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局域网与城域网
  • 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局域网与城域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局域网与城域网

10 2.8折 36 九五品

仅1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维礼、马立香、彭美娥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1-09-02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雷维礼、马立香、彭美娥 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0
  • 版次 1
  • ISBN 9787115185921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0页
  • 字数 54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21世纪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局域网与城域网技术。全书包括四部分内容:背景与基础,包括网络拓扑与传输介质;网络体系结构,包括从OSI体系结构到802网络模型,以及对LLC的讨论;物理网络规范,包括局域网络802.3与802.11,以及城域网络802.17与802.16;网络交换技术,包括网桥、交换式局域网与虚拟局域网。
本书力求全面地反映进入21世纪以来的局域网与城域网技术,注重基本概念与系统架构,根据最新标准介绍日新月异的技术,重点讨论网络的协议技术。
本书可作为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对准备进一步加强网络通信领域专业基础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局域网与城域网的发展
1.2.1局域网的发展简史
1.2.2局域网的技术变迁
1.2.3当前的局域网
1.2.4城域网的发展

1.3局域网的基本结构
1.3.1园区级网络
1.3.2数据中心网络
1.3.3互联网中的局域网
1.3.4局域网拓扑结构的演进

1.4局域网的定义
1.4.1局域网的总体标准
1.4.2局域网的定义

1.5局域网的标准化
1.5.1为什么要学习标准
1.5.2局域网领域的标准化机构
1.5.3IEEE802委员会
1.5.4IEEE802标准
1.5.5IEEE802标准族
1.6全书内容概要
小结
思考题

第2章网络拓扑与传输介质
2.1网络拓扑
2.1.1概述
2.1.2总线拓扑
2.1.3星型拓扑
2.1.4环型拓扑
2.1.5网状拓扑
2.1.6轮辐状拓扑
2.1.7层次性拓扑
2.2传输介质概述
2.3香农信道容量定理

2.4双绞线
2.4.1双绞线的发展
2.4.2基本结构与系统构成
2.4.3屏蔽双绞线与非屏蔽双绞线
2.4.4双绞线的类别

2.5光纤
2.5.1光纤传输的基本概念
2.5.2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2.5.3光缆
2.5.4光纤传输系统
2.6无线介质

2.7结构化布线系统
2.7.1系统形成与发展
2.7.2布线系统标准
2.7.3布线系统概要
2.7.4ISO11801标准
2.7.5TIA568与ISO11801的比较
小结
思考题

第3章协议体系结构
3.1引言
3.2OSI协议体系结构
3.2.1OSI基本模型要点
3.2.2七层模型
3.2.3服务与协议
3.2.4数据单元
3.2.5逐层封装

3.3802协议体系结构
3.3.1802协议族
3.3.2802参考模型
3.3.3802实现模型
3.3.4端系统与中继系统
3.4逻辑链路控制子层概要

3.5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概要
3.5.1概述
3.5.2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3.5.3介质访问控制地址
3.5.4关于介质访问控制地址的讨论
3.6物理层概要

3.7802标准体系的演变
3.7.1逻辑链路控制的中心地位
3.7.2逻辑链路控制中心地位的弊端
3.7.3802系统体系的演进
小结
思考题

第4章逻辑链路控制
4.1引言
4.2逻辑链路控制的标准化
4.2.1IEEE802.2标准
4.2.2关于通信模式
4.2.3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标准简介

4.3逻辑链路控制服务
4.3.1逻辑链路控制服务概述
4.3.2逻辑链路控制提供的服务
4.3.3逻辑链路控制使用的服务

4.4逻辑链路控制规程的类型与等级
4.4.1逻辑链路控制规程类型
4.4.2逻辑链路控制规程等级

4.5LLCPDU结构与规程元素
4.5.1LLCPDU结构
4.5.2逻辑链路控制规程元素

4.6规程描述
4.6.1规程类型1描述
4.6.2规程类型2描述
4.6.3规程类型3描述

4.7逻辑链路控制典型应用
4.7.1逻辑链路控制的传统应用
4.7.2逻辑链路控制正在淡出应用中心地位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以太网
5.1概述
5.2IEEE802.3标准
5.2.1以太网的标准演进
5.2.2802.3的现行标准
5.2.3802.3基本标准
5.2.4802.3的PHY增补标准
5.2.5802.3标准的其他增补

5.3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原理
5.3.1从ALOHA到CSMA
5.3.2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中的坚持策略
5.3.3冲突的检测与退避
5.3.4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性能

5.4介质访问控制的结构与服务
5.4.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系统结构
5.4.2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服务
5.4.3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服务

5.5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
5.5.1802.3帧结构的演进
5.5.2以太网分组
5.5.3介质访问控制帧
5.5.4介质访问控制帧
5.5.5帧结构演进与IP匹配

5.6802.3的介质访问控制层
5.6.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功能
5.6.2带冲突检测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运行
5.6.3访问的一致性
5.6.4冲突检测与冲突通告
5.6.5随机退避与重发
5.6.6系统参数值
5.6.7全双工模式

5.7物理层系统结构
5.7.1物理层架构的变迁
5.7.2物理层参考模型
5.7.3物理层服务原语

5.8PHY规范
5.8.1十兆位以太网
5.8.2百兆位以太网
5.8.3千兆位以太网
5.8.4万兆位以太网
5.8.5接口速率自动协商
5.8.6以太接入网
5.8.7几个附加议题
5.8.8物理层小结
小结
思考题

第6章网桥与交换式局域网
6.1引言
6.2网桥与交换机概述
6.2.1术语“LAN”与“桥接式LAN”
6.2.2网桥标准及其发展
6.2.3网桥的主要功能
6.2.4网桥的工作特点
6.2.5网桥与交换机

6.3网桥的体系结构
6.3.1基本协议模型
6.3.2网桥的系统结构

6.4网桥的运行原理
6.4.1运行基本要素
6.4.2帧接收过程
6.4.3学习过程
6.4.4转发过程
6.4.5帧发送过程
6.4.6帧处理小结

6.5MAC地址过滤库
6.5.1过滤库基本概念
6.5.2动态过滤库
6.5.3静态过滤库
6.5.4过滤库小结

6.6生成树协议
6.6.1协议产生的背景
6.6.2生成树协议概要
6.6.3协议的运行
6.6.4网桥协议数据单元BPDU
6.6.5生成树协议的性能评估

6.7快速生成树协议
6.7.1快速生成树协议对生成树协议的改进
6.7.2快速生成树协议与生成树协议的比较

6.8交换机与交换式局域网
6.8.1以太网交换机
6.8.2交换式以太网
6.8.3链路聚合协议
小结
思考题

第7章虚拟局域网
7.1引言
7.2虚拟局域网基础知识
7.2.1虚拟局域网产生的背景
7.2.2虚拟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7.2.3虚拟局域网的相关术语
7.2.4虚拟局域网网桥协议结构

7.3虚拟局域网网桥的运行原理
7.3.1运行要素
7.3.2学习过程
7.3.3转发过程
7.3.4帧处理小结

7.4虚拟局域网协议格式
7.4.1虚拟局域网协议概述
7.4.2以太网加标帧格式
7.5虚拟局域网的配置
7.6虚拟局域网之间的通信

7.7虚拟局域网和以太网技术在城域网中的扩展
7.7.1IEEE802.1ad技术
7.7.2IEEE802.1ah技术
小结
思考题

第8章无线局域网
8.1引言
8.1.1无线接入的兴起
8.1.2无线接入特定应用
8.1.3无线局域网的发展

8.2IEEE802.11标准
8.2.1802.11标准的发展
8.2.2802.11基本标准
8.2.3802.11增补标准
8.2.4802.11新标准
8.2.5关于Wi-Fi

8.3网络系统结构
8.3.1基本网络结构
8.3.2无线介质对系统的影响
8.3.3服务区与服务组
8.3.4网络系统构成
8.3.5分发系统
8.3.6802.11参考模型

8.4服务
8.4.1概述
8.4.2服务分类
8.4.3信息分发服务
8.4.4关联服务
8.4.5接入控制和机密服务
8.4.6其他服务
8.4.7服务之间的关系

8.5介质访问控制层
8.5.1介质访问控制服务基本概念
8.5.2介质访问控制服务定义
8.5.3介质访问控制服务原语
8.5.4介质访问控制结构
8.5.5介质访问控制帧格式
8.5.6典型过程

8.6带冲突避免的CSMA协议
8.6.1概述
8.6.2时隙与帧间间隔
8.6.3载波侦听
8.6.4ACK与RTS/CTS
8.6.5随机后退
8.6.6多片连发传输
8.6.7DCF访问过程
8.6.8CSMA/CA小结

8.7物理层
8.7.1概述
8.7.2参考模型
8.7.3服务与服务原语
8.7.4802.11PHY
8.7.5802.11aPHY
8.7.6802.11bPHY
8.7.7802.11gPHY
8.7.8802.11nPHY
8.7.9小结

8.8安全性
8.8.1安全需求
8.8.2安全标准
8.8.3安全技术
8.8.4安全应用
小结
思考题

第9章城域网与弹性分组环
9.1引言
9.2环网技术简介
9.2.1环型网络基础
9.2.2令牌环
9.2.3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9.2.4分布式队列双总线
9.2.5同步数字体系环路

9.3弹性分组环的发展与标准化
9.3.1背景
9.3.2RPR的技术演进
9.3.3IEEE802.17标准

9.4系统概述
9.4.1网络系统结构
9.4.2主干环结构
9.4.3节点结构
9.4.4节点的数据操作
9.4.5系统业务
9.4.6系统特点
9.4.7参考模型

9.5技术概要
9.5.1空间复用
9.5.2带宽分配
9.5.3拓扑自动发现与即插即用
9.5.4自动保护
9.5.5公平机制

9.6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9.6.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结构
9.6.2带宽分配机制
9.6.3介质访问控制数据通路
9.6.4数据接收与发送操作
9.6.5介质访问控制帧格式

9.7物理层
9.7.1物理层结构
9.7.2分组型物理层接口
9.7.3SDH物理层接口

9.8RPR网桥
9.8.1系统结构
9.8.2与基本网桥的差异
9.8.3对生成树协议的支持
小结
思考题

第10章无线城域网
10.1引言
10.2早期无线城域网技术
10.2.1本地多点分配业务技术
10.2.2应用现状

10.3无线城域网标准IEEE802.16
10.3.1标准及其演进
10.3.2系统结构
10.3.3系统业务
10.3.4技术特点
10.3.5参考模型

10.4MAC层技术
10.4.1MAC层概述
10.4.2业务会聚子层
10.4.3MAC公共子层
10.4.4安全子层

10.5物理层技术
10.5.1概述
10.5.2物理层技术要点
10.5.32GHz~11GHz频段的增强技术
小结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