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华严宗通史
  • 中国华严宗通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华严宗通史

原塑封未拆,全新一册

50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道儒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8

随缘书屋

二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魏道儒 著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7
  • 版次 1
  • ISBN 9787806439555
  • 定价 3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59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凤凰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华严宗通史》资料丰富,论证严密,学术视野广阔,多有创见。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是唐代法藏。因依《华严经》立宗而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中国华严宗通史》分八章,围绕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再到“禅宗中的华严学”的转变过程这条主线,系统梳理华严宗历史和理论形成、发展、演变、衰微和终结的脉络,揭示宗教与政治、文化等的关联,探讨研究华严宗理论体系、名词术语、重要典籍和历代高僧。作者长期从事佛学研究,成果丰硕。
【作者简介】
  魏道儒,男,1955年10月15日出生,河北景县人。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5年1月至1987年9月在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0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92年8月任副研究员,1998年8月任研究员。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研究。2002年6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9月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佛教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中国华严宗通史》、《宋代禅宗文化》、《白话坛经》、《禅宗无门关》及《佛教史》(合著)、《中国禅宗通史》(合著)等。
【目录】
作者的话1
序言1
导言1
第一章华严典籍与华严经学1
第一节华严经学的原初形态1
一、《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发端2
二、《本业经》与早期菩萨行4
三、《渐备经》与普贤类经典7
1.竺法护的三类译籍7
2.终极崇拜对象——法身9
3.普贤行与普贤境界12
4.十度与十住13
四、节译经与眷属经17

第二节华严经学的成熟形态20
一、晋译华严的组织结构21
二、卢舍那佛诸相23
三、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26
四、一多关系及其运用29
五、法界与世间31
六、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33

第三节华严典籍的形成历程35
一、贵霜佛教与华严典籍东传汉地35
二、支品与本部的一般区别37
三、华严典籍形成的时间地点39

第二章华严学的理论转型与学派建立43
第一节华严典籍的初期流布与研究43
一、单行经研究的两种趋向43
二、《华严经》的多途运用48

第二节华严论书及其特点52
一、简说《十住毗婆沙论》52
二、《地论》的概念化倾向53

第三节地论师与华严理论转型57
一、北魏《华严》研究诸传说57
二、地论派组织结构与政治品格59
三、形象描述与理性分析64
四、宗趣与判教67
五、六相体义与适用范围69
六、当现两说与四宗五宗72

第三章诸派融合与华严宗创立75
第一节《十地》的流传与终结76
一、僧猛与大兴善寺系76
二、慧远系与《十地》绝闻关壤79

第二节华严诸派与华严学多途发展82
一、普圆与苦行派的转变82
二、昙迁与慧藏86
三、灵幹的莲华藏世界海观88
四、灵裕系与华严学基地的建立89

第三节三论系华严学与吉藏92
一、法朗与兼弘《华严》的过程92
二、慧眺与华严斋会93
三、法敏与慧璿95
四、吉藏的《华严游意》95

第四节法顺及其华严禅观98
一、法顺生平及其双重品格98
二、法顺著作及其真伪之辨101
三、禅僧本色及其思辨特征103

第五节智俨与华严宗学说体系的形成108
一、智俨生平和著作108
二、法界缘起说的构成及来源111
三、十会与十玄114

第四章华严新说与分支120
第一节概述120
第二节法藏与华严学的新进展122
一、生平综述122
二、著作简析125
三、性起诸义128
1.性起溯源129
2.一体二用130
3.性起缘起133
四、六相圆融135
五、三种十玄138
六、五教十宗141
第三节法藏弟子及其华严宗分支146

第四节李通玄的教外华严学148
一、生平与著作149
二、经文组织与判教之争152
三、取象表法与得意忘象156
四、三圣一体说160

第五章华严哲学的终结与禅化过程166
第一节华严禅化诸因166
第二节澄观与华严学说的定型168
一、游学经历与著作168
二、扶持正宗与诸宗融合173
三、事理范畴与四法界177

第三节宗密的禅化华严学180
一、生平概略180
二、一心与四法界182

第四节晚唐五代禅宗对华严理论的运用184
一、希迁的《参同契》185
二、惟劲的“理事圆融”187
三、沩仰宗的“事理不二”188
四、曹洞宗的“五位”190
五、法眼文益的“祖佛之宗”191

第六章宋代华严与禅净教融合193
第一节士大夫与华严学194
一、《华严经》的地位与华严宗的义理194
二、《华严经》与净土信仰197
三、华严学与禅净教的融合200

第二节慧因寺系与华严宗中兴202
一、子璿的《楞严经疏》203
二、净源中兴华严宗事迹205
三、以华严释《肇论》的途径209
第三节义和的华严净土说211

第四节《五教章》与华严诸家213
一、道亭的《义苑疏》214
二、师会及其弟子216
三、同教别教之辩219
四、《析薪》与《焚薪》221

第五节禅宗中的华严学224
一、云门宗的华严学224
1.契嵩的依本起末和摄末归本224
2.法秀的从教入禅与现量比量之别225
3.惟白的《指南图赞》227
4.宗本的华严悟入处229
5.怀深的华严居士观231
二、曹洞宗的华严学232
三、临济宗的华严学234
1.道宁的华严机语234
2.圆悟克勤的以华严说禅236
3.佛海慧远的《奏对录》237

第七章华严学的流变与衰微239
第一节教禅新格局中的华严学239
一、元代佛教政策对华严传播的影响239
二、教门三派与华严义理241
三、华严教僧分布与华严传播途径243
1.元大都与五台山243
2.江南各地248

第二节禅讲教分立中的华严学251
一、明代前中期华严学的沉寂251
二、佛教综合复兴与禅化华严253
三、禅宗复兴与华严“实用”论258
四、“四大高僧”对华严的诸种理解与运用262

第三节华严学的衰落与士大夫的作用265
一、华严的兼弘与衰落265
二、续法普及华严义学的命运268
三、士大夫运用华严的三种趋向271

第八章余论:华严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75
第一节晋译《华严》各品主角菩萨及相关内容275
第二节华严译籍中的佛信仰279
一、提出问题279
二、释迦分身280
三、十住兴佛282
四、法身分身284
五、普贤境界287
六、卢舍那佛288

第三节华严系统中的普贤291
一、“早期华严支品”和“华严本部”中的普贤292
二、“晚期华严支品”中的普贤296
三、从杜顺到法藏的普贤观297
四、李通玄与澄观的普贤观300

第四节从《华严十玄门》解析佛学中国化306
一、诠释经典的原则和步骤308
二、法界缘起的内容和特点312
三、华严菩萨信仰的过渡形态316
第五节华严宗的圆融思想及其实践价值320

第六节华严宗与中国文化325
一、取象表法与概念化过程325
二、以一统众与理事范畴328
三、理一分殊与儒释异同330

附录334
一、大事记334
二、索引347
1.人名索引347
2.名词索引35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