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藏·养生卷(全三十六册)9787501374861国家图书馆出版社3G14j
¥
23030
8.0折
¥
28800
全新
仅1件
作者《中华医藏》编委会 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486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定价28800元
上书时间2023-07-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中华医藏·养生卷(全三十六册)
编著者:《中华医藏》编委会 编
张华敏 李鸿涛 主编
定价:28800.00元
ISBN:978-7-5013-7486-1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中华医藏》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国家重要古籍保护项目。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推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具体实施。全国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到了该项目中。该项目凝结着各界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和期待,多次列入国家和行业发展规划,并于2022年10月获批列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项目(第一批)”。
2022年12月,该项目推出首批成果《中华医藏·养生卷》。《养生卷》由张华敏、李鸿涛主编,收录了从南朝至清代74种代表性典籍,每种典籍前撰有内容简介,并从每种古籍中选取两页,彩色印刷,置于每册正文之前。为便于读者使用,特意加上书眉,标示文献名称及卷数。本卷收录文献包含养生名著《遵生八笺》、食疗著作《养生食忌》、四时养生代表著作《养生月览》,以及首次提出呼吸吐纳导引的“六字诀”法,并记载华佗所创五禽戏的《养性延命录》和首创千古名方“礞石滚痰丸”的《泰定养生主论》等著作。本卷在版本上也是择其精善者予以影印收录,如《活人心法》采用现存最早刻本,即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永乐至正统间刻本;《养生类纂》选用现存最早版本,即明成化十年钱塘谢颎刻本,本卷将分藏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卷一至五、十九至二十二)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卷六至十八)的同一藏本缀合,并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同版本对缺页(卷二十一末、二十二首)进行补配,使此珍稀版本终成完璧;《三元参赞延寿书》现存最早的刻本为明成化十年刻本,然国内无存,本卷选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本。本卷所收文献不仅对当今人们的保健与养生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图片
编纂者简介
图片
《中华医藏·养生卷》主编
张华敏,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本草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医传承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围绕中医药古籍知识组织方法及保护利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中医养生珍本集萃》《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诊断、治法)》等著作20余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李鸿涛,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古籍资源研究室主任,《中华医藏》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药膳研究会慢病调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师承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国医大师余瀛鳌研究员,著名中医古籍目录学家薛清禄教授。主要从事中医古籍版本目录学、文献学研究,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7项,北京市项目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项目6项。主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第2版)》《中国近代中医书刊联合目录》《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孤本医籍叙录集》《中医古籍稀见稿抄本辑刊》《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等6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養生,亦名攝生,始見於《管子·白心》“既知行情,乃知養生”,又見於《莊子·養生主》“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靈樞·本神》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以“養生”作爲中醫典籍分類之類名,義有二:一是延壽養生。蓋生命之生長壯老已,雖爲不易之規律,但若能順應自然、調攝有度,亦可康健以延年。二是防病養生。北宋林億於《素問》“新校正”引《乾鑿度》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説,言明“氣形質具而疴瘵由是萌生”,疴瘵疾患亦足以戕生害命,故采取一定禦疾治病之道,以期衛生延壽。據此,凡是記載或論述延長壽命、防禦疢疾、護衛生命、維持健康之理論、方法、技術的載籍或篇論均可歸入養生文獻。
綜核古代墳典,養生文獻大致載述順時養生、房中養生、運動養生、情志養生、丹道養生、飲膳養生和安老養生等基本學術内容。順時養生起源最早,諸多觀點已基本成熟於《黄帝内經》時代,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等篇章中皆有述及,强調順應自然、頤養天年,“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後世如原題元丘處機撰《攝生消息論》,以及明瞿祐撰《四時宜忌》,皆對法於自然、和於四時、因時制宜的養生觀作了進一步闡揚與發揮。《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曰:“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該書著録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皆以“陰道”“養陽”“内房”等名書,惜後世無傳,從馬王堆西漢墓葬出土《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可揆其大略。後世《玉房秘旨》《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錦身機要》等,皆屬此類。我國運動養生源遠流長,《莊子》言:“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爲壽而已”,馬王堆出土帛書《導引圖》,東漢華佗汲取《莊子》“熊經鳥伸”并《淮南子》“六禽戲”而創編“五禽戲”,南朝梁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録》悉予載録,故導引術和五禽戲實爲運動養生之肇端,後世《易筋經》《洗髓經》等保健功法文獻皆屬此類。情志養生理念以《黄帝内經》之黄老思想爲代表,大體闡揚“恬惔虚無,真氣從之”“爲無爲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虚無之守”“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等思想,至唐代方有專論,即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養性篇》,其論曰:“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迄明代,情志養生之理論和實踐日臻成熟,如在明代高濂編《遵生八箋》中,舉凡山水逸游、文房古玩、書畫法帖、花卉種植等情志修養内容皆有涉及,堪稱富贍。東漢魏伯陽所撰《周易參同契》爲現存最早的丹道類養生著作,其將道教思想與中醫養生相結合,融合内外丹修煉以探究養性延年的方法。後世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專攻丹術修煉的内丹學派,并創作出《金丹正理大全》《身世金丹》等一批丹道養生文獻。《周禮》言四醫,而“食醫”居其首,蓋食療記述之濫觴。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篇》設食物療法專篇,啓牖孟詵創編《食療本草》,而多有發揚。承續至元,宫廷御醫忽思慧撰成《飲膳正要》,集食治之方,廣藥膳之用,誠爲後世《養生要括》《蒲水齋食治廣要》《隨息居飲食譜》等飲膳養生文獻開一風氣。養生之道,知之則强,不知則老。宋代陳直所撰《養老奉親書》,爲現存最早的安老養生專著,因老人體禀强弱、氣血偏頗而訂飲膳服食、四時起居、情志調養之方略,實啓《老老恒言》《聾叟却老編》等“養老”“却老”文獻之先河。
上述養生學術,或彙集,或獨見於歷代養生文獻之中。《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録養生類中醫古籍四百零一種,若計入本草類目下食療類古籍,養生文獻可達四百六十七種。儘管養生文獻的創作和内涵十分豐富,但中醫養生典籍類目的建立與分化却歷經較長時期。東漢班固承劉向、劉歆撰《别録》《七略》,著録養生文獻於《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房中”類與“神仙”類中。至隋唐時期,魏徵等撰《隋書·經籍志》始將醫籍歸於子部醫方類,却未再予細分。迨至《舊唐書·經籍志》“養生”類目始見端倪,丙部子録以“明堂經脉”與“醫術”作爲二級類目,“醫術”類下設“養生”類。自此之後,史志、官修或私撰書目中關於醫籍的分類多有變化,而“養生”未再作爲單獨類目出現。且因當時佛教、道教等宗教興盛,養生文獻中的内容也逐漸與宗教的修煉法部分融合,故養生文獻也多被其他類目收録。如官修目録《崇文總目》中的《四氣攝生圖》《養生要録》等被收録於“道書類”;《通志·藝文略》中將氣功、按摩等養生文獻列入“道家類”,明代焦竑撰《國史經籍志》亦沿用此種分類法;私家書目,如宋代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將《導引養生圖》《八段錦》《養生雜纂》《胎息經注》《臞仙神隱》等諸多養生文獻與道教文獻統歸於“神仙類”中;又如明代高儒《百川書志》將養生文獻分别著録於“子志·衛生”和“子志·房中”類下,以及“子志·神仙家”“子志·佛家”“子志·隱家”等類目中。明代崇禎年間,殷仲春著成首部醫學專科目録——《醫藏書目》,其中的“法真函”,即以“取修真導引之書數十種以資醫理”的目的對《長生丹訣》《養生導引法》《道書全集》等道家類、養生類文獻進行著録。明末祁承㸁著《澹生堂藏書目》,“養生”類目再次單設,但其是作爲二級類目設立在“道家”類目下,同時在“道家”類目下設有“修攝”“金丹”等類目,亦收録《養生類要》《遵生八箋》《逍遥子導引訣》等與攝生延命相關的養生文獻,可見道教文獻與養生文獻相互影響而交叉融合。明趙琦美著《脉望館書目》將“養生”類目歸入醫籍的分類中,除著録《養老奉親書》《養生類要》等養生文獻外,《食物本草》《食説》《食鑒本草》《飲膳正要》等與飲食相關的文獻也著録其中,可見飲食保健、食療養生的觀念已基本建立。至清代,諸多書目中的某些類目雖主要著録養生文獻,但并未以“養生”命名其類,如徐樹蘭等人編《古越藏書樓書目》設“平時調攝”類目,著録《保生要録》《攝生要録》等養生文獻,丁福保編《歷代醫學書目》設“衛生”類目,著録《攝生集覽》《神仙金匱服食方》《養生食忌》等涉及飲食攝生、導引養生的文獻。
歷代養生類目的設置與分合體現了古代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也是中醫養生文獻在其他學科被廣泛重視和應用的重要見證,養生類目的精細化發展反映了養生文獻的繁盛和養生學術的進步。究其原因,係古今文史學家、目録學家、中醫學家乃至宗教學者的努力積纍和創作,共同促進了養生理論與實踐的豐富與發展。
《中華醫藏》中醫養生著作大致按成書年代排序,共收録七十四種代表性典籍。
張華敏 李鴻濤
二〇二二年十月
第一册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晋)葛洪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一
第二册
抱朴子養生論一卷 原題(晋)葛洪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一
養性延命録二卷 (南朝梁)陶弘景編 明正統刻《道藏》本 九
保生銘一卷 (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七九
孫真人攝養論一卷 原題(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八三
存神煉氣銘一卷 (唐)孫思邈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九五
天隱子養生書一卷 (唐)司馬承禎撰 明刻《説郛》一百二十卷本 一〇五
保生月録一卷 (唐)韋行規撰 明刻《説郛》一百二十卷本 一一七
養生辨疑訣一卷 (唐)施肩吾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一二九
保生要録一卷 (宋)蒲虔貫撰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一三七
養生類纂二十二卷 (宋)周守中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一五九
第三册
養生月覽二卷 (宋)周守中纂 明成化十年(1474)錢塘謝熲刻本 一
養生秘録一卷 著者佚名 明正統刻《道藏》本 七七
三元參贊延壽書五卷 (元)李鵬飛編 明成化十年(1474)刻本(原書卷二缺葉一上、二下) 一四五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卷一) (宋)陳直撰(元)鄒鉉增補 明萬曆四年(1576)西夏揆文書院重刻本 二六九
第四册
壽親養老新書四卷(卷二至四) (宋)陳直撰(元)鄒鉉增補 明萬曆四年(1576)西夏揆文書院重刻本 一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卷一至七) (元)王珪撰 明嘉靖刻本 三三三
第五册
泰定養生主論十六卷(卷八至十六) (元)王珪撰 明嘉靖刻本 一
新刻山居四要五卷 (元)汪汝懋編 明萬曆二十年(1592)余氏種德堂刻《壽養叢書》本 二九七
第六册
居家宜忌一卷 (明)瞿祐撰 清道光咸豐間宜黄黄氏木活字排印《遜敏堂叢書》本 一
新刻臞仙神隱四卷(卷一至三) (明)朱權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一五五
第七册
新刻臞仙神隱四卷(卷四) (明)朱權編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一
新刊活人心法五卷 (明)朱權編 明永樂至正統間刻本 九五
四氣攝生圖一卷 著者佚名 明正統刻《道藏》本 二〇九
修真秘要一卷 著者佚名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原書缺葉三十七) 二六七
新刻保生心鑒一卷 (明)鐵峰居士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虎林胡氏文會堂刻《壽養叢書》本 三七一
房術奇書一卷 (宋)陳摶撰 清光緒三年( 1877)石渠閣刻《攝生總要》本 四六五
第八册
安老懷幼書四卷(卷一至三) (明)劉宇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一
第九册
安老懷幼書四卷(卷四) (明)劉宇編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一
新刻攝生要義一卷 (明)王廷相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二三九
新鎸厚生訓纂二卷 (明)周臣編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槜李孫成名刻本 二八七
第十册
醫先一卷 (明)王文禄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一
延壽第一紳言一卷 (明)李舜臣輯 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刻《學海類編》本 一九
胎息經疏略一卷 (明)王文禄撰 明萬曆十二年(1584)刻《百陵學山》本 四一
養生類要二卷 (明)吴正倫輯 明萬曆十六年(1588)新安吴氏木石山房刻本(原書後集缺葉九十三) 四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