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析基础:五次演讲及
  • 精神分析基础:五次演讲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精神分析基础:五次演讲及

26.4 5.3折 49.8 全新

库存14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译者:何逸飞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2673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2051283

上书时间2024-07-05

晨雨图书店121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中译本说明
精神分析五讲
英文版编者按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附录
精神分析运动史
英文版编者按



精神分析纲要
英文版编者按
前言
第一部分 心灵及其活动
第一章 精神器官
第二章 本能理论
第三章 性功能的发展
第四章 精神的质
第五章 以释梦为例
第二部分 实践任务
第六章 精神分析的技术
第七章 精神分析工作模板
第三部分 理论成果
第八章 精神器官与外部世界
第九章 内部世界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精神分析不过是教育的延伸,为的是克服童年期的残余。”——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童年的经历是否影响到今天的你?被抑制的欲望是否在无形中操控着你的选择?我们是否都有那么一刻,感到自己迫近疯狂的边缘?《精神分析基础》提供了一把钥匙,引领你解锁被压抑在心灵深处的谜题。 本书集结了弗洛伊德的三篇里程碑式文献,从《精神分析五讲》的基础概念,到《精神分析运动史》的发展脉络,再到《精神分析纲要》的深度总结,全方位展现了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和实践价值。我们也能从中认识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仅是治疗技术,更是一种深入了解自我、掌握生活艺术的方法。 《精神分析基础》除了作为心理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也是一本开启自我发现之门的引导书。借助精神分析之父的洞察和智慧,我们将学会如何聆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我成长和蜕变的可能。

精彩内容
女士们,先生们——在新大陆,当着诸位求知若渴的听众讲课,我既感新鲜,又有些恍惚。毫无疑问,我之所以有此殊荣,只因我的名字连着精神分析;因此,我准备同大家谈的,正是精神分析。我将尽可能简明扼要地向你们介绍这门新兴诊察、治疗方法的历史及其后续发展。
如果说把精神分析带到人间是一件功勋,那这功勋并不属于我。对于它的发轫,我寸功无有。另一位维也纳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博士——首次(1880—1882年)对一位身患癔症的女子运用这种疗法时,我还是个忙于应付期末考试的学生。下面我们直接来谈谈该个案的病史和治疗,详细情形你们可以参看布洛伊尔和我后来出版的《癔症研究》[1895d]。
但容我先说一句。得知在座的各位大都不是医学人士,我并无不满。不用担心,要听懂我讲的内容无需特别的医学知识。诚然,我们的旅程在初始阶段会和医生们同行,但很快就会和他们分道扬镳,并与布洛伊尔博士一起,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布洛伊尔博士的病人是名21岁女子,极具智力天赋。疾病持续了两年多,其间她患上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身心失调。右侧肢体僵直性瘫痪,且伴有感觉丧失;同样的问题不时累及身体左侧。眼球运动失调,视力极大受限。难以保持头部正位;并有严重的神经性咳嗽。对进食有抵触,有一次,尽管渴得厉害,却数周无法饮水。语言能力减退,甚至到了没法说也没法理解母语的地步。最终,她陷入了“absence[法语术语]”、错乱、妄想,整个性格都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主题。
你们即便不是医生,听到这一长串症状,也都能打包票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种重疾,也许累及了脑部,康复希望渺茫,甚至可能导致病人妙龄而逝。然而,你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医生会告诉你们,对于这类表现出严重症状的病例,可以采取别的、更积极的看法。如果出现此类情状的是位年轻女性患者,重要脏器(心、肾,等)经客观诊察均属正常,病人又受过强烈的情绪冲击——尤其是当她的各种症状在细节上不合乎对特定疾病的预期——那么医生就不会把该病例看得很重。他们会断定,眼前的并非脑部器质性疾病,而是一种谜样的病状,自古希腊医学时代,人们就称之为“癔症”,它能够产生错觉以及许多严重疾病。在医生看来,这类疾病并无生命危险,而且恢复健康——甚至完全恢复——也是可能的。要把这种癔症和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相区分,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各位没有必要知道如何作出鉴别诊断;只要明确一点就足够了:布洛伊尔的这位病人,任何有能力的医生都不难给出癔症的诊断。到这里,我们可能还要从病历中引述一个更深层的事实:痼疾带走了她深爱的父亲,而她的病状正是照顾父亲时出现的,由于自身的疾病,她只得被迫停止照护父亲。
到目前为止,与医生同路都还颇有好处;但是时候与他们作别了。因为,即便脑部严重器质性疾病被癔症这一诊断取代,也切不可认为病人得到医学救治的可能性会有本质提升。面对严重脑部疾病,医学技术大多回天乏术;对于癔症性紊乱,医生也同样无能为力。医生的乐观预后何时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只能听凭仁慈的上苍。我明白,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但讲稿里,我是将自己和听众拉回1880之前的年代。如果说今时不同往日,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现在正描绘的活动历程。
因此,将这种疾病辨识为癔症,于病人无关痛痒;可对于医生,情况则恰恰相反。很明显,医生对癔症患者的态度与对器质疾病患者截然不同。他对前者并不抱有对后者那般同情:因为癔症的病痛实际上远没有那么严重,却要求得到与重症同等的对待。此外,还有一项更深层因素在起作用。通过研究,医生掌握了许多对门外汉秘而不宣的东西:他能够对疾病——如脑中风或恶性脑肿瘤——成因及其造成的变化给出看法,既然这些看法有助于理解疾病详情,那么它们一定是中肯的。但所有这些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训练——并不足以让他应对具体的癔症现象。他无法理解癔症,在癔症面前,连他自己都成了门外汉。对于任何自恃才高的人,这种情形都不讨喜。因此,他不再同情癔症病人。在他看来,这些人是在践踏他的科学定律,一如正教徒眼中的异端。他把种种恶行归到他们头上,说他们夸大事实、成心蒙骗、假意称病,从而撤回对他们的兴趣,以示惩罚。
但布洛伊尔博士对他病人的态度不应受到这种指摘。他对她既有同情又感兴趣,尽管刚开始时,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鉴于他从她病史中见证到的非凡智力和可亲性格,似乎是她自己在让医生的工作变得轻松。很快,富有同情的细致观察让他发现了如何为她带来初步的改善。
观察显示,病人处于“失神”状态时(性格改变,伴有精神错乱),总是自言自语,仿佛这些词是从占据她大脑的某些思绪里冒出来的。记录下这些词后,医生便让她进入某种催眠状态,然后向她重复这些词,促使她以此作为起点进行展开。病人照做,进而在他面前再现了“失神”期间占据脑海、通过零散语句才得以暴露的精神产物。那都是些极其忧郁的幻想——我们可以称之为“白日梦”——有时还颇具诗的美感,起笔往往都是一位女子在父亲病榻前的身姿。说了许多这类幻想,她便如释重负,重新恢复正常的精神生活。病情的改善会持续几个小时,到第二天,“失神”又会卷土重来;而这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得到克服,即让她说出新建构的幻想。人们不免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失神”时体现的精神状态改变是高度情绪化的幻想引发的刺激所致。说来也怪,这位病人当时只能说英文,也只能听懂英文,她把这种新颖的疗法命名为“谈话疗法”(talkingcure),还玩笑似的把它叫作“扫烟囱”(chimneysweeping)。
无心插柳一般,事实很快就证明这种头脑扫除法能做的远不止对复发性精神错乱的暂时缓解。如果她能在催眠状态下,带着与之相应的情绪表现,回忆起症状首次出现的时机和情形,那就的确有可能让疾病的痛苦症状消失。“时值夏令,酷暑难当,病人饱受焦渴之苦;由于不明原因,她突然发觉无法喝水。她会端着心心念念的那杯水,可一旦水碰到嘴唇,就会像恐水症一般把它推得远远的。这样做时,她显然有几秒钟的失神。为了减轻焦渴之苦,她只能靠水果过活,吃瓜之类的……这持续了大约六周,有一天,催眠期间,她抱怨了自己的英国‘女伴’,她不喜欢这个人,然后接着说她是如何在某天走进了这位女伴的房间,又是如何看见女伴的狗——讨厌的畜生!——用杯子喝水。出于礼貌,病人当时一语未发。尽情发泄了当时强压的怒火后,她要了点喝的,轻松喝下了大量的水,随后便从催眠中醒来,水杯尚在唇边;这种心理障碍就此消失,再未复发。”《癔症研究》[标准版,第二卷,34页]。
可以的话,请允许我在这件事情上多说一点。以前从未有人用这种方式消除过癔症症状,也没有人对其成因有如此深入的洞见。如果能够证实病人的其他症状——或者说大多数症状——都是以布洛伊尔预料的方式形成和得到祛除,那无疑是一项重大发现。布洛伊尔笃信自己的发现,进而对病人其他更严重症状的发病机理展开了系统研究。事实的确如他所料。几乎所有症状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情绪体验的残余——或者说“沉淀”。至于这些经历,我们后来称之为“精神创伤”,因为是创伤场景造成了症状,而症状的特性都能通过其与创伤场景的关系得到解释。严格来说,症状相当于这些场景的记忆残余,是被这些场景“决定”的,因此不必再将其描述成神经症病人反复无常、神秘莫测的造作。尽管如此,我们还需要留心一个意料之外的事实。症状的产生并不总是由于某个孤立经验,相反,通常是由多个创伤辐合而成,而且往往是大量相似创伤的重复。因此,有必要按时间顺序,更确切说,按逆向顺序再现整个致病记忆链,先新近,后久远,绝不可能跳过晚近创伤以图直接回溯至最强劲的早期创伤。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