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学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203册)9787540255633北京燕山出版社j cwg
  • 朱子学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203册)9787540255633北京燕山出版社j cwg
  • 朱子学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203册)9787540255633北京燕山出版社j cwg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子学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203册)9787540255633北京燕山出版社j cwg

149850 7.5折 199800 全新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松涛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5633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定价199800元

上书时间2024-08-29

东方博古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朱子学文献辑刊(16开精装 全203册) 
作者: 梁松涛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 9787540255633
出版时间: 2019-12
定价:199800

出版説明

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就儒家學術而言,朱熹集北宋初期興起的新儒學傳統之大成。在朱子一生中,除了短暫的仕宦生涯,他投入大量精力注釋古代經典,編輯整理新興傳統中周敦頤(一〇一七—一〇七三)、程顥(一〇三二—一〇八五)、程頤(一〇三三—一一〇七)、張載(一〇二〇—一〇七七)等人的文獻。他的著述及學術思路,深刻地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諸多學者,論規模之廣大,著述之宏富,在近一千年的文化史中罕有其匹。
朱子出生在南宋初期,宋、金之間尚處在激烈的戰爭狀態。在朱子出生這年,他的父親朱松(一〇九七—一一四三)由於『忤和議』而不爲秦檜所容。朱松去世,朱子年方十四,朱松將他托給友人劉子羽、胡勉之、劉子翬等人。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朱子十九歲殿試中舉。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授左迪功郞、泉州同安縣主簿。二十三年(一一五三)赴任途中經南劍,見延平李侗。紹興二十八年,同安既歸之後,朱子奉誢講學,往見延平,盡棄所學而師事焉,迎來學術生涯的重要轉變。
李侗(一〇九三—一一六三),字願中,號延平。延平從學於羅從彦(一〇七二—一一三五),羅氏學於程門高弟楊時(一〇五三—一一三五),固淵源有自也。朱熹從學延平,開始嚴肅地實踐龜山門下相傳之『指訣』,即『於靜中體認未發時氣象』,苦參《中庸》『中和』之説。後來『覺得聖賢言語漸漸有味』,遂將早年之禪、仙道等雜學日漸刊落。
在延平的指引下,朱子開始留意周、張、二程以及其門下士的文獻。在討論中,延平曾向朱子指出,程子門下謝良佐(一〇五〇—一一〇三)之『語極好玩味,蓋渠皆是於日用上下功夫,又言語只平説,尤見氣味深長』。(見《延平答問》)紹興二十九年(一一五九),朱子以胡氏家藏本等諸本校讎,將謝良佐語録整理刊刻爲《上蔡先生語録》。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即延平逝世前不久,朱子將自己與李侗的問學書信等整理爲《延平答問》。乾道二年(一一六六),朱子先後編訂周敦頤《通書》以及《二程語録》《張載集》等。乾道四年(一一六八),校訂《程氏遺書》,刻於福建泉州。次年,校訂《程氏易传》,由吕祖謙(一一三七—一一八一)刻於婺州。乾道九年(一一七三),編訂《程氏外書》。也在同年,朱子將周敦頤、二程等人的傳記語録資料,編次爲《伊洛淵源録》,此書初具學術史的雛形,爲後世各種學統、道統、淵源録之濫觴。
朱子所編訂各書,以《近思録》對後世學術影響最大。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四月,吕祖謙入閩,二人在寒泉精舍『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歎其廣大宏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總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全書編成以後,在南宋末期即出現了注釋本,元明清三代,在中國以及朝鮮、日本,《近思録》的集解、集注、發明、續編、廣編之作,數不勝數,有效地促進了新儒學的傳播。
在整理先哲文獻的同時,朱子也做了許多經典解釋的工作,其中以《四書章句集注》用力最深而影響最爲深遠。朱子編訂此書,前後經營數十年,琢磨潤色,精益求精,可謂著述之典範。早在紹興二十九年(二五九),朱子已着手《論語集解》。次年,編訂《孟子集解》草稿,二書經過多次修訂,階段性成果有《論孟精義》《論孟或問》等多種文本,最終擷其精華,字斟句酌,直到去世前一個月慶元六(一二〇〇)年二月,又將《大學章句》『修得一番』,最終勒爲《四書章句集註》。朱子於此書頗爲自信,自言全書無一閑字句,又謂逐字較量,如秤上稱來。元仁宗延祐元年(一三一四),詔定以《四書章句集注》爲科舉考試的標準,明清兩代相沿未改。在元明清三代,圍繞《四書章句集注》,出現了大量宗朱、述朱、翼朱的有關文獻。
朱子對古代經典的注釋工作,還涉及《周易》《詩經》《尚書》《儀禮》《楚辭》等多種文本,其中尤以修《禮書》最爲曲折。先是宋代禮科考試,自王安石變法罷《儀禮》而用《禮記》,棄經用傳,爲朱子所不滿。朱子曾與吕祖謙等討論其説,『欲以《儀禮》爲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附於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説』,以勒成一書。後因文獻不備,抄寫乏人,乃於紹熙五年(一一九四)上《乞修三禮劄子》,欲借官方支持修成此書。雖然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但朱子仍集合弟子從事《禮書》的編輯工作。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夏天,朱子將有關工作分委黄榦(一一五二—一二二一)、吴必大(?—一一九七)、吕祖儉(?—一一九八)等人。朱子對吴、吕二人屬望頗深,但二人皆先朱子去世。朱子臨歿,《儀禮經傳通解》正編『家、鄉、學、邦國、王朝』五禮大致完成,因將續編『喪禮、祭禮』委之黄榦。黄榦受朱子囑託,從事十餘年,直至去世,『喪禮、祭禮』二編仍爲草稿。又後十餘年,勉齋弟子楊復,繼承師志,繼續從事,終於勒成全書。全書成於數手,或有『去取未當』之弊。清儒江永(一六八一—一七六二)乃仿《儀禮經傳通解》之例,參考群書,補其所未及,作爲《禮書綱目》,全編八十五卷,『融會貫通,釐正發明,實足終朱子未竟之緒』。(四庫總目提要語)朱子的禮學文獻,後世尚有託名《文公家禮》一書,學者或信或疑,其書於古代日用之冠婚喪祭諸儀,討論詳明,具有實踐價值,通行於明清兩代,對於民俗有莫大的影響。

                                                 二〇一九年四月九日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書集傳 六卷 宋 蔡沈 集傳 元麻沙劉氏南澗書堂刊本一
第二册
書集傳(一) 卷一—卷三 宋 蔡沈 集傳 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刊本一
第三册
書集傳(二) 卷四—卷六 宋 蔡沈 集傳 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刊本一

第四册
書集傳(一) 卷一—卷四 宋 蔡沈 集傳 元 鄒季友 音釋 日本嘉永四年刊本一
第五册
書集傳(二) 卷五—卷六 附音釋六卷 宋 蔡沈 集傳 元 鄒季友 音釋 日本嘉永四年刊本一
第六册
書集傳 六卷 附音釋 宋 蔡沈 集傳 元 鄒季友 音釋 元至正十一年徳星書堂刊本一
第七册
書集傳纂疏 六卷 宋 蔡沈 集傳 元 陳櫟 纂疏 元泰定四年梅溪書院刊本一
第八册
書蔡氏傳旁通 六卷 元 陳師凱 撰 元至正五年余氏勤有堂刊本一
第九册
詩集傳(一) 卷一—卷十二 宋 朱熹 集傳 日本江户刊本一
第十册
詩集傳(二) 卷十三—卷二十 宋 朱熹 集傳 日本江户刊本一
第十一册
詩集傳(一) 卷一—卷十一 宋 朱熹 集傳 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刊本一
第十二册
詩集傳(二) 卷十二 宋 朱熹 集傳 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刊本一
第十三册
詩集傳 八卷 宋 朱熹 集傳 日本 中西忠藏 校 日本嘉永五年刊本一
第十四册
儀禮經傳通解(一)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十五册
儀禮經傳通解(二)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十六册
儀禮經傳通解(三)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十七册
儀禮經傳通解(四)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十八册
儀禮經傳通解(五)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十九册
儀禮經傳通解(六)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二十册
儀禮經傳通解(七) 宋 朱熹 撰 清刊本 一
第二十一册
儀禮經傳通解(一)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二册
儀禮經傳通解(二)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三册
儀禮經傳通解(三)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四册
儀禮經傳通解(四)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五册
儀禮經傳通解(五)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六册
儀禮經傳通解(六)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七册
儀禮經傳通解(七) 宋 朱熹 撰 清乾隆聚錦堂刊本一
第二十八册
儀禮經傳通解(一) 卷一—卷七 宋 朱熹 撰 日本寛文二年刊本一
第二十九册
儀禮經傳通解(二) 卷八—卷十八 宋 朱熹 撰 日本寛文二年刊本一
第三十册
儀禮經傳通解(三) 卷十九—卷二十五 宋 朱熹 撰 日本寛文二年刊本一
第三十一册
儀禮經傳通解(四) 卷二十六—卷三十七 宋 朱熹 撰 日本寛文二年刊本一
第三十二册
儀禮經傳通解續(一) 卷一—卷四 宋 黄榦 撰 日本天明二年新發田藩刊本一
第三十三册
儀禮經傳通解續(二) 卷五—卷十一 宋 黄榦 撰 日本天明二年新發田藩刊本一
第三十四册
儀禮經傳通解續(三) 卷十二—卷十六 宋 黄榦 撰 日本天明二年新發田藩刊本一
第三十五册
儀禮經傳通解續(四) 卷十七—卷二十四 宋 黄榦 撰 日本天明二年新發田藩刊本一
第三十六册
儀禮經傳通解續(五) 卷二十五—卷二十六 宋 黄榦 撰 日本天明二年新發田藩刊本一
第三十七册
儀禮經傳通解續(六) 卷二十七—卷二十九 宋 黄榦 撰 日本天明二年新發田藩刊本一
第三十八册
楚辭集注 宋 朱熹 集注 朝鮮刊本一
第三十九册
楚辭集注 宋 朱熹 集注 元天曆三年陳忠甫刊本一
第四十册
伊洛淵源録 十四卷 宋 朱熹 撰 明成化刊本一
第四十一册
伊洛淵源録 十四卷 宋 朱熹 撰 日本嘉永四年刊本一
第四十二册
伊洛淵源録 十四卷 續録 六卷 明 楊廉 新增 謝鐸 續録 日本慶安二年刊本一
第四十三册
考亭淵源録(一) 卷一—卷十一 明 宋端儀 撰 日本天保九年刊本一
第四十四册
考亭淵源録(二) 卷十二—卷二十四 明 宋端儀 撰 日本天保九年刊本一
第四十五册
孟子要略 五卷 宋 朱熹 撰 清 曾国藩 注 日本明治十七年奎文堂刊本一
論語孟子或問(一) 宋 朱熹 撰 日本江户刊本 七五
第四十六册
論語孟子或問(二) 宋 朱熹 撰 日本江户刊本 一
第四十七册
朱子四書或問小注(一) 宋 朱熹 撰 清 鄭任鑰 校 清康煕六十一年刊本一
第四十八册
朱子四書或問小注(二) 宋 朱熹 撰 清 鄭任鑰 校 清康煕六十一年刊本一
第四十九册
朱子四書或問小注(三) 宋 朱熹 撰 清 鄭任鑰 校 清康煕六十一年刊本一
第五十册
朱子四書或問小注(四) 宋 朱熹 撰 清 鄭任鑰 校 清康煕六十一年刊本一
第五十一册
朱子文集纂 三十二卷 清 陳鏦 編 清刊本一
第五十二册
寶誥堂朱子遺書(一) 清 吕留良 編 清康熙吕氏寶誥堂刊本一
第五十三册
寶誥堂朱子遺書(二) 清 吕留良 編 清康熙吕氏寶誥堂刊本一
第五十四册
寶誥堂朱子遺書(三) 清 吕留良 編 清康熙吕氏寶誥堂刊本一
第五十五册
寶誥堂朱子遺書(四) 清 吕留良 編 清康熙吕氏寶誥堂刊本一
第五十六册
寶誥堂朱子遺書(五) 清 吕留良 編 清康熙吕氏寶誥堂刊本一
第五十七册
寶誥堂朱子遺書(六) 清 吕留良 編 清康熙吕氏寶誥堂刊本一
晦庵朱先生心學録 七卷 明 王蓂 編 日本明和六年刊本一九七 
第五十八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 卷一—卷五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五十九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 卷六—卷十六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三) 卷十七—卷二十二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一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 卷二十三—卷三十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二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 卷三十一—卷三十七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三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六) 卷三十八—卷四十三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四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七) 卷四十四—卷五十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五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八) 卷五十一—卷五十七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六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九) 卷五十八—卷六十三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七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十) 卷六十四—卷七十一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八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十一) 卷七十二—卷七十九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六十九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十二) 卷八十—卷八十八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七十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十三) 卷八十九—卷九十五·上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七十一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十四) 卷九十五·下—卷一〇〇 别集 卷一—卷三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七十二册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十五) 別集 卷四—卷十 續集十一卷 宋 朱熹 撰 明嘉靖刊本一
第七十三册
兩賢傳心録 八卷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七十四册
陸稼書先生讀朱随筆小注 四卷 清 陸隴其 撰 日本天保四年刊本一
第七十五册
文公先生經世大訓(一) 卷一—卷七 明 余祜 編 日本江户寫本一
第七十六册
文公先生經世大訓(二) 卷八—卷十六 明 余祜 編 日本江户寫本一
第七十七册
宋名臣言行録(一) 前集 十卷 後集 卷一—卷二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明 張采 評 明崇禎十一年刊本一
第七十八册
宋名臣言行録(二) 後集 卷三—卷十四 續集 卷一—卷四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明 張采 評 
                   明崇禎十一年刊本一
第七十九册
宋名臣言行録(三) 續集 卷五—卷十七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明 張采 評 明崇禎十一年刊本一
第八十册
宋名臣言行録(四) 别集 十三卷 外集 卷一—卷二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明 張采 評 明崇禎十一年刊本一
第八十一册
宋名臣言行録(五) 外集 卷三—卷十七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明 張采 評 明崇禎十一年刊本一
第八十二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一) 前集十卷 後集 卷一—卷三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弘治十五年清道郡刊本一
第八十三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二) 後集 卷四—卷十四 續集 卷一—卷八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弘治十五年清道郡刊本一
第八十四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三) 續集 卷九—卷十七 别集 卷一—卷六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弘治十五年清道郡刊本一
第八十五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四) 别集 卷七—卷十三 外集 卷一—卷五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弘治十五年清道郡刊本一
第八十六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五) 外集 卷六—卷十七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弘治十五年清道郡刊本一
第八十七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一) 前集 十卷 後集 卷一—卷二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刊本一 
第八十八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二) 後集 卷三—卷十四 續集 卷一—卷八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刊本一 
第八十九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三) 别集 卷一—卷十三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刊本一 
第九十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四) 外集 卷一—卷九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刊本一 
第九十一册
五朝名臣言行録(五) 外集 卷十—卷十七 宋 朱熹 李幼武 撰   
                       朝鮮刊本一 
學的 上下卷 明 丘濬 編 日本承應二年刊本二五七

第九十二册
雅誦 八卷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内閣刊本一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一)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三〇三
第九十三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二)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九十四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三)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九十五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四)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九十六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五)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九十七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六)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九十八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七)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九十九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八)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〇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九)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一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二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一)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三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二)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四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三)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五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四)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六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五)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〇七册 
淵鑒齋御纂朱子全書(十六) 清 李光地 編 清康熙五十三年内府刊本一
第一○八册
重輯朱子録要(一) 卷一—卷九 明 馮應京 編 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一
第一〇九册
重輯朱子録要(二) 卷十—卷十五 明 馮應京 編 明萬曆三十三年刊本一
第一一〇册
文公先生奏議(一) 卷一—卷五 明 朱吾弼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一一册
文公先生奏議(二) 卷六—卷十一 明 朱吾弼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一二册
文公先生奏議(三) 卷十二—卷十五 明 朱吾弼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朱子成書 元 黄瑞節 編 朝鮮刊本三二一 
第一一三册
朱子會選(一) 卷一—卷七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四册
朱子會選(二) 卷八—卷十三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五册
朱子會選(三) 卷十四—卷十九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六册
朱子會選(四) 卷二十—卷二十五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七册
朱子會選(五) 卷二十六—卷三十一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八册
朱子會選(六) 卷三十二—卷三十六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一九册
朱子會選(七) 卷三十七—卷四十二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二〇册
朱子會選(八) 卷四十三—卷四十四 補編 二卷 外編 二卷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哲宗七年刊本一
第一二一册
御定朱書百選 六卷 朝鮮正祖 李祘 編 朝鮮正祖十八年内閣活字本一
第一二二册
朱子節要 十四卷 滿漢對照本 清 朱之弼 撰 清康熙十四年刊本一
第一二三册
朱子書節要(一) 卷一—卷七 朝鮮 李滉 編 日本江户刊本一
第一二四册
朱子書節要(二) 卷八—卷十四 朝鮮 李滉 編 日本江户刊本一
第一二五册
朱子書節要(三) 卷十五—卷二十 朝鮮 李滉 編 日本江户刊本一
第一二六册
朱子文録 存上中卷 朝鮮 奇大升 編 朝鮮刊本一 
朱子文語纂(一) 卷一—卷二 清 嚴鴻逵 撰 日本安政三年浜松藩刊本 二九七

第一二七册
朱子文語纂(二) 卷三—卷八 清 嚴鴻逵 撰 日本安政三年浜松藩刊本 一
第一二八册
朱子文語纂(三) 卷九—卷十四 清 嚴鴻逵 撰 日本安政三年浜松藩刊本 二
第一二九册
五經朱子語類(一) 清 程川 編 清雍正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〇册
五經朱子語類(二) 清 程川 編 清雍正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一册
五經朱子語類(三) 清 程川 編 清雍正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二册
五經朱子語類(四) 清 程川 編 清雍正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三册
五經朱子語類(五) 清 程川 編 清雍正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四册
晦庵先生語録類要(一) 宋 葉士龍 編 日本正保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五册
晦庵先生語録類要(二) 宋 葉士龍 編 日本正保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六册
晦庵先生語録類要(三) 宋 葉士龍 編 日本正保三年刊本一
第一三七册
朱文公語録類要 十八卷 明 范淶 編 明萬曆四十年刊本一
第一三八册
朱子語類(一) 卷一—卷十五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三九册
朱子語類(二) 卷十六—卷二十四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〇册
朱子語類(三) 卷二十五—卷三十五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一册
朱子語類(四) 卷三十六—卷五十二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二册
朱子語類(五) 卷五十三—卷六十五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三册
朱子語類(六) 卷六十六—卷七十三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四册
朱子語類(七) 卷七十四—卷八十三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五册
朱子語類(八) 卷八十四—卷九十四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六册
朱子語類(九) 卷九十五—卷一一三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七册
朱子語類(十) 卷一一四—卷一二七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八册
朱子語類(十一) 卷一二八—卷一四〇 宋 黎靖徳 編 明成化刊本一
第一四九册
朱子語類(一) 卷一—卷四 宋 黎靖徳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五〇册
朱子語類(二) 卷五—卷十五 宋 黎靖徳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五一册
朱子語類(三) 卷十六—卷二十一 宋 黎靖徳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五二册
朱子語類(四) 卷二十二—卷二十八 宋 黎靖徳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五三册
朱子語類(五) 卷二十九—卷三十五 宋 黎靖徳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五四册
朱子語類(六) 卷三十六—卷四十七 宋 黎靖徳 編 明萬曆三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七四册
朱子語類(十) 卷九十二—卷一〇〇 宋 黎靖徳 編 清刊本一
第一七五册
朱子語類(十一) 卷一〇一—卷一一六 宋 黎靖徳 編 清刊本一
第一七六册
朱子語類(十二) 卷一一七—卷一二九 宋 黎靖徳 編 清刊本一
第一七七册
朱子語類(十三) 卷一三〇—卷一四〇 宋 黎靖徳 編 清刊本一
第一七八册册
參定朱子語類(一) 卷一—卷六  明 陳龍正 編 明刊本清印本一
第一七九册
參定朱子語類(二) 卷七—卷十一  明 陳龍正 編 明刊本清印本一
第一八〇册
參定朱子語類經説(一) 卷一—卷六 明 陳龍正 編 明刊本清印本一
第一八一册
參定朱子語類經説(二) 卷七—卷十四 明 陳龍正 編 明刊本清印本一
第一八二册
朱子語略 十卷 宋 楊與立 編 日本寛政四年寫本一 
家禮 五卷 日本元禄十年刊本三二九
第一八三册
申閣老校正朱文公家禮 八卷 明萬曆書林黄啓勝刊本一 
家禮集説 明 馮善 編 明萬曆十七年刊本三七九
第一八四册
文公家禮儀節(一) 卷一—卷四 明 丘濬 輯 明萬曆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一八五册
文公家禮儀節(二) 卷五—卷八 明 丘濬 輯 明萬曆三十六年刊本一

第一八六册
文公家禮儀節 八卷 明 楊慎 輯 明刊本一
第一八七册
朱文公先生攷正家禮通行 八卷 明 羅萬化 撰 明萬曆鄭氏宗文堂刊本一
第一八八册
重訂文公家禮儀節 八卷 明 陳仁錫 輯 明刊本一
第一八九册
家禮正衡 八卷 明 周應期 輯 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辨志堂小學集解 六卷 清 萬經 輯 清康熙三十六年刊本三三一
第一九〇册
小學章句 六卷 明 王雲鳳 注 日本寛文七年刊本一

第一九一册
新刻校訂附音句解大字文公小學正蒙 十卷 明 余興國 注 明萬曆書林黄應祥刊本一 
陳太史音考句釋欽發小學絲綸 七卷 明 陳仁錫 注 明末劉榮吾刊本二九七
第一九二册
小學合璧 六卷 明 陳際泰 注 日本萬延元年刊本一 
小學集解(一) 卷一—卷三 明 吴訥 集解 明成化七年謝庭桂刊本三一七
第一九三册
小學集解(二) 卷四—卷十 明 吴訥 集解 明成化七年謝庭桂刊本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