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0年全球政治、权力和繁荣的演变1978-2011年
¥
5.76
1.2折
¥
49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英]吉迪恩·拉赫曼 著;曹槟、高婧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英]吉迪恩·拉赫曼 著;曹槟、高婧 译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8631110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2页
-
字数
22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世界已经变了!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你已经被这个世界抛下了。
在这个后危机世界里,全球经济已经变得脆弱不堪,国际政治也正在被改写。
过去,各个国家的关系是双赢;现在,这种关系越来越接近零和了。
过去,那么多的人欢呼雀跃地拥抱全球化;现在,到处可以看到反全球化人士示威的身影。
过去,美、苏之间的核恐怖平衡让世界捏了一把汗;现在,中、美之间的借贷关系也堪称恐怖平衡。
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主要经济大国以及金融中心会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规范全球和金融机构;但一个现实世界是,全球经济问题更有可能会让各经济大国“大打出手”,而不是走向合作。
这个世界有太多你无法了解的事情:
中美已经无法做到双赢?为什么中美之间争端不断?
为什么美国在汇率问题上一直要对中国施压?
当代属于美国,未来属于亚洲,而欧洲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中美已经陷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怪圈?
全球化世界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的人反对?
为什么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所有的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不读《世界30年:全球政治、权力和繁荣的演变(1978~2011年)》,你一定不会了解上面这些问题。
- 【作者简介】
-
吉迪恩·拉赫曼,2006年7月成为《金融时报》的首席外交专栏作家,在之前的15年时间里,他作为《经济学人》的通讯记者先后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曼谷工作,此外他还参与该杂志“商业”和“亚洲”部分的编辑工作,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欧盟和全球化尤为感兴趣。
- 【目录】
-
序2009年达沃斯XI
第一部分
变革时代
1978~
引言
第一章
1978年,中国:邓小平复出
1978年,为了向党内阐明摒弃马克思主义教条的合理性,邓小平说:“恩格斯从没坐过飞机,斯大林从没穿过涤纶。”邓小平也不认为虚伪地接受贫穷有任何好处,因此“贫穷不是共产主义”成了他又一个著名论断。
第二章
1979年,英国: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最著名且最简洁有力的名言就是-“你不能跟市场作对”-这句话再恰当不过地概括了1978年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这段时期全球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向。
第三章
1980年,美国:里根革命
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经济繁荣,似乎证明了里根经济观点的重要价值。国内经济政策的成功,也为里根的连任搭建起政治平台。但是,人们将里根奉为保守主义英雄的真正原因,当属里根在冷战中的伟大功绩。
第四章
1986年,欧盟:拥抱市场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组建的欧盟单一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比美国或中国还要大。除此之外,尽管欧元遇到了一些麻烦,但作为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是迄今为止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唯一选择。
第五章
1985~1991年,苏联:政治开放、经济重建及最后的瓦解
保守派批评者认为戈尔巴乔夫在为整个苏维埃制度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而这种担忧确实不无道理。一旦戈尔巴乔夫认定“选择”的思想应当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进而发展到国际关系领域,苏维埃制度就难以为继了。
第六章
1989年,欧洲:革命之年
1989年政治大变革所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已远远超出欧洲范围。苏联阵营曾经为全世界左翼政治运动提供了道义上、思想上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因此,不论是中欧心脏地带国家对苏维埃制度的坚决抵制,还是苏联在道德和经济上的双重破产,都产生了全球性的复杂影响。
第七章
1982~1991年,拉丁美洲:民主和市场的胜利
很显然,不断变化的全球政治形势深深地影响着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但是,正如世界其他地区一样,真正为变革时代经济政策在拉丁美洲的实施扫清障碍的,是发生在那里的经济危机。
第八章
1991年,印度:第二个亚洲巨人的觉醒
在中国已经改革开放13年后,印度成为最后一个加入全球化博弈的世界大国。尽管加入的时间有些晚,但印度的到来最终也许会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第九章
1991年,海湾战争:单极世界的到来
老布什总统欢欣鼓舞地表示,海湾战争的轻松取胜使美国“彻底摆脱了越南综合征”。而这场战争的胜利无疑也改变了美国政府对于使用武力的态度。
第二部分
乐观时代
1991~
引言
第十章
民主:弗朗西斯·福山和历史的终结
事实上,在乐观时代,对普世民主的信仰从来都不是全球性的信仰,在苏联解体以后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自由国际主义者相信是其他的一些因素真正征服了世界。他们相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
第十一章
繁荣:艾伦·格林斯潘和经济历史的终结
因为一直看起来都很好,金融业正在产生巨大的利润、税收收入和红利,以至于监管似乎是愚蠢的。就像格林斯潘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一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所说的:“为什么要限制那些辛勤劳作的华尔街蜜蜂呢?”
第十二章
进步:比尔·盖茨与科技胜利
当高端金融业在美国西海岸大放异彩的时候,美国的东海岸也成为科技革命的中心。科技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开展使得美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微软、苹果、网景、易趣、亚马逊、英特尔、雅虎、谷歌,这些企业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光荣和动力。
第十三章
和平:比尔?克林顿和双赢世界
这是对美国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态度的精彩总结,这种态度塑造了美国在乐观时代的行为。美国相信经济全球化和自由经济是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力量。但是如果市场经济不能带来和平、繁荣和稳定,美国准备用武力加以干涉。
第十四章
乐观的东方:马凯硕和亚洲世纪
中国官员遵循着邓小平的指示,“韬光养晦,善于守拙”,低调行事,让别人去研究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崛起的意义。而且从很多方面来说,要为像亚洲这样地域广阔且国家多样的大洲寻找一个代言人也确实是不现实的。所以当人口仅有500万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成为这个代言人的时候,很多人感到非常意外。
第十五章
欧洲:冈特·费尔霍伊根和欧洲梦
很多经济学家怀疑欧元是否能够坚持下去,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他们的担忧看起来很有先见之明。当时,欧元区各国对一些成员国-尤其是希腊的偿还能力产生怀疑,也对欧元本身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
第十六章
反全球化主义者: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美国“9·11”恐怖
袭击事件
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拉里·萨默斯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对那些打着世界正义的旗号抗议全球化运动的人,他无法掩饰自己的蔑视,他犀利而尖刻地说道:“如果在亚洲纺织工厂里工作的那些孩子失去工作的话,她们不会在街边抗议,而是沦为街边的妓女。”
第十七章
查尔斯·克劳萨默和新保守主义
“9.11”事件中对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袭击没有改变任何事情,相反,这次袭击只是让美国强调了一些世界早已知道的事情-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如果美国愿意,那么它可以在几个星期之内推翻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国政府。
第三部分
焦虑时代
引言
第十八章
西方的危机
但是在华尔街崩盘发生后没多少时间,潘维教授就在思考高盛集团的这份预测报告是否显得过于谨慎,他说:“在我看来,只需20年,中国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而且那一天可能还会来得更早。美国的体系处于混乱之中,他们需要我们的钱来拯救自己。”
第十九章
麻烦的世界
在2000年以前,中国本质上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强国,而且也很少在亚洲以外的区域留下显著的“脚印”;但随着中国与非洲大陆日益密切的往来,情况发生了改变,其背后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来自中国对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
第二十章
全球政府:像欧洲一样的世界
如果20国集团无法完成使命,那么让中国和美国组成一个2国集团如何?从某些方面来看,这一方案确实诱人。与其在没完没了的国际会议和让人头疼的多边协议中陷入窘境,还不如让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面对面把问题解决了。
第二十一章
像俄罗斯和中国一样的世界
2007年1月,由美国人和欧洲人组成的访问团参观了中国国防部,期间我们不断听到中国的将军们直率地声明“台独便意味着战争”,中国不会因为美国干涉带来的威胁而有所畏惧。
第二十二章
破碎的世界:像巴基斯坦一样的世界
奥巴马关于继续跟进阿富汗战争的决定或许能够最终实现阿富汗的稳定,但在未来10年内,世界上的无政府和危险区域,即“失败国家”的范围极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第二十三章
零和世界
美国再强大也无法操纵民族主义情绪。如果美国最终诉诸贸易保护主义,或者以某种方式强迫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那么将有可能引发中国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应。
第二十四章
拯救世界
2008年金融危机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中国挑战”并不是遥远的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中国挑战”就发生在当下。虽然中国经济想要赶超美国还需要15年或者更长时间,但中国在一些重要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