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有划线)

书内有作者题签。

10 2.1折 47 九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智范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①jC

上书时间2023-12-23

书香九州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书内多作者签赠题写,内页多页划线和边上有注解见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方智范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3
  • 版次 1
  • ISBN 9787532871155
  • 定价 47.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方智范所著的《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一到第三部分,集中反映了作者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认识;第四和第五部分,选取了与文学教育、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文相关的若干专题,阐述作者的看法,预设目标是,以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专题的理解为基点,让广大语文教师站得再高一点,看得再深一点,联系得再广一点,真正做到从“理解”走向“创新”。
【作者简介】
    

1943年12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慈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词学》主编。著有《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艺苑心踪——古典诗文审美谈》、《短篱残菊——闲逸集》,编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实用教程》、《唐名家诗选赏》、《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新课程实验教材精粹选评·初中语文》等书,并在《文艺理论研究》、《词学》、《文史知识》、《文学评论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主持“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古代词派史论”等国家社科项目,获中国韵文学会夏承焘词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等。

近十年来,以较多精力投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与修订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起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参加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新课标骨干教师培训,主持中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等,在讲课和论著中体现了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系统见解。
【目录】
总序

卷首语

“以人为本”:语文课程的灵魂

  我心中向往的语文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回归语文之本

   “无用之用”:谈文学审美教育

  关注人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

“人本”与“文本”互动:语文教学的路向

  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重视读书、积累和感悟:在继承中求革新

  真实·扎实·和谐·灵活:教学中的教师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实施的六大关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的三个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诠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诠释

传统与创新:语文教材的建构

  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与编辑设计

  语文新教材的现代品格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新建构

文学作品教学新视野

  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打破两极对立思维

  由独感指向共感:创作主体的情感探析

  主旋律与多旋律:作品主题的复杂呈现

  音乐抒情与文学抒情: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感

“人心”的观照与“文情”的透视

  神性和人性的交融:我读屈原《离骚》

  让散文充盈诗性:我读《庄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读《史记》

  性情·意境·语言:我读陶渊明诗

   个人性分与诗风差异:我读李杜诗

  新天下人耳目:我读东坡词

  直观感相·活跃生命·最高灵境:我读宋代咏物词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