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学校史资料丛编 (16开精装 全三十六册 原箱装)
  • 近代中学校史资料丛编 (16开精装 全三十六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近代中学校史资料丛编 (16开精装 全三十六册 原箱装)

本编主要包括与近代中学有关的学校概况、纪念册、同学录、校刊、课艺、统计资料等。在校刊部份有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评述,其中有部份表述与我们今天的历史认识并不一致,本编为影印,出于保存史料的目的,对原有内容一仍其旧,希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善加鉴别。

14358 5.1折 28000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江沛 编

出版社广陵书社

ISBN9787555405429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08

印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8000元

上书时间2019-09-06

乐匋书社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小学、中学、大学三段式的教育制度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经过产业革命与科学革命,发展出完备的现代知识体系。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受过教育的工人阶级,十七世纪以后,西方的工业先进国家逐渐形成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三段式学校教育制度。中国最早对三段式学校制度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末年。十七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教育说: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艾儒略以后,中国又在科举取士的道路上走了二百多年。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又二十年,清廷学洋务以自强。洋务运动时期,为配合船政、军工等事业,兴办了系列具有近代专门技术教育性质的学堂。洋务学堂是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急就章,在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统一安排。主事者甚至没有认识到现代文化与科举制度的冲突。同一时期,在华传教士通过报刊、书籍广泛地传播现代西方文化的知识,花之安、艾约瑟、李提摩太等写了大量关于现代西方教育制度的文字。一八八四年,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仍旧有学宫、书院而扩充之,“仿照泰西程序,文、武各设大、中、小三等。设于各州、县者为小学,设于各府、省会者为中学,设于京师者为大学”。一八九五年,盛宣怀奏请在天津开办中西学堂,设头等学堂、二等学堂,相当于大专、高级中学教育程度。第二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等四院,其中外、中、上三院相当于小学、中学、大学。中西学堂与南洋公学是现代西方学制在中国本土的早期尝试。

一八九八年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成立,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出现了州县小学,省会中学,京师大学的制度设定。维新失败以后,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三段式教育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一九〇四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规定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递进的学校制度。晚清、民国时期的学制建设,是中国立足于自身的需要,取法西学的过程。随着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与国内社会形势的变化,学制改革几经调整。在晚清、民国初年的改革中,主要规仿日本、德国的制度。一九二二年,学习美国,强调适应社会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的精神。一九二八年,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具体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等多方面的变化。就中学教育而言,《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年限为四年,一九〇九年,欲实业强国,又要防止日本的革命党,中学由规模日本转而效仿德国,实行文、实分科。民国元年《中学校实施规则》规定中学学年为四年,另外设甲种实业学校。在课程上取消读经科,增加音乐教育,这是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的变化。一九一七年,全国教育会建议普通中学设第二部,于第三学年起,增习农业、工商等职业科目。一九二二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以后,中学分为初级、高级阶段,学年各三年。初级中学为普通教育,也可以视地方需要,增设职业科目。高级中学分普通、农业、工商、师范等科目。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次年全国教育会拟定实施义务教育方案。同年颁布《中学暂行课程标准》。新标准将学分制改为时数制,党义科改为公民科,工艺科改为劳作科。初中自然科分化为植物、动物、物理、化学四科。高中取消选修课,增加了语文、史地、算学等科目的比重。晚清、民国初期,中学教育的发展不如小学。根据统计,(数据据《中华民国发展史》“教育与文化”卷 上)一九〇九年,全国小学有五万一千六百七十八所,民国元年增至八万六千三百一十八所,而中学校在一九〇九年仅有四百六十所。至民国元年,全国有中学五百所。二十年代以后,中小学教育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九二二年全国有小学十七万柒仟伍佰五十一所,一九二九年有二十一万二仟三佰八十五所。一九二三年全国中学仅五百四十七所,而至一九二九年已增至一千二百二十五所。抗战初期,战事影响下,全国中学校以及在校学生数都出现锐减,但战后统计,学校数以及学生数都超过战前的水平,在战火之中,弦歌不辍,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内在的力量。

近代中学教育从多方面反映了近代教育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变迁,深化中学教育研究,将使我们获得对近代教育史的更丰富的认识。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在教育史研究中不如小学与大学教育受到应有的关注。从事于中学教育研究的学者多苦于史料发掘、利用的困难,为了促进有关的研究工作,我们征集史料编为《近代中学校史资料汇编》。本编主要包括与近代中学有关的学校概况、纪念册、同学录、校刊、课艺、统计资料等。在校刊部份有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评述,其中有部份表述与我们今天的历史认识并不一致,本编为影印,出于保存史料的目的,对原有内容一仍其旧,希望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善加鉴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