大而平易,深入而明媚。”董公的话,从来言简意赅,却是醍醐灌顶。
于是,我就慢慢地每个月选一个馆,讲讲她的历史、她的展览、当中我喜欢的作品,还有引发我回忆的过往。现在看来,好在我选的每个馆,都是属于博大而精深类型的,可以分享的地方非常多,每个馆我都只选择了其中一小部分,为大家做个引导。董公说这些随笔好看,还欣然提笔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并作题辞。对于先生给予的肯定和鼓励,我深表谢意。
我一直都喜欢逛美术馆、博物馆。在我眼中,美术馆、博物馆是跨越时空和语言屏障的美好存在,也是人类教育中最高级的一种形式。而且这种美育形式是自由、开放和个性化的,承载着几百年、几千年文化的美术馆、博物馆,它们所带来的感受、感动和感染,令人对人生深怀敬畏。我喜欢这种敬畏,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物质生活中,能够脱离出来,恢复平静和安乐。
从2020年1月到10月,《艺术收藏+设计》杂志刊登了我的十篇随笔,听说颇受欢迎。内容居然很是“常青”,所以,当上海书画出版社提出要集结出
书时,我很开心。我衷心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够喜欢上艺术。
在此,我特别感谢卢浮宫、英国国家美术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梵高美术馆给予我的指导和便利。更要谢谢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和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的汪悦进教授及其团队对我的大力支持。在我人生的转折点上,向我敞开了智慧之门,让我得以继续自由自在地流连在艺术的氛围中。最后,再次上海书画出版社赵玉东社长、王剑副总编、陈元棪编辑和编辑团队对本书的编辑、排版和校对。
本书是我送给大家的一份礼物,把我看到的艺术风景与大家分享,希望这小小的馈赠能照亮你的艺术之旅。
魏蔚
2024年8月2日香港
【精彩书摘】
1. 在达·芬奇存世的15幅油画作品中,大家最|好奇的应该是2017年11月15日在佳士得纽约拍卖的《救世主》。2017年,我时任佳士得亚洲区总裁,于是亲历了整个预展和拍卖过程。《救世主》是达·芬奇油画作品中唯一一件私人收藏的作品,更是1909年以来,唯一一幅被发现的艺术家的真迹,所以珍稀至极。记得当年10月中旬运抵香港做首站拍卖预展时,香港正值八号风球,狂风暴雨,整个中环关门。
2.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从成立到今天,走过了近一百四十个春秋,它已是世界**的艺术殿堂,诚如当年芝加哥人所期许的那般。待春暖花开,大家有机会也去走走,去看《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干草堆》《夜游者》《美国哥特式》《老吉他手》,还有那幅我非常喜欢的卡耶博特的《巴黎街道,雨天》。去时,别忘与窗外公园里的安尼施·卡普尔《云门》合个影,尝一尝博物馆里米其林一星的意大利餐厅Terzo Piano,好吃极了!
3. 这里讲个趣事,在20世纪初叶的时候,美国市场并不太接受印象派(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家或者其作品,而MoMA在当时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就是为这些艺术家办展览,例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为梵高连续办过两次展览,为毕加索办过一次回顾展,这也是史上第一次有美术馆为在世艺术家办回顾展。同时,也为其他美术馆、博物馆为艺术家举办回顾展设立了一个典范。
4. 听说1978年6月1日由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东馆开幕,吉米·卡特总统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贝聿铭更是由此“一战成名”……贝聿铭的好友、同为建筑大师的约翰·波特曼曾羡慕地对贝聿铭说:“我也想获得一次这样的‘建造东馆’的机会!”贝聿铭则回了他一句:“我也想能像你那么赚钱!”言下之意,出名的建筑项目并不一定能带来“利”,大师的幽默可见一斑。
5. 在“五月花号”登陆的波士顿地区,有识之士们一致认为要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必须接受艺术的洗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建造一座大型博物馆,同时拥有教育和展览的职能,向公众开放,在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美国自己的文化。今天大家到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参观时,还能在它馆史厅的墙上看到这样的话:“博物馆和图书馆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形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