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正版书籍 高温消毒 放心购买 15点前订单当天发货 书名于图片不符时以图片为准

102.15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本雅明 著;王才勇 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7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4

尚雅文愽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本雅明 著;王才勇 译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7
  • 版次 1
  • ISBN 9787214038869
  • 定价 1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57页
  • 字数 120千字
【内容简介】
  机器制作出的图像尽管没有了绘画所具有的那种艺术性,但它凭借在精确度方面的绝对强势,使对之诧异不已的肉眼只能情不自禁地跟在它后面跑,而且它这种无法抵御的效用能同时指向无以估量的许多人。在这种机器被发明的近一百年后,它的如上这些对人视觉生活的革命特性才首次被人看清,这人便是在西方最早嗅到人类视觉生活自那以后从根底深处发生嬗变的德国学者——本雅明。他在此方面的著述像《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等也就成了当今西方有关现代人类视觉生活最早的经典文献。
  本书收录了本雅明的这两本经典著作,并配以精心挑选的插图近百幅,相信能对汉语世界关心技术时代之艺术和图像问题的人有所裨益。  
  20世纪最富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中充分注意到摄影的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的《摄影小史》(1931)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年)堪称摄影、文化理论的经典著作,也是当今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之作。
  与他的法兰克福学派同仁阿多诺、霍克海姆对大众文化以及文化工业所持的坚决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的思想中对于技术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充满了悖论。他对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的一些辩护性观点和看法也使得他得以特立独行于法兰克福。在《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着重分析了摄影的出现对现代文明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对艺术活动的革命性颠覆。他认为以摄影(包括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手段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艺术的认知方式,并预言机械复制的手段将最终消解古典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权利将从“专业人士”手中解放出来,成为普通公众的一般权利。本雅明在这两本著作中提出的有关“震惊体验”、“韵味的消散”、“复制/创造”等概念和观点对现代摄影理论和文化理论影响深远。
  江苏人民出版社此次将本雅明的这两本经典著作重新集结出版,并配以精心挑选的插图近百幅,译者王才勇先生的译本更是从德文原著而来,本书的精彩与经典无可怀疑。
【作者简介】
本雅明(1892—1940),犹太人。他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本雅明的孤独是喧哗和运动背景下的孤独,这种孤独令人绝望,又催发希望,本雅明的写作就永远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这种写作因此就获得了某种暧昧的伦理学态度。暧昧正是本雅明的特性之一,他的身份,他的职业,他的主题,他的著述,他的信仰,他的空间,他的只言片语,都是不确定的,都是难以分类的。真正确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博学、才华和敏锐的辩证融会,正是这种融会,留给了20世纪一个巨大背影和一个思考空间。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边境小镇自杀,这个小镇也是三年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后,历尽艰险,从此处脱身去法国的地点。
【目录】
译者前言
摄影小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第一稿
1.前言
2.机械复制
3.原真性
4.光韵的消失
5.礼仪与政治
6.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7.摄影
8.永恒价值
9.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
10.电影与检测效应
11.电影演员
12.面向大众的展示
13.拍成电影的要求
14.画家与摄影师
15.对绘画的接受
16.米老鼠
17.达达主义
18.触觉接受与视觉接受
19.战争美学
注释
第二稿
注释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