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学观“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类学观“茶”

正版旧书,高温消毒,商品以实拍为准,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9787105160754

72.45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坤冰 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105160754

上书时间2024-12-26

何日君再来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肖坤冰 著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8
  • 版次 1
  • ISBN 9787105160754
  • 定价 3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7页
【内容简介】
  《人类学观“茶”》分为上篇与下篇两部分,上篇收录了作者自2013年以来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以茶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多篇,下篇是对贵州茶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进行的专项田野考察内容。
  《人类学观“茶”》尝试从人类学学科出发,对“茶”这一中国社会中的特殊物质进行观察。学术界向来不乏以茶为对象的各类研究,但纵观以前的研究,集中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背景下研究茶,茶往往沦为被人支配的“工具”与“配角”,缺乏对茶本身的“物质性”进行探讨。二是对茶叶流通与传播的研究大多是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性的饮茶实践进行碎片式粘贴,缺乏对各区域之间的联系进行阐释。三是对于区域性的茶叶贸易与传播的研究往往是历史学家的“本行”,而人类学家对茶的诸多研究大多体现在对品茶、身体感、茶艺、茶叶价值的市场建构等“微观层面”的田野深描。简言之,历史学家侧重于对商业贸易的宏观大历史的论述,而人类学者更注重于对茶的品饮艺术进行“体悟”。而笔者试图在宏观与微观间搭建一座“中观”的桥梁,探究从茶产地到都市茶馆之间的茶叶的流动、消费以及被文化的再建构。
【作者简介】
  肖坤冰,201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饮食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研究等,尤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的对外传播。2014年至2015年,为牛津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ISCA)访问学者;2017年至2018年,为上海纽约大学环球亚洲中心(CGA)和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ARC)联合博士后。已出版著作:《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与《人行草木间:贵州久安古茶树历史人类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
【目录】
上篇 人类学观“茶”
第一部分 生产:技术与环境
词与物:中国茶的知识考古
武夷茶的风土(terroir)与市场价值建构
传统岩茶产制过程中的”技术“与传承问题探析
闽北山区”景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分析
第二部分 贸易:族群、历史与商贸网络
茶马古道:“交换”中的价值与神性
清代云南边境的普洱茶贸易与族群互动
十九世纪中叶前武夷茶在俄罗斯的传播
第三部分 消费:中国茶的世界联系与比较
正山小种:红茶征服英国以及香气的内外演变
“高茶与低茶”中国与英国饮茶的联系与比较
十八世纪畅销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么茶?
茶叶与公正

下篇 贵州茶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考察
第一部分 黔茶总概
黔茶:华茶文明的源头之一
第二部分 黔茶各区历史与变迁
黔中茶区:茶与地方社会史
黔北茶区之一:湄潭
――中国现代茶业的“起点”
黔北茶区之二:凤冈
――老茶人与新茶业
黔东北茶区:嵌于生活中的古老茶俗
黔南茶区:从贡茶的流动理解地方社会
第三部分 访谈实录
“绿宝石”创始人牟应书访谈
都匀毛尖现代炒制工艺创始人徐全福访谈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