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19.8 5.2折 38 八五品

仅1件

湖南长沙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建明、史献芝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J14

上书时间2024-04-10

奇景书社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建明、史献芝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11
  • 版次 1
  • ISBN 9787010140773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44页
  • 字数 26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从社会矛盾相关理论研究出发,对社会冲突理论、社会资本、社会整合与社会建设理论、经典作家的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等理论展开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度的解读与透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并提炼出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概况进行了深度的检视与研判,并对其性质与特征作出了科学的界定与判断,为本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对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生成机理作了全面、深入、系统、审慎的考察、剖析与研判,从中提炼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内在演进规律,紧扣我国社会的实然境况,提出了构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从十二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多元化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
  刘建明。195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现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主任、《理论探讨》杂志主编、编审;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审专家,黑龙江省政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从事政治学与期刊编辑学研究。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内部文稿》、《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探索》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专家人才称号。

  史献芝,1976年生。山东莒县人,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当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2项)。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理论探讨》、《探索》、《行政论坛》、《理论探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冲突理论
(一)社会冲突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代表性流派及主要观点
(三)社会冲突理论的简要述评
二、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一)经典作家的人民内部矛盾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传承、发展和超越
三、社会整合与社会建设理论
(一)社会资本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协商民主理论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及经验与教训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历史演进的脉络分析
(一)第一“波段”:1949—1952年
(二)第二“波段”:1953—1977年
(三)第三“波段”:1978年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
(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社会客观现实作为审视社会矛盾的基本着力点
(二)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动审慎地正视社会矛盾
(三)公平正义的利益协调机制是防范与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保障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概况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性质界定
(一)社会矛盾性质的界定依据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性质的基本判断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
(一)数量多、规模大
(二)冲突程度加剧
(三)冲突范围拓展
(四)突发性事件增多
(五)化解难度增大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生成逻辑
一、社会利益分化加剧
(一)城乡差距巨大
(二)地区差距明显
(三)财富日趋集中于上层社会
(四)基尼系数不断扩大
二、社会流动壁垒的固化与社会排斥的强化
(一)政治、经济、文化等部分社会精英和既得利益阶层开始形成了具有稳定边界的、相对稳定的、排他性的强势群体
(二)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和话语权的弱化
(三)社会结构的断裂
三、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一)政府信用危机
(二)企业信用危机
(三)群体信任危机
四、社会弱势群体成员心态的失衡
五、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能力的弱化
六、社会公众政治认同感的弱化
七、信息传播的“推波助澜”

第五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简要“言说”
(一)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内涵
(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特征
二、建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三)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四)坚持民主法治原则

第六章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功能
(一)经济绩效的提升与宣示
(二)意识形态的传承和超越
(三)公平正义的坚守与追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模式的拓展
二、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陕与持续健康发展
(一)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
(二)重塑改革共识,推动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三)凸显创新的价值理念与追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功能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硬核”与“保护带”之间的张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四)打遣多元化、立体化的政治社会化体系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干群关系调节机制
(一)限制与约束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
(二)彰显服务意识,积极推进政府角色的“华丽”转型
(三)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取信于民
五、建立健全劳资矛盾化解机制
(一)规范劳资关系,促进“共赢”劳资关系模式
(二)相关劳动立法的实践应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三)搭建政府、劳动者与资本三方谈判和协商的平台
六、健全与创新利益表达机制
(一)建立健全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
(二)强化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
(三)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利益表达的有效度
七、搭建社会资本培育机制,提升社会资本存量
(一)凸显政府的引导功能,培育现代公民品格
(二)积极培育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强化政府、市场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多元共治网络的形成
八、建构公民参与式治理网络机制
(一)鼓励公民积极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的治理
(二)科学界定政府的职能,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九、建构契合我国社会“实然”境况的协商机制
(一)培育协商民主合适的成长环境与土壤
(二)促进公共协商机制的生成
(三)努力拓展公民协商的“场域”
(四)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发挥党委的领导功能
(二)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三)凸显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四)拓展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
(五)促进服务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
(六)加快建立健全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规章 制度
十一、保障与实现公共政策的正义性,重构共享分配机制
(一)公民参与
(二)专家论证
(三)风险评估
(四)合法性审查
十二、提升公众的政治认同度,强化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
(一)拓宽“政治吸纳”的宽度
(二)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三)充分激发政治社团的“链接”功能
(四)积极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