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23.9 4.3折 56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莲君,朱彤彤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66667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31106094

上书时间2024-07-05

晨雨图书店121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Part 1? 为什么给他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就是不听?
002? 父母讲的大道理究竟是什么?
009? 讲道理,最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
014? 没有共鸣的讲道理,是单向输出的爱
020? 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平等对话的位置
025? 讲道理,如剑也如花,关键是直指心灵
Part 2? 谁都不能被说服,孩子也是 
032? 藏在被说服中的五种孩子
037? 孩子不需要说服,家长却需要
042? 说服带给孩子四种后遗症
047? 孩子不需要说服,而需要沟通
052? 不要试图说服孩子,要与孩子商量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002
Part 3 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越想远离你
058? 说服里的爱是控制
063? 莫让过度控制阻碍了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069? 做少说禁令的父母,学会客观表述
074? 不要限制孩子的情感表达
079? 爱控制孩子的父母内心是失控的
Part 4 彼此尊重的沟通,而不是说服或呵斥
086? 孩子也需要尊重,拿出你的人格力量
091? 爱与肯定:我爱的是你本人,我尊重你认为正确的选择
095? 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做决定,和善而坚定的执行
100? 记住!提示,而非命令
105? 寻求孩子的帮助:宝贝,我需要你的帮助
111? 不带修正、贬低或者评判的倾听
117? 让孩子做自己的决定,但又不放弃他们
122? 反转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128? 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
Part 5 信任,授权,让孩子去尝试
134? 为什么不要去说服孩子
139? 对孩子授权而不是驱使
144? 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目? 录 003
150? 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至少完成最后一个步骤 
154? 给孩子信任:“我相信你会弄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157? 尊重:“当你愿意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随时都在你身边。”
161? 表达底线:“如果老师打电话给我,我会把电话递给你。”
Part 6 用家庭规则培养良好家教
166? 要以非常民主的方式召开家庭会议制定规则
170? 制定家庭规则的注意事项
175? “坏的惩罚”与“好的结果”
179? 如何奖励才有效?
182? 执行规则的特别注意事项
186? 正确地和孩子 “讨价还价”
190? 用建设性的话语“春风化雨”
195? 让孩子明白,他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Part 7 从有爱客观的观察开始
200? 要充分了解孩子,就要有意识地主动观察
205? 观察要善用感知觉的力量,包括第六感
211? 发现隐藏的情绪
216? 情绪的体验、调节与表达
222? 观察是一回事,但监视是另一回事
孩子从来不是被说服的 004
Part 8? 我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228? 父母要努力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
235?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238? 和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
242? 合作的最好途径,就是平等、尊重地解决问题
247? 耐心、理解和包容,你就是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

内容摘要
为什么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还是不听、不理解、不配合?那是因为,说服教育根本就是错误的!
说服教育的本质,是家长“赢得”了道理,却让孩子成了被迫认输的一方。假如孩子不肯认输,就被判定为任性、叛逆、不懂事。
本书从说服教育的四大后果——省事儿、长不大、自我价值不足、叛逆出发,深度剖析了说服教育的弊端,并基于心理学理论,结合生动真实的案例,提出基于尊重、信任、授权的六大教育原则,让孩子“真听、真懂、真行动”,并为广大父母提供全新的亲子相处模式。

精彩内容
父母嘴里这么多大道理,都是从哪儿来的? 你能立刻想起的父母经常说的道理是什么? 小时候,可能是“乖,听话,不要乱跑……”上学了,住校了,可能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按时吃饭,注意身体……”毕业了,成家立业时,可能是“找个稳定的工作(或伴侣)……”父母说这些话时,你的大脑中会不会冒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不能乱跑? 为什么一定要按时吃饭?为什么找稳定的工作?可父母很少想为什么,因为他们被自己的父母和所处的社会同化了。每一代人都会被上一代灌输一些信念,这些信念一开始往往是对的,是有保护作用的。于是,在代代相传中,这些信念成为道理被人们无条件的遵循。后来者不知道道理存在的原因,变成了盲目服从。然而,时过境迁,不变的道理遇到变迁的时代,不但没有帮到人,反而成了约束。 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心理学家把五只猴子关到一个笼子里,上面挂一串香蕉,并安装一个自动监测装置。一旦有猴子要去拿香蕉,自动监测装置就会控制水龙头向笼子喷水,所 有猴子都会挨淋。 一开始,有只猴子去拿香蕉,结果所有猴子遭殃了。之后每只猴子去尝试,发现都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拿香蕉要遭殃。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一只猴子释放,换入一只新猴子A。A看到香蕉,想去拿,结果被剩下四只猴子狂揍一顿。这样反复几次后,A不再试图拿香蕉。 之后,又分别换入了新猴子B、C、D、E,经过上面的操作,新的这五只猴子都不再试图拿香蕉了。 来深度分析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信念的四个来源:实验中,旧猴子们自己去拿香蕉,结果挨淋,它们是从亲身经验里知道了“拿香蕉要遭殃”。这是信念的第一个来源,叫自己的亲身经验。新来的D猴,看到C猴想拿香蕉就被打,于是D猴就乖乖不去尝试了。这说明信念的第二个来源是观察他人的经验。旧猴子群殴新猴子,灌输给新猴子“香蕉不能拿”的道理。新猴子接受了,就是接受了他人的灌输。这是第三个来源,即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输。实验中,新来的E猴,看到香蕉,再看大家都不去拿,而且靠近时还流 露出恐惧的神情,于是自己总结出“香蕉不能碰”的道理。这是第四个来源,即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 道理是稳定流传的信念,所以道理也有这四个来源。比如,父母经常说一个大道理:成绩很重要。而这个道理,就有这四个来源:第一,自己的亲身经验。自己高考成绩优异,上了好大学,后来找了好工作,一帆风顺。 第二,观察他人的经验。同村的小王,高考成绩好,上了好大学,后来找到好工作,事业爱情双丰收。 第三,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输。自己的父母成绩不好,一辈子活得很辛苦,不断告诉自己“成绩很重要”。 第四,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自己总结发现:成功人士大都成绩好,失败者大都成绩平平。于是,总结出“成绩很重要”。 猴子实验中,新猴子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拿香蕉。旧猴子们达成共识“拿香蕉要遭殃”,在当时实验条件下是对的,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他们阻止新猴子拿香蕉,也是为了新猴子们好。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条件变了——自动监测装置撤除了(拿香蕉不会挨淋了),而猴子们还固守原来的信念,是不是也丧失了得到香蕉的机会?这就是道理,它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却也把事情限制在已知世界中,没有惊喜的可能。 父母不也是如此吗?可能从小父母告诫你:“读课外书浪费时间,好好学习去。”当我们认同了这个道理,我们也会继承它,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看看这个时代,要学好语文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反而要大量阅读课外书。所 以,原来有用的道理变得没道理了。 从道理的四个来源来看,道理也并不总是对的。 自己的亲身经验获得的道理,准确讲应该叫作个案,是个小概率事件。 用个案得出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就被限制在你的人生里了。比如,我母亲做企业,一开始和别人合伙,结果赔了很多钱,于是,她就教育我:合伙的生意不能做。但到了社会,我发现不做合伙的生意,只能做个体户。如果我认同她的道理,事业就被限制了。 观察他人的经验得来的道理,一是不全面,二是条件可能改变了。 我曾经给儿子小九读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很好说明了从别人的经验得来的道理并不可靠。故事中,一个猎人回家路过一条河,不小心,砍柴的斧子掉进河里了。这时,河神出现了,拿了一把金斧子,和猎人聊了两句。河神钻到了河底,再探出头拿了一把银斧子,两人又聊了几句。河神又下河了,然后又拿出一把铁斧子。最后,猎人把三把斧子都拿走了。 这件事被躲在大树后面猎人的邻居看到了。第二天他也过河,不小心也把斧子掉进了河里。这时,河神也出现了,拿着一把银斧问:“这是你的吗?”猎人大喜,说:“对,是我的。”刚想去接,河神消失了。 这就是从他人经验得来的道理,很多时候不全面。即便全面,条件可能也改变了,开玩笑说:第二天的河神可能没有第一天心情好,所以斧子就全收走了。 接受他人灌输得来的道理,往往一知半解。 比如,老祖宗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父母也这么说。但生活里,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人一直在失败,从未成功过。这又怎么解释? 自己思考做出的总结,带有太多主观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的思考,总是建立在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之上,很难客观中正。 这样看,道理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家长不提升自己的信念,讲得道理越多,对孩子的限制越大。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念? 第一,父母讲道理前,先问问自己。 (1)我为什么讲道理? 很多时候,父母的道理只是为了说服孩子。希望孩子多吃点时,就对孩子说:“慢慢吃,细嚼慢咽身体好。”可早晨要迟到了,又来催孩子:“快点把粥喝完,快点把鸡蛋吃了。”前后不一致的道理,只是为了孩子“听我的。”而想养出独立的孩子,就要敢让孩子做主,敢对他说:“这次听你的。”(2)这个道理真有理吗? 有些道理是我们学来的,又使用在孩子身上,但究竟有没有道理,我们可能没有深想过。就像我们会对孩子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一天上台湾吴明建老师的课,他问我:“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失败?”我瞬间就愣住了,可见我并没有对这个习以为常的道理深想过。后来留意观察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发现失败能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有人善于从失败中做总结,这样,失败就有了价值,成为成功的垫脚石。相反,那些失败后没心没肺不总结的愣头儿青,往往下次还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既然我们知道的很多道理并不见得真有理,我们不妨少跟孩子讲道理,而是让他去做、去思考,起码他能有自己的感受。 (3)自己是否做得到? 我在父母课堂讲课时,家长都喜欢坐在后排,也不积极回答问题。我问这些家长:“你们希望自己孩子上课有什么表现?”家长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想让孩子积极点,多主动发言。”道理没有错,可家长自己做不到,怎么指望孩子能做到呢? 第二,多听孩子讲一讲。 父母的盲区,可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照见。多听听孩子的建议,常会让你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儿子刚上学时,有一天回家,我和他爸爸都在忙工作,没空管他,爸爸把他带回书房,对他说:“到家先写作业,完成作业再吃饭。”“可是,不吃饭,哪有力气写作业?”爸爸觉得有道理,我听到了,觉得孩子虽然可能是想拖延时间,但确实有道理。于是,先做了快餐,小九吃过后,就乖乖写作业去了。 孩子的思维没有束缚,常能看到大人忽视的细节,如果能多听听孩子讲的道理,父母会更容易看见自身的盲区,然后去调整。 道理是已知世界的总结,孩子却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用已知的道理,去指导未知的探索,孩子天然排斥。不妨听听孩子的道理,也许不成熟,但却真实。 在真实中,每个父母才能看到盲区,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念。
讲道理,最没用又爱用的教育方法生活里,哪个家长没给孩子讲过道理呢?我的同事说起自己父母就爱讲道理时,一脸无奈。而轮到他带孩子,也是一套套的大道理。不知不觉,我们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讲道理,究竟有没有用? 前年,在父母课程上,我见到一位新加坡妈妈。她提到儿子,唉声叹气。 本以为她有大问题,结果她说:“我儿子有个特别讨厌的习惯,回家进屋袜子乱扔,可是装袜子的筐子明明在门口,就是随手放进去的事儿。”她的儿子已经十几岁了,这个讨厌的习惯,她从儿子小学就开始扳正,到了高中却一点儿改变都没有。 生活里,你有没有特别想让孩子改掉某个坏习惯,但无论怎么说都没效果? 后来,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家长特别有毅力:“没用我就一直说……”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听吗? 第一,道理是你请来帮忙的。 坦白吧,很多时候,道理是你搬来的救兵,就是为了搞定孩子。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她反复跟孩子讲的道理是:“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其他地方弄脏了……”这话就是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争不吵,按自己的想法来,默默和妈妈抗争。这是孩子心智成长中必然的一种抗争,也许他说不清楚为什么,但只要有人想搞定他,成长中的自我很自然地就开始反抗。 反过来看这位妈妈,她真的是气孩子把袜子乱扔这件小事吗? 表面看如此,但深层次分析,她气的是孩子不听她的,让她产生了挫败感。 对于一个全职妈妈,孩子好就意味着自己成功。而孩子好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听话懂事有礼貌。所以讲道理不过是给自己找个帮手去控制孩子,试图把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 这样看来,孩子不听你的道理,虽然不免心痛,但更应该庆幸:自己的控制失败了,孩子独立的自我却成长起来了。 第二,道理多次重复,陷入超限效应。 道理没用时,你会怎么做?很多家长的方法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坚持重复说。如果做事,这是个好习惯,一万小时定律,什么事儿经过刻意训练就会有结果。但是教育人,这却是个愚蠢的习惯,尤其是坚持重复说一个道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烦,最后直接屏蔽掉你。 心理学上讲的超限效应正说明了这一点。什么是超限效应?要从一个故事说起。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募捐。一开始,他被感动了,准备捐款。可过了会儿,牧师还在滔滔不绝,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少捐点儿。又过了会儿,牧师还在讲,他决定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捐款,还偷偷拿走了一些捐款。可见,当道理讲得太多,太频繁,道理就成了干扰,让人不胜其烦。家长的道理讲太多,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多说比不说,效果更差,因为过犹不及。 第三,道理背后,有两句对孩子伤害最深的潜台词:“我是对的”和“我是为你好”。 这是对孩子极有杀伤力的两句话。一项街头调查表明,80%的父母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便我们没有说的这么具体,说话中也常暗含这样的潜台词。就像这位新加坡妈妈对孩子说:“不要乱扔袜子,袜子上细菌多……”这句话就暗含“我是对的,而你乱丢袜子是错的”。长期对孩子这样说,孩子会出现两种状况:一 种是自我意识被打压了,依赖父母,不敢自己做决定,因为自己是错的,必须听父母的才对。另一种是自我意识很强的孩子,受到打压却反弹回来,和父母对着
干,去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是为你好”,会强迫孩子感恩,造成孩子内心的分裂。这个新加坡妈妈对孩子说:“袜子上细菌多,乱丢就把其他地方弄脏了……”潜台词是:“我是为你的健康着想,我是为你好。”后来她和儿子关系缓和了,聊起这件事儿,儿子说自己的感受是:“家应该是放松的地方,为什么进门还有这么多规矩?袜子必须放筐里,好约束。”如果孩子接受了家长的暗示“是为我好”,就意味着他必须拒绝自己的感受;如果他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他就只能拒绝妈妈的唠叨。这必然造成内心的分裂,而所有的分裂都会让人痛苦,孩子也不例外。 讲道理,爸爸妈妈不一样家长热衷讲道理的原因很多,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是因为讲道理不用触碰情感。很多家长,尤其是爸爸,是害怕触碰情感的。情感会带他回到自己的小时候,激活成长中不愉快的经历和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渺小。长大后的男人,不接纳自己的渺小,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去触碰曾经的感受。只是在理性层面讲道理,这样就会很安全。 然而不碰触感受的讲道理,怎么会有情感共鸣?讲道理就成了就事论事,对亲子关系没帮助。时间长了,孩子对爸爸的不满意不在于他讲得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他是否理解、关怀自己。 与爸爸讲道理时的理性不同,妈妈讲道理,更容易去刻意感动孩子。关于男人和女人大脑的差异,已经出现了众多研究结果。目前,公认的区别在于:女性大脑工作时,左右半脑同时开工,且联系密切;而男性大脑工作时,往往在单一半脑(多是左脑)内部进行,左右半脑互动频率很低。所以,女性即便是讲道理,也混杂了很多感受,是理性的左脑和感性的右脑交叉运作;男性讲理时,是在单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确保逻辑严密。 这样看,妈妈讲道理更感性,就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很多妈妈讲道理时,会陷入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去觉察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同事程平曾提道:小时候把妈妈做的便当偷偷倒掉,因为太难吃了。结果,被妈妈发现后,妈妈就开始声泪俱下地说:“你妈小时候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你还挑三拣四?”程平的妈妈是个孤儿,又经历过粮食紧缺时代,只要讲到吃,她就完全陷入自己的不幸经历中,完全顾不上程平了。 比起爸爸讲道理时的理性,妈妈讲道理时的情绪崩溃更让孩子害怕。如果说前者只是双方隔着一扇门在说话,后者就是非要让你看一部苦情戏,并告诉你你是导演。这会让孩子充满负罪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当然,这种方式的讲道理往往很有效果,孩子无力辩驳。只是,这种心态会在孩子内心种下负罪感的种子,让他长大后,每次想抛弃父母的教条而按自己内心想法去生活时,都会有深深的愧疚。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